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双轮并行,“发展治理”成核心共识

今年大会有9位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和88位国内外院士出席,与上千位全球科技、产业界领军人物共同推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交流与合作。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为“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而在昨天开幕当天举行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治理挑战与应对措施”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AI)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治理,探讨治理挑战与应对措施,探索构建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框架。

当前,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前沿人工智能的发展潜力和安全风险更为直观地展现了出来。而“发展治理”已成为核心共识,世界各国需要通过加强对话与互动,以更务实的国际合作,防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可能引发的极端风险。

加强法律法规的协调和统一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安全受到了广泛关注。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大挑战。

“在全球关注数据安全治理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数据安全治理的最佳实践,分享经验和教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协调和统一。”根据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主任郭毅可的观察,近年来,各国密集出台了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和政策,“目前,全球大约有3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人工智能相关法律,还有许多国家正在起草、谈判和通过相关法规,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视。”

把不同的国际数据安全治理框架展开对比可以发现,一些国家采取了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来覆盖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的广泛问题,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针对不同应用或类型的人工智能,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的策略。比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禁止,并对各类风险系统设定了更严格合规的标准。与之相对的是,英国、美国采取了市场驱动的方法,避免过度限制技术进步,注重推动创新。

与此同时,数据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息息相关。郭毅可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大量个人数据被用于训练和应用,为了解决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各国也纷纷制定了相关规定。比如,英国《人工智能法规白皮书》,要求AI开发者遵守安全、透明、公平、负责任和可解释的原则。

除了数据安全治理制度规则,数据安全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同样备受关注。“比如,区块链技术是另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可增强数据安全。”他认为,其透明和不可更改的技术特性,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降低数据的授权和篡改风险,因此,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在金融、医疗和供应链管理等行业具有特别价值。

为全球共同治理提供中国实践

以ChatGPT和Sora发布为节点,人类在短短几年间已连续两次感受到了“大模型+生成式AI”的冲击。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看来,总体上,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本轮人工智能浪潮,总体处于“工具化末期、产品化初期”阶段。

梳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进展,“发展治理”成为核心共识。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国家基础设施及人工智能投资计划,聚焦可持续算力、高质量数据集等大模型研发的核心生产要素补齐,同时围绕人才、资本、监管等制度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了“发展型治理”体系。

与机遇并存,前沿人工智能主要面临技术挑战和国际治理挑战。前者包括功能障碍和失控风险等问题;后者主要有治理机制变革与技术发展缺乏同步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鸿沟难以解决,机制复合体治理系统复杂,共识尚且处于初步阶段等情况。

如何加速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共同治理体系?薛澜表示,他和团队把研究成果汇编成《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与中国方案》,从3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理念。

首先,求同存异,持续沉淀基于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理念,不仅要对技术应用保持耐心,更多由市场力量推动;同时要防止过度超前的监管措施压制行业发展预期。其次,承继创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最后,循序渐进,分步打造综合系统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做好4个统筹,即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伦理、立法、标准、测评等核心治理板块,统筹国内与国际治理,统筹既有治理经验和治理资源与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中国实践可以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注入动力。”薛澜还特别提到,中国互联网行业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算力资源和多样的应用场景,同时,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迅速,顶尖模型不断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加快赋能千行百业,创造大量智能向善的“中国案例”。

作者:史博臻

文:本报记者 史博臻图:袁婧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