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过商品上的溯源码?饮料瓶上,包装袋外,溯源码被广泛应用于商品领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确保商品质量的重要工具。但近日,消费者在扫描溯源码时却发现问题频出。
据澎湃新闻报道,天猫国际、京东等电商平台所售商品的溯源码,竟然出现了入关日期早于生产日期、信息与实际不符甚至可被后台随意更改等乱象,这让人对溯源码的可信度产生严重怀疑。虽然电商平台把这些问题多归结为工作人员失误,例如贴错码、录入错误或操作失误等等,但这种解释却难以令人信服。如果是偶然因素,难道这么多“失误”恰好都集中爆发了?倘若不经报道,平台什么时候才会发现这些“失误”呢?如果不是消费者反映、媒体曝光,监管部门能发现吗?
在如今高度数字化和规范化的商业运营环境下,如此低级且频繁的“失误”集中出现,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着有意的操作,以此来躲避监管投诉。最近出现问题的溯源码集中于食品领域,而食品安全恰恰是目前存在问题最多,也是最备受诟病的领域。保质期的问题至关重要,食品一旦过期便会被下架。而就算食品已经过期不能食用,但只要将溯源码上的日期更改,那么商品就有了继续销售的可能。
无论是粗心大意,还是故意为之,最终都会导致无法追溯日期的商品流入市场,甚至混入知名的电商平台之中,在平台信誉的掩护下大肆售卖。溯源码的防伪和追溯功能名存实亡,消费者无法凭借扫码来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市场秩序维护和消费者权益保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需要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多年的老话题,但总是“在路上”。从最近的俄罗斯商品馆内售国货涉嫌虚假宣传,到这些年屡禁不止的“鬼秤”问题,再到部分电商平台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现象,都凸显出消费者和不法商家你来我往的博弈。在这些问题中,监管总是滞后,如果不是消费者发现,似乎总是很难主动发现。
溯源码的问题看似只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小瑕疵,却反映出市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与不足。监管不能被动地跟在问题后面跑,必须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让消费者失望,让市场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
【责任编辑:王俊秀 胡庆章 编辑:郭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