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为画,非遗传承种子画
为解决在制作五谷画中遇到的无毒保存、粘贴技巧、细节处理等一系列问题,2024年8月1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农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道勤文化有限公司开展学习调研活动,本次实践通过与非遗传承者深入交流,学习到了在五谷画的制作过程中的难题的解决方案,感受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图1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五谷画,又称粮食画或五谷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它起源于古代的一个节日--"填仓节",是兖州当地老习俗的一部分。在这个节日里,民众喜欢在院子里堆谷堆、撒草木灰,并在草木灰圈内用种子拼贴图案和图腾,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道勤五谷画正是基于这一传统习俗发展而来,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成功地将国画、书法、浮雕、装饰、装裱等传统艺术融入道勤五谷画的制作中,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艺术形式。
道勤五谷画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创作出山水、人物、花鸟、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画面。每幅五谷粮食画都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运用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包浆技术,即道勤五谷画增亮包浆剂。其核心技术就是给种子穿上衣服,起到真空隔离的作用。同时,这是一种永久保存技术,使作品能够长期保存和收藏。
图2 同学们与王先生进行交流学习
以上为图3 王先生带领学生们参观工作室并耐心讲解
在制作流程上,五谷画需经过模板、定型、拼接、包浆等11道工序,其中的选种工作对实践队员们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见,在非遗传承人王怀起工作室内,不同颜色的谷子、黍子、五彩米、芝麻等被王怀起分装开来,大大小小的种类有200多个。“同一种颜色的植物种子有很多样,大小、形状等还会有差异,例如芥末种子的颜色属于明黄色,颜色靓丽,是难得的色彩。”王怀起说。
图4 王先生工作室的种子样品
图5 王先生给同学们展示种子
以上为图6 五谷画欣赏
此外,道勤五谷画已远销日本、韩国、法国等地,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该公司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展示等方式推广道勤五谷画艺术,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上为图7 王先生带领同学们参观兖州兴隆文化馆(未曾对外开放)
此次五谷画的调研活动,通过交流、学习和提问等方式,不仅了解了部分技术问题,也通过道勤文化公司清楚了五谷画的面向群体以及市场情况。这不仅是以此简单的调研,其核心是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感谢前辈们对于非遗技术的不断创新,希望传承之火在吾辈中不曾泯灭。此后,我们的团队将会继续学习五谷画的绘制与制作,不断增进自己的技术同时,也将运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向学校以及社会发扬这一艺术文化。正如在学习期间王怀起先生所说:“不能让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在我们这消失,这是责任的问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