周杰伦教说唱、那英摇人,华语乐坛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作者 / 郑容和

运营 / 小饼干

——华语乐坛要完了?

——二十年了,还是周杰伦。

这个月,华语乐坛的热闹真是不少。

这边《说唱梦工厂》开播,最大的卖点是周杰伦的加盟。即便同席位的导师坐着欧阳靖、GAI更年轻一代的小鬼-王琳凯、早安等等。但论全民度,依然是周杰伦。

节目组也很懂,“《夜曲》一响上台领奖”开场音乐是《夜曲》,先导片也耗费了近半的篇幅来阐述周杰伦的音乐创作的跨时代意义以及他对不同年龄层的音乐人们的影响和启蒙。

那边,这一周《歌手2024》带来的热闹依旧非凡。

亚当兰伯特落地长沙,叛逆亚文化青年爆改成乖巧版张震岳,本周赛制和下一个参赛歌手依然是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热心网友依然在到处摇人,那英表情包还是当前各大评论区热评常客。如同霸总短剧里经典的管家台词“华语乐坛,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华语乐坛真没人能救救那英了吗?也依然是本周节目最热门的关注点。

如此热闹之下,“之前是哪些歌手经常扬言要带华语乐坛走向世界的来着?”诸如此类话题也将焦点带向了关于华语音乐更广阔层面的讨论。

周杰伦加盟说唱节目、《歌手2024》的热播,关于华语音乐的讨论又一次升腾。

一、大数据与虚假繁荣

华语乐坛完了?

这事离不开大数据和短视频的互联网大背景。

从人到歌,《歌手2024》狂潮之下,大众从一开始的戏谑狂欢到逐渐发觉居然真的“无人”又“无歌”的无奈,新生代新音乐去哪儿了的疑问连连发出。

2019年有一个名场面。

那一年,周杰伦演唱会巴黎场,按照惯例进行到了点唱环节,一对年轻夫妇抽到了机会。台下的女孩开口,希望周杰伦能现场演唱当时在短视频平台风靡的《学猫叫》。周杰伦听到这个要求,愣了好一会儿,但也没有拒绝,配合着现场观众的起哄,和乐队“喵”了两声,之后摆着手说道“好,结束了结束了”。

后来,00后单依纯撇着嘴,在一档节目里嫌弃地哼唱的那两句“晚安晚安~”也成为了“短视频神曲被嫌弃”的经典名场面之一。

事实上,每一年TMEA音乐盛典,十大热门歌曲榜单总会给市场带来震撼。

问题在于,大数据真是反馈大众的喜好吗?

这个问题的本质和我们日常可能会联想到“下沉市场的音乐”所谓的“鄙视链”无关,从本质上来说,流行音乐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商品。

大数据以赚钱为第一生产力,助推更多音乐进入市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将潜在商品快速推入市场的高效方式。值得警惕的点在于所谓的大数据,其中多少掺杂着平台对于用户内容消费习惯的引导和驯化?

以抖音为例,字节系试探音乐业务多年,汽水音乐在抖音站内推广做了一次又一次。但是腾讯系和网易音乐深耕已久,头部歌手们的合作两家分割争夺打了一场又一场,头破血流,那是用时间和金钱堆起来的版权壁垒,新玩家很难插入分一杯羹。怎么办呢?

开新赛道,或者培育属于自己的创作人。

这事可不好干,要天赋要培养,保质就不可能速成。网易云音乐和TMEA系平台也都很清楚,它们发力平台原创音乐人培育多年。

容易一点的方式就是发挥各自的渠道优势。

于是,抖音就成为了神曲诞生地。根据《2023抖音娱乐音乐白皮书》,2023抖音日均音乐内容播放量达到1800亿/天,2023抖音用户日均听全曲2亿次/天,站内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的BGM数量有3909首,平台拥有30万+抖音原创音乐人,200万+音乐演唱类创作者等惊人的数据。

如此庞大的大数据渗透,身在其中的普通创作人,很难不受影响。

事实上,从第一张数字专辑诞生至今,在线音乐的发展,平台白热化的版权竞争,都在推动着音乐版权逐渐走向正轨。但却并没能如同设想中那般为音乐人提供良好的音乐创作环境与市场。

“偶像”-饭圈文化的冲击,加上唯数据导向倒推产出,一时之间音乐裁缝们赚得盆满钵满,整体音乐制作与输出作品的水平下降,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周杰伦数据不扛打,孙燕姿成为了冷门歌手……互联网为音乐生态营造出了一种独属于大数据的又富又穷的矛盾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热歌,流行旋律以周、月为单位疯狂更迭,短视频bgm成为当下最快的宣传歌曲、造热歌的方式。

可一旦停下来,从指尖不断滑动的短视频当中冷静下来,能沉淀的旋律却几乎没有。在TMEA的盛典名单中,华语乐坛连续三年喜提#完蛋#热搜。产值是不断增长的,文化价值是几乎没有的,割裂感十足。

这样的情况下,怀旧成为了无奈又热门的选择。

二、巅峰十年

说起来90后,是真真实实地吃过好东西的。

2000年,一个为音乐梦想拼了命用10天时间创作出50首歌的咬字不清青年,发行了他音乐生涯的第一张专辑《JAY》。带着开创性的音乐风格,几乎横空出世,开启了20年“一超多强”的华语流行音乐新时代,他叫周杰伦。

千禧年后,在陶喆、周杰伦等歌手的带领下,R&B和嘻哈音乐的发展走向高峰。

也是这一年,马来西亚的梁静茹推出了个人第二张专辑《勇气》,蔡依林拿下了第六届全球华语榜中榜最受欢迎女新人,《Don't Stop》个人风格从偶像派小女人转向唱跳型。后来她和周杰伦被称为双JJ,这组“cp”无论真假,至今都还是不少人的意难平。

这时,香港乐坛的天王巨星时代逐渐落幕,王菲也已经是天后级别的人物了,她和谢霆锋热闹的爱情是当时的头版头条,也是这一年,英皇新签下一对姐妹花,组合名为Twins。

第二年, 亚洲女子天团S.H.E刚刚成立,王力宏已经发出了他歌手生涯的第九张专辑,主打歌《唯一》。那时,孙燕姿和周杰伦各占半边天,两人的四张专辑占据台湾专辑销售总量近40%。

又一年,陈奕迅跳槽到英皇,发行了专辑《黑白灰》,专辑中歌曲《十年》,至今依然是一代人K歌必备,QQ音乐站内几乎每天的实时数据都能冲进全站排名前100。

2004年《江南》和2003年容祖儿的《挥着翅膀的女孩》一样,红遍大江南北,行走的CD开启事业的腾飞。还有出道即巅峰的飞儿乐团,一举拿下了拿下次年金曲奖“最佳新人奖”。

有意思的是,同一年也有一张卖爆了的专辑,被打年轻起就心直口快的那英评价“他(刀郎)不具备音乐审美”,那首歌叫做《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时也引发了如同今日般“神曲”横行是好是坏的讨论。

当年热门的网络神曲也不少《两只蝴蝶》《香水有毒》《老鼠爱大米》以及被封为国家队的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也在其中。《老鼠爱大米》单月下载量超过了600万次。音乐生态繁花似锦,彼时关于网络神曲土不土的舆论骂战丝毫不比今日讨论抖音神曲的少,背后是实体唱片经济崩溃的前兆。

内地开启选秀热潮,李宇春、张杰等歌手突围,彼时称之为草根出身。

又过了两年,张韶涵唱完《隐形的翅膀》因为个人身体健康缘故加上家庭的原因,蔡依林凭借《舞娘》登顶最佳国语女歌手。薛之谦的《认真的雪》爆红。2007年,节目《星光大道》来了三个人,他们的名字是杨宗纬、萧敬腾以及林宥嘉。2008年,一度被看作是华语乐坛最近的黄金十年的收官年。QQ音乐三巨头开始逐渐加入混战。

2010年,周杰伦发行《跨时代》,关于他江郎才尽的评论漫天飞,可大概那时对着《烟花易冷》《雨下一整晚》等歌曲写出“江郎才尽”四个字的人们也没想到,又一个十年,华语乐坛还是没几个人能拿出接近水平的创作。在中国风再次流行的当下,周杰伦的中国风依然是巅峰。

华语音乐的巅峰十年,真是一片群星璀璨啊。

对比之下,的确很难让人不发出“华语乐坛是不是完蛋了的感慨”。

小结:

我们并非要反感和拒绝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音乐创作人进入市场。流行音乐也好,实力唱将也罢,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本也不该沦为高门槛的精英游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意义。文化产品消费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某种程度上来说,短视频、音乐平台、内容平台的节目项目扶持原创,的确都为底层无背景的创作者进入这场游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口。另一边,流量时代的“偶像歌手”们牢牢盘踞在各大音乐平台的专辑销量榜单上,到了要用的时刻,却拿不出多少像样的作品。

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华语乐坛这些年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

歌也好,人也罢,摇来摇去能上台面的都还是当年那些,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参考:

1、 国家人文历史:十年前后对比照:华语乐坛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 QQ音乐:十年对比挑战:华语乐坛变形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