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人故事 | 哈佛大学教授梁黎明:做好青年科研的引路人

以善为根育英才,胸怀家国势气威。培正中学是知识的殿堂,是梦想的摇篮,是无数优秀学子成长的沃土。

以善为根育英才,胸怀家国势气威。培正中学是知识的殿堂,是梦想的摇篮,是无数优秀学子成长的沃土。“至善至正做人,敬业乐群处世,爱国爱校为魂”是培正精神的内核,也是每一位培正学子心中的座右铭,令他们无论走向世界何处,时刻铭记着自己的根与魂。

梁黎明,作为培正健社校友,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的本科和研究生到哈佛大学的统计遗传学教授,在计算机、统计、基因和公共健康方面皆造诣颇深。心臻至善,播撒科研之种,他创办的青年公共健康科研项目在全球疫情之下,从线下到线上,如今恢复到正常教学模式,已持续到第8个年头。未来他将持续传播公共健康的理念和世界前沿的研究方法。

WechatIMG24.jpg

梁黎明

从培正学霸到哈佛大学教授

在培正中学建筑群中,最突出的当属美洲华侨纪念堂。楼高三层,以老红砖为墙体,覆着蓝色琉璃镶嵌作为装饰。红墙碧瓦,近百年时光,依然质感细腻。

这是梁黎明当年上课的必经之路,他常常思索于美洲楼前。楼体正门之上,培正那标志性的红蓝校徽熠熠生辉,其间镌刻“至善至正”四字校训。当学科难题横亘眼前、人际关系微妙复杂之时,这简短的四字箴言便化作一股清泉,让心灵得以沉静,促使少年学会自我审视与对话。

u=3588488010,330886237&fm=253&fmt=auto&app=138&f.JPEG

广州市培正中学美洲楼

得益于培正为学生营造的浓厚教育氛围,加上自身勤勉好学,梁黎明在培正中学一直保持着文理双科第一的优异成绩。在面临高中分科的重大抉择时,他追随内心的热爱,毅然选择了理科之路,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

67af11de37a7eccf3494be8ab90ef9ae.jpeg

4

2023年4月梁黎明教授归宁母校回忆当年培正求学之路

在他看来,数学是一门探索规律的学科,它以抽象之美揭示万物间潜在的逻辑与共性,将纷繁复杂的现象量化分析,无论是经济的脉动还是金融的奥秘,皆能在数学的镜鉴下展现其本质与规律。

图片1.png

梁黎明教授(右二)与当年恩师、健社校友合照

语文老师杨淑铭(左二)、高中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李浩元(右一)、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邢敏(左一)

1995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梁黎明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地填写了“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后被成功录取。毕业之后,梁黎明经历了职场的短暂探索,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对学术研究的那份不可割舍的热情与向往。于是,在短暂的职场体验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归学术的怀抱。

他的学术之旅始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在这片孕育着无数科学梦想的沃土上,梁黎明深耕于数理统计的海洋。随后,他带着对生物统计学的浓厚兴趣,转至密歇根安娜堡分校继续深造。

WechatIMG25.jpg

梁黎明教授(右一)于密歇根大学博士答辩后合影

岁月流转,数十年间,他始终致力于数学的细分与精进,不断探索与突破。最终,他获得了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认可,被授予统计遗传学终身教授的荣誉,在学术的殿堂中发光发热。

多年后的今天,梁黎明谈及培正中学时,心中仍然满溢着对那段求学时光的感激。培正中学以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与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不仅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蓝图,更深刻践行了“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办学方针。在这里,学生的学业精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构筑了学子们成长的坚实阶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培正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如同为梁黎明铺设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顺利引领他跨越国界,踏上了留学深造的征途,也为他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基础。

科研载道,笃行致远

从应用数学的坚实基础出发,逐步迈向生物统计的广阔天地,最终深耕于统计遗传学的尖端领域,每一步跨越都见证了梁黎明知识体系的深化与融合,展现出卓越学者跨领域探索与创新的非凡旅程。

梁黎明如此解释:“这一跨越不仅拓宽了数学的应用边界,也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乃至整个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人类理解生命本质、预防和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可能性。”

科研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其间遍布着无数需克服的障碍。“敏锐地提出问题并精准把握问题的核心,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最为宝贵的品质。”梁黎明说道。

回到日常,他的工作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写论文,授课,进行团队作业等等。他有一个体会很深刻,科研从不是简单的八小时工作制所能限定的,它是一种全天候的思维活动,是将问题深植于心,于每个醒着或梦着的瞬间,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探索与解答的过程。

WechatIMG444.jpg

实验室迎新成员合影

在学术的沃土上,梁黎明尽情播撒着智慧果实,培育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他的研究论文广泛发表于《Nature》等全球顶尖的SCI期刊上,数量近百篇,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科研能力。此外,梁黎明还担任着《Nature》《Nature Methods》等权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筛选和推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发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哈佛教授这一身份,既是攀登学术高峰的荣耀徽章,也是开启职业新道路的宝贵起点。对于众多科研追梦者而言,它如同璀璨星辰,引领着他们不懈追求。然而,面对外界的种种赞誉,梁黎明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而坚韧的心,他常说:“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这句话,不仅是他过往自我鞭策的座右铭,如今更成为激励学子的精神灯塔。

其实早在培正求学时,梁黎明便养成了独特的自我驱动习惯,他更倾向于设定日常的学习探索目标,而非仅仅聚焦于最终成果的显现。

梁黎明深知,真正的成功与卓越,源自勇于跨越舒适区的决心,是对理想不懈追求的自然结晶,而非刻意雕琢的产物。这种全身心地投入,正是他能够在科研领域内不断取得突破的奥秘所在。

躬身履职,为青年科研人才引路

根深才叶茂,本固方得枝荣。作为哈佛教授,梁黎明以渊博学识为基,以无私奉献为梁,一直致力于为有志青年铺路搭桥。

早在2016年,梁黎明带领哈佛团队组织了首届“公共健康青年领导力论坛”,在上海哈佛中心成功举办。来自14个国家、11所学校经选拔的 71名优秀青年学子参加了这一论坛。现场青年学子热情高涨,积极讨论,构思、设计、展示后续科研或社会项目。该论坛为他们提供珍贵的机会了解公共健康领域,与该领域内先进的研究学者们紧密联系,并且在设计可执行项目时接受专业指导和训练。

根据闭会期间的深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3%以上的学生群体,已明确将“公共健康”领域视为其未来职业规划的蓝图或深造学习的首选方向。

WechatIMG447.jpg

2023公共健康青年论坛

尤其在疫情之后,公共健康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跃升至全球视野的前沿。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的希望与驱动力,如何在这一关键时刻捕捉世界最新科研动态,以先进视角洞察公共健康的未来趋势,并发挥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为此,梁黎明哈佛团队组织的“青年公共健康科研”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辗转美国、中国,传递知识的火种。去年7月,“青年公共健康研讨会”在上海重启。为青年学者们搭建了一个面对面交流、思想碰撞的宝贵平台。而今年7月“2024青年公共健康科研夏校”公益项目再度起航。

WechatIMG437.jpg

梁黎明教授与清澜山学校青年学子分享

在梁黎明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对于公共健康科学的兴趣得到了深化和激发,而且逻辑思维与数据科学能力得到了深入的培育和提升,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他持续推动项目的决心。

2001f31ad103f662ed1657133f4d8250.jpeg

梁黎明教授在培正百周年纪念堂

与培正学子们分享学习心得及科研探索之路

图片2.png

梁黎明教授为母校培正创校135周年送上祝福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值此广州培正中学建校135周年庆典之际,杰出校友梁黎明向母校致以最深的敬意与最诚挚的祝福。他深情表示:“若母校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倾尽我100%的努力,不仅致力于培育更多卓越学子,还将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高度,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服务这个世界,为母校的辉煌未来添砖加瓦。”

未来,梁黎明将矢志不渝地深耕于分子遗传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尖端领域,通过不懈探索与创新,为改善人类健康福祉、提升全球民众生活质量贡献力量。同时,他们积极引领并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科学研究的洪流,为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