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产业链竞争。
即谁握有最新生产力,谁能生产出颇具性价比的商品,谁就能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得以在大争之世获得更好的生存席位。厘清其中的逻辑后,我们就能理解美国“极限打压中国”的战略初衷了。
商务部近日接连发表声明,称将对来自美国的低价成熟制程芯片、原产于美国的共聚聚甲醛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中方认定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了市场补贴,让美国公司获得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致使中国企业受到了实质性的利益损害。
于通常的贸易反制不同,美国更在乎的是中国切断镓锗锑、石墨、稀土、超硬等材料的供应链,让英伟达、波音、雷神等美国高科技公司和军火商“无米下炊”。毕竟凡生产芯片和雷达、机身隐身材料就得用到中国的战略资源。
是美国没有战略储备吗?其实不尽然。
中美面积相当,且国土的大部分都处于同一纬度,这就决定了,中国有的美国也会有,中国多的美国应不会少。只要美国专注于发展基础工业,改善国内营商环境,相信美国成就“世界工厂”也不是不可能。
戏剧的是,仅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的年薪中位数就达到了25万美元,试问在这种薪资机制下,美国企业家生产的产品有何竞争力可言?所以说,美国工业实力不断下滑的原因出在美国自身,而非中国,美国“头疼医脚脚疼医头”,竟选错了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中国应不会惯美国“既要也要”的坏毛病,不可能在增量进口美国农作物、天然气的同时,仍放开中国市场,“默许”美国对中国多个实体进行打压,中国将视中美竞争状况,有条件有选择的抛出反制筹码。
潜台词是,美国的制裁工具箱近乎见底,而中国的反制方才提上日程。预测一下,中美竞争的态势吧。
其一、英伟达、微软、思科、高通、苹果都可能被中国列入“禁止准入”的黑名单。
2024年1—10月,中国共进口芯片金额3100亿美元左右,出口芯片金额则为1300亿美元左右,其中利润的大头归到了美国资本控制的关联公司,在该领域中国保有了约18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既然是贸易逆差,削减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影响到了中国芯片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那么中方为了维护大局,定然会做出调整,于是乎,中国开始调查英伟达等美国芯片公司,让它们为自己的倾销行为付出代价。
这或许注定了,接下来中美贸易战会愈演愈烈,以中美达成经贸平衡,或者一方主动妥协作为评定胜负的依据。不过作者坚持认为,中国会笑到最后,只因中国握有全球近乎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和数亿辛勤的劳动力。
其二、美国的衰落加快,美国保有的领先优势或将不再。
毕竟除了高端芯片、光刻机、AI工具等领域外,中美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甚至中国开始握有局部的领先优势。
可以想到,待中国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低空载人飞行器、飞行汽车销售至世界任一角落,美国将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这和美国“禁止大疆却又不得”如出一辙。
自己躺平了,竞争对手也得跟着躺平,否则中国就是“作弊”,美国终究为自己的判断失误付出了代价。现在中国只是小试牛刀,就已经让美国风声鹤唳,待他日中国独立造出了EUV光刻机,生产出1纳米制程的芯片,美国岂不破防了。
一句话,中国有机会将美国给到自身的羞辱加倍还给对方,面对众志成城的中国,美国没有多大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