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现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严火其带来关于在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保护小微湿地的建议。
水多是江苏的鲜明特色。“水韵江苏”反映出江苏的资源禀赋,也在某种意义上内涵着江苏的文化底色。但我省在近些年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事业中,普遍存在着淤塞、污染、填埋等破坏小微湿地的现象。小微湿地的过多破坏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影响到农村景观和农村环境,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近一些年,江苏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规定,“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其中新增建设900万亩、改造提升60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91万亩。从调研中可以看到,不少地方在集中连片开展田块平整,基本内涵是小田并大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中,通过小田并大田,把田间的小路铲平,把田间的小沟填平,把村庄周围和田间的池塘填埋。这样就把过去许多路、沟、池塘等都变成了农田。许多村庄因此能够增加7-10%的耕地。这新增加的7%到10%的耕地成为村的集体资产,成为村干部可以支配和利用的重要资源。这些新增耕地用于出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村庄干部对于小田并大田积极性很高。这种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农村小微湿地过分填埋,破坏了农村的小微湿地。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基本取向是,对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以方便大型农业机械进田作业。这种取向有促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使田块尽可能扩大的趋势。这种使田块尽量扩大化的趋势易导致农村沟塘等小微湿地不当地过多填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运行,导致作物种类单一化、品种单一化(只种少数几个优良品种)、基因单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发展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负面作用,例如农业虫害越来越严重。沟边、路边、池塘周围往往是害虫天敌的栖息场所,小微湿地的填埋,小田并大田的活动,进一步减少了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可能导致病虫害的进一步严重。
农村是城里人的故乡。农村的小微湿地往往是城乡居民乡愁的载体。沟渠、池塘的填埋和污染妨碍乡愁功能的发挥。为着留住那一份乡愁,也应该注意保护农村小微湿地。基于此,严火其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开展对农村小微湿地的疏浚工作。许多小微湿地已经有数十年没有疏浚了,建议对其进行有序轮浚。《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规定对农村河道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制定清淤疏浚计划,对河道进行轮浚。近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4亿元、市县级财政每年投入近30亿元用于河道整治和长效管护。河道有计划地疏浚有效地保障了河道的健康运行和功能发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没有纳入河道范围的大量小微湿地长期得不到有效管护,淤塞、污染严重。因此建议像河道管护一样,将农村大量的“非河道管理”的沟渠、池塘等小微湿地纳入监管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对其进行有计划的轮浚和管护。
二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意保护好农村小微湿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当然要积极推进。但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小微湿地,保护生态,留住乡愁的关系。例如高标准农田并不是越大越好,要防止为片面追求提高劳动效率,方便大型机械进田作业而过多填埋沟渠和池塘。参照国际经验,高标准农田的大小应以能够保证我省范围内“主流的”两栖动物良好生存为限。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已经感到明显减少了。田块过大,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在田间找不到水源,无法两栖,也就无法生存。应在广泛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好小微湿地等各种要素的关系,合理确定我省农田的田块大小。
三是加强村庄周围池塘等小微湿地的保护。村庄周围的小微湿地具有蓄水排泄、防旱抗旱、净化水质、留住乡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在乡村振兴,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过程中,要爱护和保护好小微湿地。不要为了短期的某项利益,如经济上的利益就填埋小微湿地。在保护小微湿地数量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小微湿地的质量。村镇应在省、市、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想方设法对各类小微湿地进行定期疏浚,以保障其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使村庄周围的池塘在数量上不再大幅度减少,在质量上还能不断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