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车新势力走过的第十个年头,最为残酷的淘汰赛也已拉开帷幕。
2024年,有车企凭借独特策略持续引领,有的以黑马之姿成功上位,有的则徘徊在牌桌边缘,甚至黯然离场。
与2023年相比,2024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的座次大面积洗牌,理想汽车(下简称“理想”)依旧坚守榜首。2024年,理想全年交付量突破50万辆大关,这不仅标志着理想成为首个年交付量达到50万辆的新势力品牌,从2019年交付首台理想ONE算起,仅历经五年光阴,理想成为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最快实现50万辆年销量、最快达成百万辆纪录的车企,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年营收突破千亿元、首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而特斯拉达成这一目标,足足用了10年。
在行业如此内卷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谁是下一个折戟的企业关注度与日俱增,但理想先后用扭亏为盈、百万辆下线以及再夺新势力销冠等成绩,向外界诠释了一种走得通的造车新势力模式——在销量与盈利的平衡下,聚焦前瞻技术创新、深挖用户需求、全力探寻多元增长的路径。这种更稳健的进化策略,为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描绘了一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图景,对行业也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什么是家庭用车的首选?
“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这是理想的品牌使命。对于这一使命,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有一段生动的阐释:“‘创造移动的家’是我们的自我实现,我们要借助最新的技术、非常好的运营和管理、非常好的产品才能创造出来移动的家。”
汽车并非普通消费品,其涉及的资金投入往往占据家庭财富的相当比例,他们会仔细审视产品的设计与功能,并盘算与接送孩子或是旅游出行等家庭场景是否匹配——这恰恰是传统品牌经常忽视的消费者诉求。
在规划产品定位时,不少车企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即追求更广泛的市场定位以吸引更多用户,但结果往往是更大众的“市场定位”,没有带来更多销量,反而让产品逐渐失去辨识度。
理想则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市场,于是有了专注于服务家庭,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这一细分市场的定位,从理想L9到理想L6,再到去年上市的行业首款5C高压纯电MPV理想MEGA,产品家族覆盖多消费能力层次的家庭用户市场,满足不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比如在理想看来,家庭用车每个座位上的家庭成员都同等重要,因此理想首创2+2+2六座SUV布局,全车语音、多联屏交互等配置,真正考虑到车内老人、小孩等所有家庭成员的需求。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空气悬架原本是百万豪车的专属配置,理想自研空气悬挂软件算法,将百万级豪华配置空气悬挂标配到30万级别车型。理想坚持安全技术平权,是首个全系车型都通过国内最严苛的中保研碰撞测试,并获得最高评价的汽车品牌。
以上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定义,为用户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也顺势形成了理想独一无二的产品力,冲击着豪华品牌的竞争力。
2024年,理想L6超越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Q5等BBA主销车型,成为下半年“BBAL”品牌中最畅销车型。同年第三季度,在20万元以上价格段,理想销量超过奥迪、宝马,创造了中国豪华汽车品牌的最好成绩。
攻坚AI死磕智驾
如果仔细观察理想2024年的销量结构,就会发现一个独特的分布态势:
在价格战的喧嚣下,理想售价更贵的高阶智驾版本AD Max销量占比反而实现了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12月31日,理想3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量占比超70%,40万以上车型AD Max交付量占比超80%。
这样的销量构成,意味着消费者几乎是因为理想智驾而选购理想,打破了“智驾不好用”这一刻板印象,认为这是能切实改善出行质量、提升生活品质的“最优解”。
今年伊始,理想的智驾能力又再次升级。1月16日,理想的OTA7.0正式版开启了全量车主推送,随着 OTA7.0的全量推送,理想端到端+ VLM智驾系统已经实现“全场景端到端”能力,最新推送的“AI推理可视化”功能,也首次将智能驾驶模型的思考推理过程以视觉形式展现,能够让驾驶员提前理解AI的思考和执行过程,更安心使用智能驾驶。全球迄今只有两家企业是真正的One Model端到端,一家是特斯拉,另外一家就是理想。
在“蔚小理”中,理想是自研智能驾驶最晚的那个,但理想从NPN轻图、无图NOA,再到端到端+VLM智驾系统,实现了“三连跳”,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跃居全球智驾第一梯队。
而在智驾能力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理想的战略布局已超脱单纯的汽车智能化范畴,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这与理想在AI领域的深耕不无关系。理想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人工智能企业,早在2015年成立之初,理想就提出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化能力,并持续加大AI领域的研发投入。理想今年100亿的研发投入中,有近一半投向了AI。
算力与数据,是驱动AI时代的核心力量。理想当前训练算力已达到8.1EFLOPS,每年在训练算力上的投入超过10亿元;数据方面,理想从2024年初的5EFLOPS算力配合超10亿公里的高质量行驶数据,到2024年底达到29.3亿公里的智驾累计总里程。
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算力支持,让理想成为OTA升级最快的车企之一,据了解,2024年全年,理想共推送升级19次,平均每月升级28项功能,不断刷新用户的使用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理想的智驾功能也将持续迭代升级。理想方面透露,按照现在的端到端+VLM这套体系继续迭代,有希望在2025年实现L3级的有监督智能驾驶,三年内实现无监督 L4 级别自动驾驶。
照此发展态势来看,未来理想的竞争,不是在汽车行业,而是将与那些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展开正面角逐。
相互成就的“理链”模式
评估制造业能否达成业绩“滚雪球”,有两个关键指标:一是工业化速度,二是垂直爬坡能力。
2024年销量破50万的背后,是理想“发布即上市、上市即上量、上量即高质量”的动能加持。在今天,最快造一辆车要多久?理想的答案是40秒。位于常州市的理想汽车制造基地,每小时就有90辆新车从生产流水线下线,日产量达到1800辆。
但这仅凭理想单打独斗无法实现,必须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为了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理想迈出大胆一步——与本土优质供应商携手合作。
合作过程中,理想秉持W.I.N.(共赢·创新·链接)的协同理念,理想深知,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构建一个健康、高效、协作的供应链生态,所以理想要扮演新链主的角色,带领大家不断创造新价值,而不是像传统车企那样主导价值分配。
理想在关键时刻让本土供应商和自己一起共同进退,比如当供应商达不到要求时,理想会调动行业资源、专家资源去支持供应商,并共享开发成果。在产能爬坡的紧要关头,理想的研发、采购、质量团队甚至直接“扎”进了供应商产线,一起解决质量和产能爬坡问题。
得益于与本土供应商伙伴的共创共赢,理想能够在保质保量下实现产能快速爬坡,成功在市场中卡位、占据先机。同时,供应链各环节沟通顺畅、响应迅速,也为保证了上游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良好平衡。
而理想对于供应链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成就了“理链”快速、健康生长。理想孵化国内十几家TOP供应商,如空气悬架供应商孔辉、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智驾芯片供应商地平线等年轻合作伙伴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提升了他们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和竞争力。这种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也为理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月17日,理想在慕尼黑举行了德国研发中心开业仪式,作为理想汽车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德国研发中心将秉持因地制宜、合作共创的研发理念,与中国研发团队共同完成前瞻造型设计、功率半导体、智能底盘和电力驱动四大领域的下一代技术研究。
德国研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理想在全球化研发战略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多层次的产品矩阵、AI技术的驱动以及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等要素,也已为理想勾勒出完整的出海战略版图。
就像李想在朋友圈中表示,“2025年开始,大家将看到越来越多的理想汽车行驶在不同的国家,悬挂着不同国家的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