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学以破局:首届上海学习博览会应势启幕

随着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本就纷繁多元的世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深刻而全面的巨变。如何在大变局中安身立命?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唯有学习才能突破自我,持续的学习和有规划的行动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面对世界的巨变,学习方式和评价变革刻不容缓。谁去学习?学习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如何有判断地学习?如何以学习破局?

在此背景之下,由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教育高等研究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研究性学习与评价研讨会暨第一届上海学习博览会”,于 2025 年元旦在华东师范大学这片学术的沃壤上盛大启幕。

10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带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刻的洞察思考,齐聚丽娃河畔,为迷茫中的学习者、教育者们答疑解惑、指引方向。

上海各区60多所学校的500多名教育工作者,也踊跃参会。他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辛勤耕耘者,同时也是自身专业成长之路上的不懈追求者,他们满怀着对学习方式变革的热切期盼,渴望从这场研讨会上汲取智慧的养分,探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路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2000名学生和家长也齐聚于此。学生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发声参与者。他们带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切体验与所思所想,来与专家、老师们交流互动。家长们,则怀揣着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期望,希望能紧跟学习变革的步伐,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更优质的环境,做好孩子求学路上的坚实后盾。

新年伊始,各方人员齐聚学博会,不同的视角相互交织,多元的声音彼此共鸣,为这场盛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让我们对后续关于学习与评价变革的探讨充满了期待。

主旨演讲:智慧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3位来自高校的教育界大咖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见解。她曾遇到的拔尖学生更多的是“跑得快”的,他们普遍成绩出类拔萃,但这类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以目标结果和外部评价为导向。

“这类学生拔尖的前提是不能失败,拥有的是对知识的间接兴趣,而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不怕失败的创新型人才,对学习或探究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并能够提出根本性的问题。”比起“跑得快”,刘云杉更欣赏这些“走不同”的学生。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刘云杉认为,学校应当提供一个容错、松弛、多元的环境,来保护他们的内在兴趣。此外,教师要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来取代接受“定论”的学习,以“任务清单”“学案”替代“教科书”,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谈到,当下课堂教授的是昨天的知识,试图解决的是明天的问题,“目前,要改变的是学校育人过程中重知识、轻智慧这一现状,突破口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为他们探索新知,砥砺心智提供机会和舞台。”

他提出,“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发明,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一样引领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教育方式的变革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吴刚分享了如何来设计高质量的探究式学习。他认为,“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活动’,而是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或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并且该项目的开展要具有周期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收获学术知识、基本概念和相关技能,并最终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吴刚也谈到,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成果分享与团队合作,“当学生组建团队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时,他们在尊重他人贡献的同时,也贡献了自己的声音、才能和技能。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公开自己的学习过程,多与师生分享交流。”

多元活动:搭建交流与成长的舞台

学博会的活动现场,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宛如一座学习的 “大观园”,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为参与者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初高中学生展示活动现场,青春的活力与智慧的光芒交相辉映。学生们或是通过精心制作的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自己在学科拓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探索成果;或是自信满满地分享自己在同侪小课题研究中的成长故事与心得体会。在这里,他们不再是课堂上默默听讲的受众,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引领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与担当,让台下的观众们不禁为他们的奇思妙想与斐然成果点赞鼓掌。

初高中同侪学习展示课上,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绝对主角。他们围绕着知识点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迸发,一个个新颖独特的观点如泉涌般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声音,懂得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了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台下观摩的师生们,也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中深受启发,对未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大学、高中、初中共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环节,汇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东南大学等高校及上海50余所高中、初中学校代表。他们围绕着以学生评价为抓手贯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学习方式创新、科学教育、教育国际化、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师专业素养等多个板块,展开深入探讨。大学代表分享前沿学术研究动态、高校人才选拔标准,为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之路指引方向;中学代表则结合实践,探讨如何为学生个性化成长铺路搭桥;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期望。三方畅所欲言,打破学段的壁垒,为构建连贯、协同的教育生态体系出谋划策。

专业方向探索活动区域,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未来职业世界的大门。人工智能方向,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奥秘,行业大咖分享智能算法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的探索欲望;新能源新材料方向,从太阳能、风能的高效利用,到新型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神奇特性,让学生们惊叹于科技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交叉医学方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医学与生物工程的跨界碰撞,为有志于医学领域的学生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发展蓝图;互联网数字网络方向,6G 技术的普及、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云计算的强大支撑,让学生们领略到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新工科方向,传统工科与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的崛起,为工程技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国内外联合培养方向,留学专家解读各国学习环境的优势、申请流程,学长学姐分享海外求学的酸甜苦辣,为学生们拓宽国际视野、规划留学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每个方向都邀请了专业领域教授和职业领域大咖共同进行分享,帮助学生们将 “学业” 与 “职业” 紧密融通,提前做好人生规划。

以赛促学:三驾马车,驱动变革引擎

在本次研讨会暨学博会上,“善言杯” 上海市思维与语言创新素养评选活动、“新教杯” 教师评价技能大赛和 “覃思杯” 课例研究与学例设计大赛三大赛事重磅登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它们宛如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学习变革注入了澎湃动力。

“善言杯” 上海市思维与语言创新素养评选活动,犹如一座锤炼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熔炉。其精心设计了元认知解题、小课题研究、学术写作、公共演讲等多个环节,涵盖中文、英文双语赛道。在这里,学生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吸纳者,而是主动出击的探索者。他们在元认知解题中,学会深度剖析问题,挖掘知识内核;于小课题研究里,聚焦社会热点、学术前沿,自主探寻答案;学术写作促使他们逻辑缜密地表达观点,而公共演讲更是给予他们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环节的历练,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参赛学生在完成比赛项目之后,还需以答辩和演讲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展示,这一过程如同 “画龙点睛” 之笔,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们从内而外实现蜕变,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新教杯” 教师评价技能大赛,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 “试炼场”。这一赛事精准定位教师的核心技能,分为基于真实情境的测评题、基于元认知的数学学习任务和跨学科学习任务三类赛题,直击当下教学中的痛点与难点,旨在考查教师的命题和教学设计能力。参赛教师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在基于真实情境的测评题创设中,展现出惊人的创意与巧思,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题目,既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又蕴含着严谨的逻辑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熊斌作为大赛评委,对参赛教师的表现赞誉有加。而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教授韩映雄更是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此次大赛收集优秀的学习任务或测评题,用于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进而确认这些新型学习任务或测评题对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同时探索促进和发展教师评价素养的可行途径与方案,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铺就坚实道路。

“覃思杯” 课例研究与学例设计大赛,宛如一场推动中小学教研质量进阶的 “及时雨”。它承载着探索课例研究新形态、开创学例设计新实践的重任,致力于强化教研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功能。在这个赛场上,教师们不再孤立无援,而是以团队的形式携手共进,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与智慧交织的盛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安桂清深刻指出,“覃思杯” 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将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完美融合的契机,实现了以赛促教的美好愿景。教师们在这里不仅担当着知识的传递者,更蜕变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教学的研究者,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习博览会既是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示平台。此次学习博览会意在以三大赛事为依托,探索学习方式和评价变革路径,并以此突破基础教育的内卷困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