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清道夫 二十年坚守

二十年转瞬 一句话引发的环保之路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生活必需品从过去的糌粑、酥油茶到了现在的各种塑料袋包装食品和瓶装水,不管游客还是当地人都在用。过去转山几乎不会留下什么垃圾,但现在,垃圾污染成了影响梅里雪山极大的问题。”

梅里雪山,横亘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一座南北走向的雪山群。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虽不算高,却从未有人登顶。他是藏区民众心中最重要的几座神山之一。七百年来,藏区民众遵循传统,沿着转山路开创者嘎玛拔希的脚步,依旧走在转山路上,修行、修心。

图示:雨季中的卡瓦格博难得露面,云开雾散间,展现山顶至澜沧江河谷近五千米的落差。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沿澜沧江向南,有一个叫查里通的村子。村民阿青布是有名的转山向导,在当地有很高知名度,二十多年来致力于梅里转山路的垃圾清理。

在他看来,转山是修行,捡垃圾也是修行。

二十多年前,一位叫高俊明的新加坡人来到查里通,在这里结识了青年转山向导阿青布。高俊明帮助村里清理沟渠内的污物保护水源,并在外转经的路途中捡垃圾的举动直接影响到阿青布。

藏族民众相信藏区的神山是有生命的,也有各自的属相,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属羊。2003年,按藏历推算,是六十年一遇的水羊年。很多藏族民众从不同藏区赶来,转山朝圣。那一次,阿青布在转山路上看到高俊明在捡垃圾。一开始阿青布有些不解,这不要的东西有什么好捡的?但高俊明的一句话影响到了他随后二十余年的生活。

“如果没人拣,垃圾会越来越多,这将成为雪山下的一个大问题。”

简单的话语,直接影响到阿青布的认知,转山路上扔满垃圾的现实,本就是对大自然和卡瓦格博的冒犯。

于是,他开始和高俊明一起行动——在转山路途中醒目的岩壁岩石上、枯死的树干上、宿营地的小卖部旁,用藏文和中文打出标语,提示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并在每一次外传前准备多一些编织袋,尽可能多地在路上收集垃圾,并在远离水源地的地方把垃圾以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

一年后,高俊明在帮助村民修理电路的过程中,意外从高处跌落摔成重伤,不得已回新加坡救治。从那时开始,每年除了向导的工作外,阿青布都会多次踏上外转之路——他是为了捡垃圾而去朝圣,他以这样的朝圣方式,为保护梅里雪山的自然生态而努力。

从竹筐到钢丝筐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渐渐地,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也一起加入,为这座雪山奉献自己的力量。每年的春秋两季,村民赶着骡马,浩浩荡荡的队伍跟着阿青布走在卡瓦格博外传经路上清理垃圾。

转山路从海拔1900米的支信塘出发,一条路走山谷里的永支,一条路走山脊上的永久。五公里后在隆那汇合,再过永世通、玛追通,再过海拔4479米的多克拉垭口进入西藏。这二十多公里的路段松林密布,其间还分布着大量枫树,入秋后一片片红色枫叶让山谷充满生机。但同样是这片森林,有着诸多转山营地,因而也遗留下大量无法降解的垃圾,塑料瓶、易拉罐,诸如此类。

进入西藏,还要经过卢阿森拉、辛康拉、堂堆拉、达古拉,最后翻越海拔4815米的说拉垭口回到云南。一路上,垃圾依旧。路边树干上挂着一个个钢丝与竹条编制的垃圾筐,里面的空饮料瓶已经装满。

随着来转山路的人越来越多,阿青布就发现垃圾根本捡不过来。转山路的河谷地带长满竹子,他就地取材编竹筐做垃圾筐。每隔数百米就放一个,引导转山人将垃圾统一放置,至少别扔在山沟、河谷里——至少好清理。编竹筐虽不花钱,但要不了几年就因风雨侵蚀而腐烂。一次路过维西的货车修理店,阿青布发现废旧轮胎里的钢丝编垃圾筐很合适,于是自筹资金做了一批钢丝筐,再由骡队运进转山路,沿途摆放。

图示:山间沿途的钢丝垃圾筐

看着阿青布如此执着的清理垃圾,附近村民们也从不解变为尊重,从言语调侃转为齐力帮助。因为卡瓦格博是大家的神山,是大家的“阿尼卡瓦格博”,大家在雪山下生活,也该为雪山做点事情。

从此之后,阿青布在村里、乡里的影响力逐渐增长,大家也更愿意跟着他一起走上转山路,一起为神山卡瓦格博做点儿事情。

有些垃圾在筐里,还有很多散落在森林里、悬崖上,需要村民一点点的收集起来,堆积在空旷地带。每隔大约一里地,就要找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堆垃圾焚烧,塑料瓶还能烧,金属易拉罐却完全没法消除。看着飘散在山林间的黑烟,村民们面色凝重。

“有的人说我们烧垃圾污染环境,但这种条件下不烧还有什么办法,垃圾越来越多,资金、人力又都非常有限,运不出去。希望有更多人意识到垃圾带来的问题,减少垃圾的出现,而不是只知道说这不对、那不对。”

虽然组织村民捡垃圾能暂时缓解梅里雪山的垃圾问题,但新的垃圾还会不断产生。阿青布希望用自身的行动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并和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探讨和寻找垃圾处理办法,从而彻底根除垃圾对梅里雪山的危害。

图示:村民们努力捡拾垃圾,守护神山洁净

为保护自然环境,阿青布和村民们一起做着自己的努力,哪怕力量不足,大家依旧努力坚持。

别光是说,尽力自己去做,一点点的去改变。

卡瓦格博之下 面对神山的约定

2023年三月,对于卡瓦格博之下阿青布来说,迎来了一个熟悉又意外的春天。每天照例打理家中的牲畜,播种青稞、玉米,闲暇时与村民们商量如果解决资金问题,好组织骡队进山清理垃圾。

同样是这个春天,始祖鸟「卡瓦格博」系列产品正式发布。站在户外与文化深度结合的角度,联名产品的灵感来源自然是对这座著名山峰的崇敬,将「高山崇敬」的理念为世人展现,以雪山为名,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普世价值和品牌自有的高山基因融入其中。

「卡瓦格博」系列推出前,始祖鸟团队了解到了阿青布坚守二十年做环保志愿者的故事。产品分享会中,始祖鸟团队承诺将此次「卡瓦格博」联名系列的部分利润,用于购买净山所亟需的骡子和货车,作为垃圾清理过程中的重要运力,组建一支「始祖鸟净山队」,支持由阿青布持续性解决转山线上的垃圾问题。

源于海岸山脉,对于守护自然、倡导可持续的执着,一直贯穿于始祖鸟的品牌基因中。2021年,始祖鸟发起了「守护神山」计划,鼓励户外徒步爱好者深入神山秘境,带走山林间遗留的垃圾,并将这些回收的塑料熔融,变成一棵特别的环保树。

一件衣服的一生,有35%的可能是从一片棉花田开始,但却有99%的可能在一个垃圾场结束。如何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转化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循环模式,进而打造一个终结浪费的世界,已成为始祖鸟不断探索的议题。而打造「始祖鸟净山队」,与阿青布携手共同维护梅里雪山纯净,也是以倡导循环,尊重自然为使命的始祖鸟ReBIRD™可持续计划的实地践行。

阿青布 / 垃圾清理的持续进行 始祖鸟 / 产品循环的无限可能

经过一年的打造,「始祖鸟净山队」得以组建完成。2024年5月28日,「始祖鸟净山队」从德贡大桥出发,走上梅里净山之路。这次与以往不同,所有人手中都拿着编织袋,要将所有收集到的垃圾运出山,不再通过焚烧与就地掩埋的方式处理。甚至还要将往年焚烧堆砌的垃圾一并运出。

图示:「始祖鸟净山队」正将清理出的垃圾背至多克拉营地,随后再由骡队运出山

过永支、隆那、永世通、玛追通、多克拉扎,从1900米海拔一路攀升至4479米的多克拉垭口之下,最终因积雪未化受阻。十多天里,「始祖鸟净山队」风餐露宿,从悬崖、河谷间收集各类垃圾,并将其通过塑料、金属等不同材质分装打包,控制垃圾重量,方便骡子安全驮运。

图示:「始祖鸟净山队」正在捡拾山间的垃圾

6月7日,140余麻袋约1500公斤的垃圾被净山队陆续运出山,并装车运往垃圾回收站。为此,阿青布感慨万千——自己志愿清理梅里雪山的垃圾二十余年,这是第一次能将如此多的垃圾带出来,其中艰难,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

两个月后的雨季,以阿青布为首的「始祖鸟净山队」再一次出发。这一次,队伍目标走完转山路全程,将损毁的垃圾筐进行更换。在完成多克拉以北的垃圾清理打包任务的同时,再翻过卢阿森拉、辛康拉、堂堆拉、达古拉、说拉等一众著名垭口,清理沿途的垃圾。卢阿森拉垭口由于历史传说的特殊性,常常堆有大量衣物,而衣物的处理,远比废弃饮料瓶更加麻烦。

图示:阿青布肩扛满袋垃圾,总走在净山队前头

图示:参与「始祖鸟净山队」的一位村民背着三麻袋约60斤垃圾下山

衣物被处理并填埋时,占据空间之外,还会在分解的过程中释放有害化学物质和温室气体,包括全球变暖潜能值是二氧化碳20倍的甲烷气体。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的衣物是一个难题。一部分的原因是线性的服装产品设计本身,在最开始时就错失了循环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则是关于物品,我们认为丢弃是唯一的常规解决方法。而其实,丢弃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2021年,始祖鸟首次发起ReBIRD™可持续计划,以倡导循环、尊重自然为品牌使命。始祖鸟希望将可持续从一件衣服设计制作的开始,贯彻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以终结过去旧物只能被填埋进废弃物的垃圾场的惯例。

2023,始祖鸟的ReBIRD™可持续计划更于中国市场进行了全新升级。可持续的维度从三个方面再度延展:ReCARE™, ReGEAR™和 ReCUT™,旨在通过关注面料、工艺和设计,将传统的“原料-制造-使用-废弃”式的产品生命周期,转化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循环模式。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方式,始祖鸟期待打造一个终结浪费的世界。

8月28日,克服蚊虫肆虐、雨水侵袭等诸多困难,「始祖鸟净山队」终于完成了梅里转山线的完整闭环,将200余麻袋的垃圾打包清理,从西藏阿丙村、云南梅里水两地运出雪山净地。至此,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之境又变得洁净许多,而这份艰辛的工作将依旧持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