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一个「反注意力」产品的十年

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被其他产品吞噬而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爱范儿推出《明日后视镜》栏目,我们将持续审视那些持续演化中的明日产品:它们从何种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变化中存续?它们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户所改变?

本文源于爱范儿多年来对 Apple Watch 高层持续的独家追踪专访,包括:

·苹果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Apple Watch 业务负责人)

·健康副总裁 Dr.Sumbul Desai

·健身技术副总裁 Jay Blahnik

·技术副总裁 Kevin Lynch(Apple Watch 软件负责人)

·软件工程师 David Clark

·产品经理 Eric Charles

Apple Watch 起源于 12 年前,也就是乔布斯去世的几个月后。

团队决定停下来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于是他们自问:苹果对用户的贡献是什么?当时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给出的答案是:

让那些复杂的技术变得易于理解和使用。

造表是 Jony Ive 的主意,他对钟表的痴迷来自于「一个密闭系统里蕴含的工艺、独创性、微型化和造物艺术(The art of making)。」

他发现,计算机和计时工具有着惊人的相似:起初,它们都以庞大的形态而出现——钟楼、大型机。随后,它们成了家居用品——挂钟和家庭电脑。直到,它们都微缩成一个个人设备——智能手机和手表。

「我们有一种感觉,技术将转移到身体上,」苹果公司人机界面小组的负责人 Alan Dye 说,「我们觉得最自然的地方,那个具有历史相关性和意义的地方,就是手腕。」

Jeff Williams 是苹果首席运营官(COO),也是 Apple Watch 产品线的最高领导者,2019 年他接管了苹果设计团队。在接受爱范儿的独家采访时,他说手表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一个世纪了,但主要功能就是计时。市面上并没有可以参考的范式。

团队首先确定了大家对于 Apple Watch 一些粗略的共识——社交、活动、健康,以及操控现实世界的能力,接下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精准的腕表、亲密而及时的通信设备、完备的健康与健身伙伴

「博古通今」的设计延续了十年

手表是时间的隐喻,也需要拥有对抗时间的力量。在大众观念里,手表是可以世代相传的。

以设计大师 Dieter Rams 「设计十戒」的话说:好设计是持久的。

历经十年回头去看,Jony Ive 的设计确深刻地践行了他这位偶像的原则。即便 Apple Watch 数码产品的快消属性天然与耐用品格格不入,但今天你戴上一块无法开机的初代 Apple Watch,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过时的产物。

初代 Apple Watch

圆角矩形表盘、两个表壳尺寸、三种机身材质、可更换表带的卡扣设计,初代 Apple Watch 极其前瞻地定下这个产品 10 年的发展走向。

Apple Watch 的形体演变,并没有像 iPhone 那样在圆形边框和直角边框之间轮回,而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迈进:更轻薄、更圆润。

经过 Series 4 和 Series 10 两次弧度曲率的调整,如今的 Apple Watch 浑然一体,屏幕与机身自然过渡如同一块被流水打磨的鹅卵石。

模拟、类比和转换是常见的设计手段,尽管与传统手表仍有些许差异,但 Apple Watch 对于表冠的复刻却令人津津乐道。

这颗「数码表冠」并非用于调校时间和上链,而是解决小屏幕精密触控的难题,用户可以通过旋转和按压来滚动、缩放和导航。

为了增强这颗旋钮的体验,苹果用 Taptic Engine 的震感模拟齿轮咬合感觉,使虚拟操作拥有了真实的物理反馈。

在此后的发展中,数码表冠也并不局限于一颗模拟旋钮上,在 Apple Watch Series 4 上,它成为一个导电体,表冠和下面的金属片与经过心脏的上肢联通成为一个闭合回路,从而实现了心电图的功能。

尊重和继承钟表文化,将传统的经验引入数字界面,苹果用数码表冠和 Tagptic Engine 构建出一套数字时代的钟表美学,成为一种用现代视角诠释经典的典范。

但苹果并不满足于经典,希望借 Apple Watch 打入奢侈品市场:初代 Apple Watch 在不锈钢、铝金属表壳之外,还提供了一个 18K 金的 Apple Watch Edition 版本。

苹果投入大量资源进入时尚领域,聘请巴宝莉 CEO Angela Ahrendts ,发布会邀请名流、超模和时尚编辑,甚至找到碧昂斯、超模克里斯蒂·特林顿戴上 Apple Watch。

仅仅一年后,Apple Watch Edition 金表便被陶瓷版所替代,标志着奢侈品路线偃旗息鼓。此后多年,Apple Watch 依然仍有卖上万元的款型,但主要集中于苹果跟爱马仕的合作。

苹果研发 Apple Watch 聘请的顾问。名单由 Jony Ive 提供。

一款「反注意力设备」的交互探索

尽管硬件设计几乎无可指摘,但早年 Apple Watch 的软件体验却不尽人意。

前两代 Apple Watch 采用了一种复杂的机制,手表 app 实际上安装在 iPhone 上,所有的数据通过蓝牙传送到手表上。蓝牙并不是高速传输的理想方案,「转菊花」成为 Apple Watch 老用户的独特记忆。

此外,Apple Watch 的主打功能也经历过转向:「熟人社交」曾是初代 Apple Watch 的三大功能之一,按一下侧边按钮,你就可以找到你想联系的人,给他们发送心跳、涂鸦。

技术副总裁 Kevin Lynch 把这个过程形容成——挑人(People picker),他们认为这是社交的起点。然而,匿名收集的数据显示,并没有那么多人使用这个功能。

手表天然占据了一只手,用户不会毫无缘由地抬起手腕在手表上找点事做。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了解到人们如何与手表互动。」Kevin Lynch 说,团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Apple Watch 的交互应该以被动式响应为主,而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苹果在其开发者网站将 Apple Watch Moment 作为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建议开发者要将体验的重心缩小到一个瞬间。

Kevin Lynch 告诉爱范儿,起初苹果把这个交互时长设在 10 秒内,后来被进一步缩短到 2 秒。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两秒任务」成为 Apple Watch 软件体验迭代的核心。

在 watchOS 2,手表已经可以直接运行 app,而到了 watchOS3,苹果已经可以把常用 app 常驻于内存里。

App 终究不是 Apple Watch 最佳的信息交互形态,如何让用户不掏出 iPhone 就能解决问题,才是 Apple Watch 用武之地。

于是,团队开发了「可操作通知」的功能,用户可以在接收消息的同时快捷回复。

而在 Apple Watch Series 9 上,苹果用「双指互点两下」(Double Tap)的手势,实现了单手快速回复消息。

表盘是用户获取信息路径最短的媒介,初代 Apple Watch 采用了「复杂功能」和 Glance(一瞥)的内容呈现形式,让用户在不打开 app 的前提下,快速获取信息。

如果说 Glance 尚需用户抬手主动找信息,那么十年后的 watchOS11 「智能叠放」和「实时活动」则是让信息主动来到用户面前:当用户叫了车,抬起手腕就能看到车牌号、车辆距离,而当用户身在机场,表盘会优先现实包登机牌信息,而无需再掏出手机。

Watch is watching out for you.

Kevin Lynch 一语双关地道出了 Apple Watch 的交互本质。与所有的移动设备不同,即便用户没有触碰手表,手表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用户。Kevin 认为,Apple Watch 的交互常常隐于无形,不过分打扰用户是 Apple Watch 的一个原则。

优秀交互设计往往来自于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Macintosh 成功在于洞察到计算机应该成为每个人易用好用的工具,所以交互界面从命令行变成了图形界面。

Apple Watch 的洞察是什么?

Wired 杂志记录了 13 年前团队对于 Apple Watch 的一次讨论,当时的结论是:

智能手机正在带来信息焦虑。人们需要一个「你既不会也不能连续使用几个小时的设备,它能过滤掉大部分的信息,只为你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库克在采访中表示 Apple Watch 仍然延续了乔布斯的精神遗产:

科技行业存在一种痼疾,即对成功的定义在于实现数字的最大化。你能获得多少次点击?你的活跃用户数是多少?你卖出了多少台产品?科技行业的每个人似乎都想看到大数字。乔布斯从不会这样做,他希望使产品最优秀。

如果说制造让用户沉迷的产品是商业公司的基本逻辑,那么 Apple Watch 可能是第一款「反注意力」的苹果设备。

从「指标」转向「教练」

在 Apple Watch 问世之前,「量化自我」已经是个时髦名词。百元以内你就可以买到一个运动手环,计步是这类产品的标配功能,以致于「每日万步走」的营销话术如同「一颗恒久远」深入人心。

输入身高、性别、体重,结合心率传感器,手环就能估算出体能消耗。但多项调查表明用户对这些数字的准确性存疑,手环厂商 Fitbit 还因此吃了官司。

苹果没有选择购买市面上现成的算法,而是建立实验室,招募志愿者,花了几年时间自己积累数据。

爱范儿曾参观过苹果的健康实验室(Apple Fitness Lab),实验室里每个运动的人都戴着一台蓝色的呼吸面罩。据苹果健身技术副总裁 Jay Blahnik 透露,这是一种用于精确计算运动过程中氧气消耗量的代谢监测仪(metabolic cart),是计算卡路里最准确的方式。

加入苹果之前,Jay Blahnik 就是业界知名的健身教练,担任过 MSNBC 和《洛杉矶时报》的客座健康专家,还写过一本健身主题的畅销书。

我们希望让健身融入苹果的 DNA。我们自己做一切肯定会犯错,会摔出瘀青。但这能让我们弄清楚这个过程。

作为 Apple Watch 标志性的 UI 设计,「三环」的经典设计延续了十年

此后几年,Apple Watch 逐步扩展了对游泳、瑜伽、徒步、潜水等多种运动类型的支持,本着为所有人设计的原则,还加入了对轮椅用户的支持。

Jay Blahnik 指出,苹果对于算法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满足普通用户,更要以专业运动员看齐。比如对于跑步这样看似简单的运动,苹果就将其细化成「垂直振幅」、「测量步长」和「触底时间」三项指标去测量,使用机器学习和传感器融合,包括加速度感应器和陀螺仪,将躯干运动分离出来,再测量其产生的垂直振幅。

如果说不断精进的算法和完备的数据指标让 Apple Watch 显示出「专业」的一面,那么 watchOS11 增加的「训练负荷」,则让机械性的数据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像健身教练那样。

训练负荷会通过一系列细分指标分析出用户看不见的趋势和端倪,通过 7 天的训练负荷与 28 天训练负荷的对比结果,帮助用户了解当前自己的身体负荷是在上升、没有变化还是在下降,从而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强度。

「它就像是用户戴在手腕上的教练一样」,Jay 说,「让用户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努力一把,什么时候应该稍微放松一些。」

一封信改变产品走向,Apple Watch 如何成为救命工具?

在帮助人们改善健康上,我们最初的目标要窄很多。

Jeff Williams 告诉爱范儿,添加心率传感器只是为了更精准地获取健身活动的卡路里,但有一件事改变了 Apple Watch 的走向。

我们收到了一些用户的信件,他们告诉我们 Apple Watch 曾发送提醒,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和振奋,我们开始收集线索,为 Apple Watch 集成更多的传感器。

Jeff Williams 直接推动了公司健康计划和医学研究,他认为:

健康问题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们根本不会一直去想着自己是不是健康。但是戴着手表就好很多,因为监测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过去,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产品通常以「身外之物」的方式存在,Apple Watch 第一次把消费电子产品绑在了手腕上,更丰富的传感器以及时刻连接的网络你的身体进行监测。

Series 4 是 Apple Watch 的重大转折,它第一次提供了 FDA 认证的心电图功能,它能够检测房颤,检测用户是否摔倒并自动拨打求助电话,还会在用户心率异常升高时提醒用户。

自此,Apple Watch 找到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关键时刻能拯救生命,但当一款消费级产品涉及医疗功能,就意味着它必须经过严格的监管审批和测试。

为此,苹果招聘了不少医学科学家,比如在健康部门担任副总裁 Sumbul Desai 博士,就是斯坦福大学医学系临床副教授。

据她透露,苹果设计健康功能时,会将技术与临床环境中使用的「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进行比较,同时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可行性研究。

「黄金标准」是诊断疾病或评估治疗的一套程序,通常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验证过的,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Apple Watch 覆盖的健康数据越发丰富,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从日常守护到睡眠监测,从经期追踪到用药提醒。

但仅仅提供数据还不够,这就好比患者无法从化验单中看出身体端倪,医生的解读才是价值所在。

正如健身功能走向「教练化」,Apple Watch 的健康功能也向「私人医生化」迈进:在 watchOS11 上,苹果新增的「生命体征」,第一次结合了多个指标给出趋势分析。用户面对的不再是睡眠时长、心率、体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目了然身体各项指标是否偏离正常。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在整个过程,用户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与医生的对话和合作,做出更好的健康决策。

Sumbul Desai 说。

总结

2017 年 9 月蒂姆·库克宣布苹果手表销售总收入超过劳力士

没有竞品分析,不做用户调研,凭借着对于产品的构想和人性的洞察,苹果在过去四十年,带来了 Macintosh、iPod、iPhone 等一众青史留名的产品。

Apple Watch 的故事,并不如这些前辈们传奇:它是第一个没有乔布斯指导的产品,第一个先立项再探索功能的产品,经历过南辕北辙推敲取舍,才成为智能手表的典范之作。

它定义了数字时代的钟表美学,「博古通今」的设计延续了十年;它走出了一条与 iPhone 迥然不同的进化之路,不依赖开发者生态,不讲杀手级应用;它不靠博取用户注意力而出位,默默守护成为它交互的精髓;它从自研算法开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教练」与救命「医生」。

十年,Apple Watch 诞生于可穿戴设备的风口之上,最终崛起于智能手表退潮之时。

很难想象,今天我们可以戴着同一款手表跑马拉松、做心电图检查、播放音乐、买一杯咖啡,甚至挽救生命。

Jeff Williams 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