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新南浔|95后“农二代”回乡创业的传承与变革

【编者按】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南浔土润而物丰,自古为鱼米之乡。

桑基鱼塘,栽桑养蚕。南浔自带创新基因,从不故步自封。

创新的人,做创新的事。在这里,一群被称为“新农人”的年轻人,正用变革的思维和现代的技术重新定义农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带去新玩法。

本系列报道将深入了解南浔这批“新农人”的生活和工作,探索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

我们将通过他们的视角,观察农业与科技、环保、乡村振兴等议题的交汇点,展现新时代农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感受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1996年出生的谢去非,是南浔区旧馆街道北港村最年轻的大学生返乡农创客。“我对农业是有感情的,小时候就在父亲的农场摸爬滚打、打草施肥。所以很自然地,在大学毕业后开始农业创业。”

如今创业已五年,谢去非褪去了初出茅庐的青涩。作为浙江本道农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他带领一批90后大学生团队,“掌管”着302亩农场基地、5000平方米冷链配送中心,带动订单农户270余户、收购农产品超2000吨。

公司主营业务是精品果蔬种植、农产品包装配送以及休闲农业开发。创业初始,谢去非就创立了“浔味本道”品牌。“本道”’二字源于《论语之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是君子要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确立根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就产生了。第二层意思以人为本,符合我们公司一直在追寻产品原味原生态原产地的理念。”他说。

谢去非的浔本味道品牌。

虽然笑称自己的创业过程是“很老套的子承父业”,但显然,年轻人谢去非还是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他认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一切都在趋于数字化、智慧化,农业自然也不例外。

初夏6月,本道农业的农场基地已经枝头累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果蔬大棚里看到,智能系统正昼夜监测,通过后台控制车间亮度、温度、湿度等,给蔬菜提供最舒适的生长环境。育苗车间内,全自动施肥浇水系统正在喷灌,果树苗茁壮成长。

虽然有了现代化技术辅助,谢去非并没有把农人踏实勤劳的优良素养抛诸脑后。剪枝、施肥、控温、浇水,他每一件都能上手,夏天进大棚40多摄氏度高温,十几分钟就满头大汗,“做农业嘛,辛苦但有成就感”。

谈及与父辈做农业的最大区别,谢去非觉得,体现在供应链体系。“产品有了,怎么才能打通销售链路?”与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不同,这是他创业伊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他投资建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以配送为龙头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把产品销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打通“销路”。

采购的食品种类多,自家基地不足以供应,那就从农户收购。不断探索中,谢去非运用 “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实现上下游企业集研发、生产、检验检测、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功能。以产品的优质安全、可控、可追溯为核心,努力完善智慧农业之路。

“父辈在田野的经验,让我们这代新农人少走了很多弯路。农场怎么打理、苗怎么选、菜怎么种,他们的经验肯定更丰富。我和父亲共事还是很和谐的,对对方意见都很尊重。”谢去非告诉澎湃新闻,他目前在做的,一部分是传承,一部分是变革。

他认为,大学生扎根田野,能做的事未必比在大城市少。谢去非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相结合,吸引立志农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基地创业,“我们已经组建起十几人团队,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还聘请了教授、博士过来指导。”

在谢去非看来,大学生返乡是城市与农村的纽带,这些年轻人融入乡村,能改变当地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能给乡村带来巨大变化,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形式。

对于公司的增量发展路径,谢去非也有自己的考量,“政府提倡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与文旅结合是个大方向。”2023年,本道农业设置研学基地,开发了劳动实践、农业课程等项目,目前已接待十几所中小学的1万多人次参加研学。

接下来,谢去非计划继续加大投入、创新发展,立足种植产业,将研学基地、农事体验、认种认养等农旅结合,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发展。“目标总是有的,我不仅希望做到湖州的农业龙头,也想在长三角、全国范围,做出我们年轻农创者的样板。”他表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