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改革丨长岛综试区:坚持守正创新 构建“五大体系” 勇立潮头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例

近年来,长岛顺应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乘势而上建设“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于2023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成为全国首个主体范围在海洋、主导产业在海洋的海上经济开发区。实践中把守正创新、勇于改革作为“活的灵魂”,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共建共享,积极构建“五大体系”,打造全国海洋综合开发先行试验区、深远海规模养殖示范区、海上牧场装备创新引领区、海洋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海洋产业园区建设样板区。

长岛全景

长岛全景

构建“1+N”空间综合立体开发体系

“1”即海上养殖主体区“一体引领”。规划总面积约270万亩,包括南北隍城东部25.5万亩海域核心区、南五岛周边45万亩海域拓展区,争取在核心区东侧国管海域设立200万亩扩展区。

“N”即在烟台市内统筹建设“多点联动”的陆基配套产业基地。沿黄渤海新区、蓬莱、莱州等沿海一线,布局2个水产种业基地、2个水产品加工与冷链物流基地、3个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基地和1个深远海综合服务保障基地。

依托“1+N”全面推进跨区域开放合作。立足供需衔接匹配,面向国内强合作、面向日韩扩市场、面向北欧学经验,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供应链跨区域联通、创新链跨区域集成、资金链跨区域整合。

构建三产深度融合的海洋产业发展体系

在产业链条培育上,围绕“一条鱼变成一条龙”。从“一条鱼”繁育养殖到端上餐桌全过程,梳理出2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建链延链补链。在上游种苗繁育环节,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力争到2035年水产苗种保供能力超过5亿单位。在中游海水养殖环节,实施“百箱千排万笼”计划,引导装备型智能网箱扩大规模、集聚发展,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100个标准箱以上,目前已建成61个;推动传统渔排设施提质升级、规范发展,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1000个以上,并实现用海、布局、技术“三个规范”;根据海域生态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适度管控、动态调控扇贝、牡蛎等养殖网笼规模,2025年底前保持在6万亩左右。在下游加工流通环节,协同配置岛内外水产物流网络,发力海产品预制菜、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在关联产业培育环节,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海洋文旅、涉渔服务等产业,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

在产业组织协同上,探索打造“海上供销链”。融合“供销合作”理念,发挥园区引导和组织作用,围绕生产资料供给、渔业养殖生产、海洋产品销售、回收循环利用的“供、产、销、收”链路,强化培育服务,放大规模效应,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供给端“集采直供”,对养殖物资设备集中议价、统一采购,有效压减环节、降低价格;生产端“联企带农”,推行“牧场+渔户”、“大渔带小渔”等模式,鼓励镇村企业、合作社以海入股开展合作或合资经营;销售端“抱团出海”,由区属企业牵头成立销售公司,在位于烟台中心城区的长岛飞地产业园规划建设销售中心,帮助园区企业扩市场、塑品牌;回收端“变废为宝”,强化养殖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生产物资循环利用,实现“吃干榨净”。

在产业抓手上,毫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今年布局了重点实施项目27个、总投资23.7亿元,在建及谋划建设深远海养殖设施56个标准箱,年内新建10座深远海浮式网箱,投养大规格虹鳟苗种60万尾、黑鲪苗种200万尾。谋划了部分海岛整体开发、海洋牧场综合开发、海产品加工流通、特色休闲度假酒店等21个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89.9亿元,多数已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经海001号深远海智能网箱景

经海001号深远海智能网箱景

构建系统集成的海洋新基建园区体系

革新海域基建,打造集约高效的“园区标准海”。借鉴陆上园区“标准地”模式,在核心区25.5万亩海域开展“标准海”建设试点。对拟出让海域先行开展本底调查、构建本底数据链,完成区域评价、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必需的陆地配套设施、生产配套码头、用海手续、海域环境改造等基本条件,明确海域出让前置条件,加强海域执法,变“生海”为“熟海”,让企业“拿海即开工”。

提升交通基建,打造内畅外联的“海上交通网”。启动渔港改造提升工程,开通区内生产作业和直达岛外基地专用航线,规划布局通用机场,探索发展低空经济,逐步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

布局数字基建,打造智能领先的“智慧海洋”。坚持“透明海洋”理念,实施海洋立体观测工程。加强数字园区建设,优化升级渔业生产软硬件装备,实现养殖生产、园区运维、后勤保障等全链路数智化管理。

发力能源基建,打造绿色低碳的“海上能源岛”。推进海洋能集成应用示范,完善海岛陆基电网和海上电力供给示范,构建空中风能、海面光伏与波浪能、水下潮汐能发电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构建“6个1”管理运营体系

编制1个高水平规划引领发展。《“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对规划内容逐一细化分解,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设立1个管委会实体运作。创新成立长岛海洋经济促进局和“蓝色粮仓”发展研究中心,以开发区管委会名义开展工作,完全剥离社会事务,专注产业引导、招商引资、营商服务等主责主业。

组建1个平台公司实际运营。由省市区三级平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蓝色粮仓(长岛)海洋投资有限公司,统筹做好园区运营和投融资工作。

成立1个产业基金投资引导。蓝色粮仓(长岛)海洋发展基金总规模20亿元、其中首期10亿元,已形成基金重点投资准备项目清单,涉及19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7亿元。

培育1个上市公司作为链主企业。推广现有龙头企业成熟经营模式,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资产整合,加快培育全国首家深远海养殖上市公司。

建立1套服务机制推动发展。借鉴国内营商环境最优标准,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审批监管等全链服务机制,制定实施项目建设用海保障、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奖补、海域使用金优惠等一揽子“真金白银”政策。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实施水产育种、养殖生产、精深加工、装备技术等创新工程,力争到2035年获得水产种业相关专利100项以上、研制国内首台(套)渔业技术装备3台(套)。

强化开放平台支撑。争取以长岛为发起地成立国际零碳岛屿联盟,搭建相关国际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助力提升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生态环境支撑。加强生态修复和养护,全力争创长岛国家公园,推广渔业碳汇扩增新模式,开展全域海洋资源和生态产品确权登记,稳步实施碳汇交易、抵押和贷款试点。

强化看海护海支撑。加强海上110系统建设,提升公安海警巡逻舰艇、无人机、无人船等装备水平,严厉打击盗捕、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

强化安全发展支撑。健全海上养殖安全、海洋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机制,建立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和渔业船舶安全监管平台,不断提升海上本质安全水平。

一把手谈改革丨长岛综试区:坚持守正创新  构建“五大体系” 勇立潮头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范例

(烟台市委常委、秘书长,长岛综合试验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于 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