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协委员郑晶: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公众打造文化体验和文化记忆

“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1月18日上午,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次组织开展“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江苏省政协委员郑晶走上“委员通道”,就如何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力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网江苏提问:

郑委员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有效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数智传播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郑晶: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研究、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借助新兴技术突破传统运营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便捷化的数字化体验平台,全方位激活大运河文化元素,用实际行动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先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江苏省的备案博物馆共接待线下观众约1.4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迎来线下观众超过460万,云端打卡观众达4.4亿人次,这一年我们推出了24个临时展览,开展社教活动达5352场,开发上新1000余款文创产品,文创业态总营业额超过1.2亿元。我们立足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将江苏大地的运河故事阐释好,为公众打造文化体验和文化记忆。我节假日在博物馆巡馆,经常看到馆内很多亲子家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的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很认真地拿本子记录展览情况,她很害羞地说这是她第四次到博物馆来参观了,她妈妈也说她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到博物馆参观,可以增长见识,又能享受美好的亲子团聚的时光。近年来博物馆的文创正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个趋势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发掘文化的内涵,去开发群众喜爱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资源转变成“消费流量”,让“消费流量”变为“消费增量”。

我们打造了诸如5G大运河、沙飞船、“流动的文化”等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空间,您如果来我们馆,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会看到在2号展厅的沙飞船区域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8号“流动的文化”展厅,孩子们穿梭在流动的声、光、影中,整个展厅成为了欢乐的聚集地。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可以使大运河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公众的面前,也可以使公众更对于大运河文化的参与度和认知度随之提高。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文化的遗产保护、展示、推广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新兴技术为大运河文化的价值阐释和教育传承研究都提供了一系列的探索新路径,为中华文明展示与传播的两个结合和两个转化也提供了非常生动的大运河样板,为全球性的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大运河模式。未来我们要更好地创新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把大运河博物馆运营好,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一方面要继续运用数字技术,依靠大数据的力量去了解观众的需求,精准地在展览的展示中间进行调整,提高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要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将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具象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全方位地了解大运河的文化,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