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大代表计亚春: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

“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现场,东山精密集团党委书记、盐城东山精密产业园管委会主席计亚春带来了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的建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必须更好地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提升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人才与产业互促共赢。长期以来,江苏省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强化人才引培、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津贴待遇、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大程度上激发了人才的培育,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但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才创新创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无论是“制造强链”的龙头企业,还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都存在研发人才的“难引进、难留下、难用好”的问题。

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引培与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受区位优势影响,产业领军人才更多地流向一、二线大城市以及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苏北特别是县及以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强,尤其缺乏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而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受限于经济实力和资金保障能力,对人才的吸纳和承载空间相对偏弱,这也导致产业转型升级滞缓,影响了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端创新创业平台或技术服务平台效益发挥不足。以盐城盐都来看,就有清华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高通量和上硅所、吉大研究院等10多家一线高端平台,还有海创人才、典伦科技等一系列高端孵化载体,助力企业创牌、科创辅导、用工和融资服务。但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招才引智初级阶段,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留才留智”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仍显不足。

三是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不少地方人才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还处于萌芽阶段,在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推进人才服务优化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市场化引才、精准高效引才成效不够明显。

四是创新创业资金未得到充分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人才,人才项目落地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又需要资金。从外面引进或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积累较少,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创业需要,而当地大部分产业技术含量较低且创业人才普遍缺少可抵押物和担保,导致科创初期和产业扩大再生产融资渠道狭窄,人才从金融机构获得创业资金贷款的机会较少。政府虽然运用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创业,但小额贷款额度不高、手续复杂、还贷周期短、利率过高等问题,又制约其有效发挥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作用。资金的瓶颈影响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人才热情的降低又进一步限制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广度与深度。

五是政策文件众多但宣传落实不力。现在政府在工商业登记、税务、贷款支持、创业培训、科技创新、智改数转、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众多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但发布渠道不多、知晓广度不够、快速落实效力不高,特别是基层职能部门对人才、对企业家的具体服务还不够贴心、不够细致,政策贯彻不够及时,小部分的人才及企业家依旧还对政策文件不够深入了解,不会综合运用政策,这致使政策效应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具体建议:

一是搭建“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平台。根据产才融合和“高精尖缺”的实际需求,分领域、分层次建立专家“智库”和产才融合“项目库”,不断完善多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积极探索“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分层次引进和培养模式。发挥人才部门牵头引领作用,组织好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切实做好“一站式”协同宣传和政策兑现落地措施,充分利用省级双创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专家服务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推动多层次人才和不同维度的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促进人才、资本和产业有机融合。人才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补贴外,还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等方式,吸引市场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创业领域,通过基金把项目引进来、把人才聚起来,形成基金设立—风险投资—企业培育—产权交易—再投入等完整链条;研究制定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与投入机制相匹配的风险补偿机制,以降低人才创新创业的风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提升高端平台和本土平台运营质效。对引进的高端平台,引导并鼓励他们与地方产业加快融合,发挥其在科技辅导、人才引培、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在充分利用外力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抛弃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狭隘思维,牢记核心技术是学不来的、是要不来的。围绕培育一批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服务价值链,倾力打造乡土平台品牌,加强招商、科技等本土平台服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其扎根服务的忠诚和熟悉本土的优势。对刚起步的创新创业“本土服务机构品牌”,在创建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保护倾斜,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新高地,提升人才落地、创新创业涌动的浓厚氛围。

四是营造产才互促共融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服务专窗、专网、专员和专线,建立高层次人才政策申报兑现信息化系统,开展人才认定、待遇落实、政策咨询等一揽子服务,对达到政策扶持标准的企业无需申报,直接享受。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挥“产业集聚、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双创孵化、人社公共服务等功能作用,不断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