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生态大米推动区域农业“新”面貌

金秋时节丰收忙,稻浪翻动的德昌县麻栗镇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0月15日,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与德昌县人民政府在麻栗镇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举办“粮安天下 共建彝乡生态大米基地”活动,现场进行生态大米开镰收割和品鉴,最终粳稻软米品种“螺髻香2号”取得亩产566.05公斤的亮眼成果,成为本次品鉴活动优良品种。

坚守耕地红线 全力保护优化耕地资源

德昌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保护耕地的一系列精神号召和政策要求以及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区域功能定位,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提升耕地质量,坚持“良田粮用”,确保全县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全面稳步提升。

坚持科技赋能 推动粮食生产科学转型

作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第一命门”,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2018年开始,德昌县就开展了一系列水稻研究工作,并在国家杂交稻成都分中心的专业科学指导下,成功取得了一系列水稻科技攻关的丰硕成果:2022年,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132.22公斤,创造了四川省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2023年,在同一片土地上,测产验收数据为1251.5公斤,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在单纯追求产量提高的同时,德昌县还将发展的视线聚焦到发展质量上来,将水稻亩产经济价值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产业的重点突破对象。“在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首次试验种植适宜高海拔种植的粳稻“螺髻香2号”品种。“‘螺髻香2号’品种具有米饭绵软、香味浓郁的品质,这次种植采用绿色高端优质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减少稻谷中农残,提高稻谷的品质,让稻米的价格达到10~20元/公斤,增加种粮收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专家匡应龙介绍道。

“‘螺髻香2号’测产结果566.05公斤的亩产非常可喜,增强了高海拔地区旱地种水稻植农户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把该品种作为引种示范在全县适应范围推广,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和种植,将进一步提高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德昌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牟宗合说。

集中资源优势 集约科学利用耕地资源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处于安宁河谷地带,横断山区东缘,介于东经101°54′—102°29′,北纬27°05′—27°36′之间,得天独厚地理条件带来水热丰沛、昼夜温差大等利于水稻种植的天然优势,水稻种植周期大约为176天,由于育秧占用的土地很少,从水稻收割到移栽,农田有6~7个月可以利用,极大提高了德昌县的农田利用率。

由此,德昌县通过麻栗香稻现代农业园区的探索示范,深挖种粮潜力,积极开拓土地轮作新模式,其中“水稻+草莓”、“水稻+大蒜”、“水稻+中药材”轮作模式赢得了广大农户的热烈肯定。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产值,更重要的是用集约和科学利用的方式最大程度实现节约用地,保证耕地肥力,实现耕地永续利用。“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稻渔共生模式’,通过‘水稻+水产’模式,不断增加种粮的附加收入,让水稻单季亩产值达10000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说。

德昌县的丰收,不仅是粮仓的满盈,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和坚定信心。在这片丰收的基石上,德昌县将继续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不断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向着更高效、更绿色、更科学、更持续的农业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下个季节,德昌县的田野将绽放出更辉煌的丰收篇章。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