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碳”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晚于2050年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应对环境挑战的共同目标。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应对环境挑战的共同目标。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中宣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为践行“双碳”战略,国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坚定推动绿色发展,打赢低碳转型的“硬仗”。

企业是市场交易的主体,也是碳中和的主力军。在长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海信家电(SZ 000921,HK 00921)发布了《2024碳中和白皮书》,宣布将不晚于2050年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目标。

锚定低碳目标,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86个国家提出了详细的碳中和路线图,全球碳中和进程正从目标设置迈向执行时代。

在全球低碳绿色发展的浪潮中,作为全球化的白电上市公司,海信家电深知企业在培育“消费端”绿色理念以及助力国家碳中和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责任,积极响应全球碳中和共识,将碳中和的挑战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机遇,以长远眼光擘画碳中和战略宏图,以2050年前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目标,助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海信家电:“碳”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晚于2050年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

海信家电集团董事长代慧忠表示,在迈向碳中和的新征程中,海信家电将不断在“低碳自身运营”、“低碳供应链”、“低碳产品与解决方案”三方面探索和实践,坚持不懈地沿着“海信家电低碳之路”前进。

核算碳排放全貌,明确各阶段规划路径

要行路先探路。为更好地制定符合海信家电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的企业碳中和战略规划,海信家电进行了全面的自身与价值链碳排放核算,严格依据国内外权威的温室气体核查标准,对含21家工厂在内的自身运营与价值链中的碳排放进行了全面核算,并获得第三方核查认证,让整体规划具备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

摸清自身的排放情况后,海信家电将碳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分为近、中、远期三个阶段:2030年范围一、范围二的单位强度减量35%,绿色电力占比达到30%;2040年范围一、范围二的绝对减排45%,绿色电力占比达到60%;2050年范围一、范围二碳中和,绿色电力占比达到100%。

海信家电:“碳”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晚于2050年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

碳中和总体目标确认后,旗下各公司也纷纷制定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三电控股承诺在2030年前,将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减少80.04%,可再生电力的年度采购量增至100%,并取得了SBTi(科学减碳目标)的认证;海信日立把2038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作为目标,力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在2030年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绝对减排35%和强度减排50%。

除了推进自身业务与运营的绿色转型之外,海信家电还会与价值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低碳技术与减排路径,构建协同推进、互利共赢的绿色发展生态圈,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ESG治理架构,数智化管理赋能提效

持续推进碳中和目标,完善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此前,海信家电就已设立ESG治理架构,让ESG治理体系逐步内化为公司管理运营的重要支撑。在ESG治理架构的基础上,海信家电构建了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三层碳中和管理架构,涵盖“决策层-领导层-执行层”。从高层的战略决策到基层的实际行动,每一层均明确了相应的碳管理职责,确保碳管理工作融入到各个管理层面。

依托海信集团碳管理制度框架,海信家电的内部低碳管理体系愈加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等纲领性文件,为各部门开展碳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规范支持,不断夯实碳中和管理基石。

海信家电:“碳”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晚于2050年达成自身运营碳中和

同时,数智化管理工具也提升了公司碳排放管理的效率,为碳管理蓄势赋能。海信日立率先引入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CMS) 碳管理平台,涵盖全景碳驾驶舱、组织碳管理、碳减排管理、产品碳管理、碳资产管理和绿色基建等关键领域,以实时监测和精准的分析能力,确保碳排放数据的数字化和透明化,实现了对碳足迹的精细化控制与综合管理,助力海信日立高效识别碳排放问题,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碳管理平台将陆续在海信家电其他子公司推广使用。

绿色低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海信家电将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绿色环保为基石,从绿色生产制造、绿色价值链、绿色低碳产品、绿色文化倡导等多维度入手,推动低碳转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通过量变的积累,迈向质变的飞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