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5项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5项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中山大学

据中山大学介绍,数学学院胡建勋等完成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辛拓扑与数学物理研究热点,建立了辛流形的双有理等价的二分法分类理论,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Invent.Math.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推动人们对由模空间定义的数值几何不变量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等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围绕我国华南EB病毒相关鼻咽癌高发但缺乏高效筛查手段和上市疫苗的难点展开攻关,阐明了EBV诱导肿瘤细胞可塑性的致癌新机制,构建EB病毒疫苗设计分子基础;同时在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合作,正在推动EB病毒预防性疫苗研发上市。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等完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土壤绿色修复及安全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历经20余年联合攻关,研发了“植物阻隔-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生态重建”等技术,创建了完整覆盖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利用模式,成果在全国23个省市和自治区应用推广,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全球土壤污染修复及环境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等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建立了鼻咽癌筛查新方案及增效减毒治疗新策略,显著提高了筛查效率与治疗效果,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癌症早诊早治规范。多项治疗方案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国际标准,在全球推广应用,每年受益患者逾4.5万人。

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首创膀胱癌人工智能数字化诊断新技术,研发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系统,打破了技术壁垒和外国垄断,目前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应用,全方位提升了我国膀胱癌诊疗水平以及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旨在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