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深夜,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电务段西宁西信号车间办公楼内灯火通明。“今晚天窗时凌晨1点到3点,主要是对59号、61号道岔进行集中检修,大家准备好工具材料,一定带全。”95后工长罗志超正在组织召开班前会,有序地安排当晚的工作任务。
0时30分,穿戴整齐的一行10人背着工具包向西宁西站东咽喉走去,0时55分对讲机里传来室内驻站联络员丁有安“天窗命令下达,人员可以上道”的通知,一行人快步走向各自的“战场”。
牛培林走到59号道岔处,放置完安全木楔后,他半弯着腰一手拿着铁锤敲击转辙机安装螺丝,一手拿着扳手随时准备紧固松动的螺丝。检查完外观和锁闭装置,牛培林转身将手里的“装备”换成棉纱布和批灰刀,开始对转辙机杆件和滑床板进行清扫注油。
滑床板上的泥垢铲除后,牛培林拿出一把毛刷,将铲下的泥垢细细扫净。随后又取出长嘴钳夹着棉纱,一条腿弯曲地半趴着,对道岔锁钩的钩缝进行擦拭。确认各个缝隙擦拭干净后,他开始对滑床板、道岔锁钩等部位注油,确保道岔转换顺畅。
一旁和他搭档检修59号道岔的高康杰熟练地打开转辙机箱盒,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检查机内各个部件。“标准化习惯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作业中养成的,每次作业都要坚守标准,决不简化作业程序,确保没有缺项漏项的现象发生”高康杰说。
2时15分,“天窗”时间过半,空气愈加寒冷。牛培林和高康杰马不停蹄开始测量开程、检查密贴、撬试锁钩、调整缺口。
“信号楼,59号道岔来回扳动两次。”“59号道岔扳动两次,室外人员注意安全。”2时20分,对讲机传来高康杰和室内防护人员的呼唤应答声,另一边61号道岔检查组也在不停忙碌。
趁着道岔转换,职工马登海跟随道岔转动的节奏,把十字夹板卡在尖轨与基本轨之间。搭档余海龙边看万用表,边调整转辙机内溢流阀,保证溢流压力达到标准数值。
2时45分,“天窗”马上结束,罗志超开始联系室内驻站联络员进行最后的试验环节,来回转换试验东咽喉道岔,站场上,室内外人员的呼唤应答声和转辙机的转换声此起彼伏。
3时整,道岔转换试验完毕,所有参数全部正确,3个小时的“天窗”宣告结束。他们清点好工具材料后有序撤离站场,宁静的夜空中,头灯打出的光星星点点。(刘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