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权制决裂的女性,还需要爱情吗?

《热辣滚烫》

2024年大银幕上的变化显著而令人感到鼓舞。

根据《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性及95后观众正在成为电影市场观影主⼒,⼥性群体的讨论意愿、消费能⼒也都在持续提⾼。这个变化意味着在社会空间内一揽子的话题表达,正在电影中以愈来愈多元的⽅式和我们产⽣连接。

而从年初到年尾,好几部由女性执导的影片,都展现出更加丰富、有趣和轻盈的视角。2024年初有贾玲的《热辣滚烫》,年中有尹丽川的《出⾛的决⼼》,年末有邵艺辉的《好东⻄》。

在为这些创作者和她们的成就叫好之余,其中的叙事困境也开始浮现。当今时代,对“爱情神话”祛魅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前提。那么,电影中的人究竟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爱情选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充满了复杂性和困扰。

这几部电影中的恋爱情节,几乎都呈现出负⾯的结果。

《热辣滚烫》⾥的乐莹,一开始喜欢上了⾃⼰的拳击教练,最终却以被羞辱收场。《出⾛的决⼼》⾥的李红,曾经把⽣活的出路寄托在她和丈夫的感情上,结果却花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去偿还选择的代价。《好东⻄》⾥,铁梅与前夫的感情没有花费笔墨探讨,小叶跟胡医生的关系令人感到很不对劲。

在这些叙事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模式:女性们需要从“有毒的”爱情关系中觉醒,只有这样,才能将心力和人生愿景投向更加重要的领域。

讲述 | 李竞菲

来源 | 看理想节目《去电影院的路上》

01.

传统浪漫故事:从进步变得过时?

回顾过去20年来的情况,最赚钱最卖座的故事是宏大的浪漫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萝丝的爱情跨越了阶级,《阿凡达》里的感情不仅跨越种族还跨越了星系。

这种关于宏大的浪漫爱的构建,可以追溯到肇始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Romanticism)。当时欧洲社会经历着剧烈的社会思想变革——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的统治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促使人们反叛传统,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更加强调个体的感受和个人感情的独立。

所以浪漫主义作为一项艺术运动,和自由精神与个人主义倾向息息相关。

19世纪至20世纪的浪漫叙事,经常使用跨越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爱情故事,来传达民主和自由的现代价值观。前文提到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典型,一对恋人一贫一富,彼此之间有巨大的阶层出身、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但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相恋了。

《泰坦尼克号》

刚刚去世的琼瑶,她的作品给⾄少整整两代华语世界的读者和观众们,留下了一种教育。那就是⽐起“⽗⺟之命,媒妁之⾔”,勇敢追求浪漫爱的行为,本⾝就是对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的抗议,也体现了对更为公平、现代和民主世界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然而,这种艺术运动最终走向了“堕落”,原本具有进步意义的浪漫爱情故事,变成了今天浅薄、低级和狗血的代名词。

随着一个多世纪社会的转变,市场和消费文化兴起。电影和文学都开始更加注重市场需要,有了观众定位和目标受众的概念。浪漫爱情电影和小说因为幻想性的元素和直白的感情表达,很快被定位成一种只具有浅薄文化价值的“女性专供”的文化产品。

它的受众也被刻板地刻画为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头脑简单的少女,或者是经济地位较低的工人阶层和底层女性。正因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常常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的文化图景中被视为低级、肤浅的产物,遭到轻视和贬低。

仅以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琼瑶的《窗外》为例,从传统文学的角度看,歌德的作品从19世纪浪漫主义早期开始,占据文学价值最高位。而琼瑶的创作只是浅薄的20世纪通俗读物。但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它们文学价值的判断,单纯地看故事内容,会发现它们讲述的都是相似的主题——人类纯真的初恋。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最后为夏绿蒂自杀;《窗外》的结局里,江雁容发现自己已从一个少女成为成熟的女性,因此并没有选择和当初的恋人相见,而是转身离开了。这显然要比冲动的少年理性得多。

可是,维特冲动而幼稚的感情被浪漫化,成为具有上升感的崇高悲剧。江雁容的成熟和成长却十分“平淡无奇”。

虽然两位作家的时代和文化相隔甚远,这样比较并不严谨,但我想强调的是,长久以来,许多创作女性故事的女性创作者,一定会面临这类批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她们都无法与男性创作的深度和崇高性相提并论。

《小妇人》

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浪漫爱情故事即便表现出了女性的独立和成长,还是会被视为“庸俗、浅薄、过于感性”。前段时间,在豆瓣,为了反抗“小妞电影”的定义,人们针锋相对地提出“老登电影”(当然这个词也值得商榷),就可以看作对这种文化偏见的抵抗。

不过,这种价值判断对我们的影响依然很深,每当我们不自觉地讽刺“恋爱脑”的故事,或者批评一个“恋爱脑”的朋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认同这种文化阶序的价值判断。因为,对浪漫爱的批评,本质上揭示了现代文化对女性及其情感世界的轻视。

02.

浪漫爱情故事是麻醉剂吗?

我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类宣扬浪漫爱的文化产品,是不是一种针对女性的安慰剂或麻醉药?是否在将女性的自我实现限制在爱情领域,加剧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压迫?

对遭到压抑和痛苦的个体来说,在浪漫故事中寻找情感抚慰和精神上的暂时逃离,确实是一种逃避和自我麻醉。就像伍迪·艾伦的电影《开罗紫玫瑰》,女主角生活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面临家暴的丈夫,她唯一的精神安慰就是去影院看自己钟情的男明星。

后来这位“理想男子”真的为她走下了银幕,带给她一段梦境一般的体验。尽管结局并不美好,但是,这类幻想并非是完全消极的。“只要爱情到来,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和完整”的短暂信念 ,也一度给了她对抗绝望生活的勇气。

《阅读浪漫小说》的作者认为,阅读文化地位较低的言情和浪漫小说,不仅为女性提供了幻想性解决方案(fantasy resolution),还是一种女性在父权制的世界中横遭情感暴力时刻的一系列应对策略。

许多受困的女性阅读浪漫小说,最终自己开始执笔写作。还有些人则通过阅读,组建了读书会,创立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社群。这些幻想故事帮助女性在压迫性的文化结构中生存下来,并努力不断寻找着自身的合理位置。

《开罗紫玫瑰》

诚然,我们也无法忽略,沉浸在幻想中会让人忽略现实中的不平等和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下的浪漫爱情叙事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消费品,督促人们进行更多的情感性消费,鼓励人们更多地去认同,而不是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

应该说,传统浪漫叙事中积极和进步的意义越来越多地被消解了,麻醉和消费的意味则越来越强。

而且,到了现代,爱情叙事也往往需要反映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在过去,受困于传统家庭结构中的女性,会将跨越阶级和反对社会期待的浪漫爱视为自我认同的途径。

那么现在,在社会和文化结构都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认同可以通过职业发展、社会参与、经济独立来实现。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经不再需要将传统故事中的“反抗”价值附着在爱情选择上了。

尽管在很多人心中,浪漫爱的故事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价值,但是人们也逐渐发现,在真实的关系中,除了浪漫和美好的一面,还存在着权力结构、个人心理和社会阶级等种种复杂的变量。

一味地期待爱情来解救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不仅不现实,还有可能会加剧我们原本就有的问题,带来更多的痛苦和麻烦。

这就让浪漫爱征服一切的叙事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乃至过时,也就没有办法再赢得更多的观众了。

03.

什么才是进步价值观?

如果说,传统浪漫爱故事已经不再那么具有号召力,那么在新的故事里,对于浪漫爱的解法又是什么呢?

还是以《好东西》为例,首先是因为,作为都市浪漫爱情喜剧,《好东西》是在各种层面上都极为成功的电影作品,它的存在本身非常鼓舞人心;但作为讨论进步价值观的电影,它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又是错综复杂的。

以电影中的两段关系为例,铁梅和⼩⻢,是一个年轻的男性和较为年长的单身妈妈的组合,这当然是打破传统男长女幼搭配的一种“多元”,以及对单亲妈妈的女性性魅力的“肯定”。

《好东西》

但是面对小马的追求,铁梅却表现出不安、犹豫,以及社会性的焦虑。她顾忌两人家⻓和⽼师的⾝份,更怕“别人觉得她饥不择食”。因此当这段关系进行到后来,小马追问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的时候,铁梅很快回答说:是一种“课间⼗分钟的,很脏的关系”。

这让我想到传统故事里许多男性自大狂对待女性的方式。大概在铁梅心里,这段关系并不值得被认真对待,甚至带有贬低之意,这回答听起来挺洒脱的,可能也带有些自嘲,但终究还是滑向了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否定。

我理解主创要利用常见的男尊女卑结构,反转成女尊男卑来创造戏剧效果。就像在上一部《爱情神话》中,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出“我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时,大家感觉到的错位喜剧效果。我也理解在女性被严重工具化、物化的文化环境里,猛然让男人也尝尝被物化和被工具化的滋味的痛快。

但是,这个场景依然会给我造成一定的困扰,因为在一部强调多元、尊重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去除阶级和身份标签限制的影片中,这个片段不仅没有挑战“性别不平等”这个旧有的社会规则,还再次强化了它的合理性。

如果新的叙事确实遵守“新的游戏规则”的话,那么铁梅的选择就不应该受到社会身份和他人评价的压迫,而她和小马的关系只要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平等、尊重和自主,都不该被定义为“脏”。不然的话,影片中一再强调的“新游戏的新规则”又何新之有呢?

而影片中对小叶和胡医生之间的关系刻画,实则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拥抱进步价值观,但实际上只是在跑一个被资本主义设置好的自动化议程。

《好东西》

表面上看,他们俩的关系一扫传统关系中的沉重,没有承诺、负担,也没有狗血、要死要活。只不过,这种轻松建立在左滑右滑的软件和精致的都市生活方式上。这类高度市场化的爱情观,讲求的就是一个便捷、短期和自利。

可以想象,当我们用采购的心情去面对恋爱选择的时候,是不大可能去爱对方的。毕竟,对方在这个时候只是一种随时可以交换和替代的商品而已。

就像胡医生说的,“每个女孩儿都有她可爱的地方呀”。小叶的可爱,也不过是这个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之一,既没有稀缺性,也不独特。而小叶听了这话,也无法反驳。因为在这个规则下,她挑选胡医生遵循的是同样的逻辑。

寻找一个恋人,和在便利店挑选一个饭团差不多。Tinder上的那些好学历、好工作、好相貌的标签,很可以对应着商品零添加、无防腐、有机农场的声明。可问题是,我们去买饭团,只是为了填饱我们自己的肚子,而不是为了爱饭团。

很多人都觉得胡医生无限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群体,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见过很多情感麻木的极度自恋者。只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男性专属的一种情况。市场化的爱情选择总是鼓励人们以利己代替利他,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他人降格为为我所用的商品。

然而,不单单是女性,作为人类,就像小叶一样,我们都对更深层次的感情链接,对被接纳和被认可有着强烈的需求。只是,约会软件、社交媒体和被都市高度过滤的生活方式,不断削减我们对深度情感链接的渴望。

当爱情始终处在一种被嘲笑、被解构和被贬抑的状态,当它既无法成为反抗压迫的工具、也难以成为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载体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朝着胡医生的方向,一路滑落下去。

尾声.

《恐惧吞噬灵魂》

我们并非要抛弃进步价值观,退缩回利用浪漫爱来制造压迫和权力不对等的旧框架中,而是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复杂。

爱情既不是简单的权力置换,也不是被歪曲的自由。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去推进真正的进步,让人们不必总是通过拒绝或者抛弃爱情来表达向父权制决裂的姿态。我们需要认可,作为人类,我们对更深层次的感情链接,对被接纳和被认可的强烈需要并不可耻,也不应该被算计、售卖。

我们争取进步价值观,是因为唯有进步才能带来更加平等和开放的可能,唯有进步才有能力重新审视现代爱情关系中,性别、权力和经济之间的多重复杂纠葛。无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别的,而始终应该是让我们变得更幸福的东西。

与此同时,在新的世界、新的游戏规则被建⽴起来之前,我们也依然要敢于去相信,旧世界中的好东西,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最后,我想起两部很有意思的影片。一部是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还有一部是费里尼的《大路》。这两部影片教会了我一些重要的东西:

关系中的挫败、怀疑和不忠其实都没有那么可怕,在最坏的情况下,真挚的爱情依然能够让人们在尘世间建造出最小单位的天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