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共中央相继召开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的经济政策方向,并部署了重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具体在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2011年以来,中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此次是14年来首次改变货币政策立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中国高层最新明确政策方向后,各界纷纷聚焦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并普遍认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依然是重要考量,因此将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有机构认为,市场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目前处于低位,银行净息差面临一定压力,如果再大幅降息,风险相对较高。另外,新一届美国政府可能会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美联储降息节奏预计放缓等外部因素将令人民币汇率承压,中国央行大幅降息的外部条件并不充分。不过,也有分析指出,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中国还有较大的降息空间。
在执行机制方面,分析大都认为,中国央行会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额度与使用率,可能延续使用两项绿色金融工具,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的额度。另外,中国央行还将扩大总量工具操作规模,通过降准、增加买断式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以及购买国债等工具释放流动性。
在提供充裕流动性的同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和支持性。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十五年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在政策增量上,提高赤字率和增加特别国债规模不断被各界提及。有机构表示,明年有望安排赤字率4%-4.5%,赤字规模5.5万亿元以上。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对下一步的财政规模和力度做出了预测:增发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以增强地方财力;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费的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降费,实现对科研、小微企业等方面的精准支持。
内需政策方面,中共中央释放新一轮政策方向。各界普遍关注到,与去年不同,此次会议将扩大内需排在科技创新之前,明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在特朗普上台加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风险下,2025年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正持续上升。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的同时,突破性政策或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进入消费大周期。
具体来看,中国决策层对消费的表述为“大力提振消费”,对投资则侧重于“提高投资效益”。分析普遍认为,明年扩内需的增量政策可能更加指向消费。
10月份以来,假期消费叠加消费政策加码,中国部分经济数据有所好转,但在国际比较下,中国整体消费不足的情况依然突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的国家,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7%,中国只有39%。因此,中国决策层超预期表态“大力提振消费”,2025年要保证消费需求改善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接下来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构普遍预计,以旧换新政策将逐步扩容,将纳入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尤其是保有量较低的新型耐用消费品,比如扫拖地机器人、运动手表等。明年的补贴金额将比今年的3000亿元有明显提升。
另外,各界舆论预期新一轮消费政策还将包括更大力度的消费券发放甚至是现金补贴。
9月以来,多地重启发放消费券,上海、杭州等地的金额超过10亿元,应用场景涵盖餐饮、零售、文旅、汽车、家电多个领域。随着元旦和春节消费旺季的临近,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活动正在进行中。
从消费券效应看,根据北大发展研究院报告,以2020年3-4月发放的消费券为例,大部分城市核销率六七成,关联消费最少是消费券的3.5倍,最高达到17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基于此,分析普遍认为,明年的消费政策亮点侧重于民生角度,比如降低社保缴费比例为企业减负,调整低收入人群的社保缴费基数、增加实际收入等,由此建立支持消费的体制环境。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政策,以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或成为促销费的主要抓手。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注重一两年内的短期一揽子刺激政策,也强调长期改革措施,涉及民营经济、国企、财税等方面的更深层次改革亟待同步推进,为内需增长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
来源:《中国深度财经》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