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龙
超龙骨架化石进行预安装测试。
超龙荐椎复制品
“恐龙院士”徐星
好消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从北美征集的世界最大恐龙之一,也是超龙家族中最大个体的化石已运抵博物馆,将在不久后与公众见面。在古生物圈里,恐龙堪称第一大IP,粉丝众多,因此这条超40米长的恐龙势必备受关注。
如此巨大的超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恐龙?它与其他“巨无霸”亲戚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此外,中国恐龙化石的发现史已经有100多年,有哪些代表性的“恐龙明星”和重要发现?广东作为著名的恐龙蛋发现地,在世界恐龙版图中地位如何?就这些问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著名的“恐龙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徐星。
图/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提供
“恐龙院士”徐星详解中国恐龙发现史
“恐龙”名字的由来与“大”有关
徐星表示,目前公众对于恐龙的了解一开始主要还是通过国外,尤其是北美、欧洲的一些恐龙,比如霸王龙、三角龙都是北美的。包括超龙在内,大家对于恐龙的一个最初的印象,就是体型巨大,比我们现在的动物感觉要大很多。为什么地球上会产生这么大的动物?这是恐龙吸引公众、吸引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恐龙”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正是因为它大,让理查德·欧文等那批最早的恐龙发现者和命名者都觉得不可思议,选择了“恐怖的”这样一个拉丁词根来形容它们。随着梁龙、地震龙等一系列巨型恐龙的发现,这种印象在公众中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超龙化石相对发现得晚一些,它也是属于长脖子的恐龙家族,也就是恐龙中体型最大的一类。那么怎样来衡量这个“最大”呢?常用两个指标:一个是按长度来算,从嘴巴到尾巴尖,体长是多少;另一个指标可能就更客观一些,就是以体重来算,通过一些方法估算出恐龙的体重。有的恐龙体型很长,但不一定是最重的。比如侏罗纪的恐龙一般体型偏长,就像超龙——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征集的这条超龙被发现的时候是当时最长的,还有些身体又细又长的梁龙,尾巴就像鞭子一样。而到了白垩纪以后,恐龙有一支开始向高大、威猛方向发展,这类叫作巨龙,或者泰坦巨龙。所以按体重来算,泰坦巨龙的体重更惊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此次从北美征集的这只超龙,从目前的测量数据来看超过40米,应该是超龙家族当中最大的个体,比其他已经测量过的超龙要大得多。
徐星说,我们了解恐龙是通过化石,而化石的数量是很有限的,最初往往只有一两件标本。这一两件标本到底代表了这个恐龙家族中的什么角色?是幼体还是成体?类似的问题都会影响到研究者对恐龙体型、种属等的判断。对于化石的确认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就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此次征集的这只恐龙,“我们初步判断它是超龙,但还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来确定,也许研究到后来发现它是一个新种。不过无论如何,它跟超龙的关系应该是很密切的。”徐星表示。
中国“恐龙版图”演变史
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1902年,在黑龙江嘉荫,一些渔民在黑龙江边发现了一些“龙骨”
徐星说,中国的恐龙研究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萌芽阶段。1902年,在黑龙江嘉荫,一些渔民在黑龙江边发现了一些“龙骨”,视之为治病疗伤的好东西。1916年—1917年,俄国的地质学家根据这些线索在嘉荫龙骨山组织了多次野外发掘,发现了一些鸭嘴龙类的骨骼化石和一些兽脚类的牙齿化石。1930年,俄国地质学家亚宾宁依据这些鸭嘴龙类化石建立了一个新属——满洲龙。现在来看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恐龙命名,但标志着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正式开始。
1913年,在山东蒙阴有了最早经科学发现的恐龙,随后在山东莱阳也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借助它们,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维曼教授命名了属于蜥脚类的盘足龙和属于鸭嘴龙类的谭氏龙。这两种恐龙代表了中国最早的有效恐龙命名。此外,这一时期在四川等地也有一些相关的发现。
这个阶段中国大地上的恐龙化石采集与研究主要是西方学者在主持,其间伴随着几次大型的科考活动,其中,美国自然博物馆等组织的几次中亚科考在今天的二连浩特等地发现了多个种属的恐龙化石,并在世界上首次确认了恐龙蛋化石。
第二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加入恐龙研究的领域之中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加入恐龙研究的领域之中,中国的恐龙研究进入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第一代“龙王”、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科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他在20世纪30—50年代初期发现、研究了多种恐龙,最著名的就是中国人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号称“中华第一龙”。禄丰龙化石在1958年登上中国邮政发行的古生物纪念邮票,是全世界第一枚恐龙邮票。
第三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打开恐龙宝库,发现多种类化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第二代恐龙研究者逐渐成长起来,涌现出董枝明、赵喜进、何信禄等一批代表性学者,整个队伍壮大了许多,本土恐龙研究的基本框架也搭建起来。这一阶段,杨钟健先生指导发掘研究了山东莱阳的青岛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20世纪50年代初,四川宜宾马鸣溪渡口旁工地上的巨型恐龙化石被发现,后来杨钟健先生将之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1957年,长达22米的合川马门溪龙被发现,这是当时世界已知的恐龙化石中脖颈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完整恐龙中最大的。现在很多小朋友在各地的博物馆中看到的那具长脖子恐龙骨架,就是根据它复制的,可以说是恐龙明星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董枝明、何信禄等人在四川自贡大山铺开展工作,从蜀龙化石开始,打开了一个恐龙宝库,填补了世界侏罗纪中期恐龙化石匮乏的缺憾,最原始的剑龙类太白华阳龙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1959年开始的中苏恐龙科考,以及1986年开始的中加恐龙科考等,也是这一时段的标志性事件,尤以中加科考特别壮阔。这次科考在中国境内的主要野外工作区域发现了对鸟类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的伤齿龙类中国似鸟龙和镰刀龙类阿拉善龙,以及孵卵的窃蛋龙类化石、成群的幼年绘龙化石、角龙类的原角龙和弱角龙胚胎阶段的标本等。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带羽毛恐龙化石,新成果不断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辽宁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标志,中国的恐龙研究进入第四个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世界恐龙研究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实际上关于恐龙后来进化成了鸟类,是一个很古老的科学假说。通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这一假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古生物学界中已经占有主流地位。有学者推测,既然恐龙变成了鸟,那就有理由预测跟鸟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或者鸟类的恐龙祖先应该就长着羽毛。这种观点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但是真正的化石证据一直都没有被发现。直到1996年,在辽宁朝阳发现了中华龙鸟,现在也常称为中华鸟龙,被归为一种原始的虚骨龙类,说明原始羽毛至少在虚骨龙类的早期演化阶段已开始出现。之后徐星等人又在200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布了赵氏小盗龙这一新物种,随后在2003年与合作者提出了“四翼恐龙”的概念,推测四翼代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个阶段。2009年,来自辽西的赫氏近鸟龙发布,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也保持着已知最小食肉恐龙的纪录。这些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震动,标志着中国掀起了一个新的恐龙研究的热潮。徐星根据这些研究写的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孩子们倍感兴趣。
徐星说,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的“恐龙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辽宁跃居全国恐龙种类第一大省,河南、江西等省份有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发现,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老资格选手”的新成果也不断涌现。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能够确认的在300种左右。我们也更多地融入全球的恐龙研究中,年轻学者的很多研究方法、成果都是世界顶级水平。
广东在研究恐龙灭绝之谜方面很重要
徐星说,广东在中国恐龙研究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是研究恐龙灭绝之谜特别重要的地区之一。
他表示,有关恐龙的研究有几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体型的演化,就是为什么它能长到这么大。一个是恐龙究竟是怎样变成鸟的,我们国家近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恐龙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这是普通公众特别热衷的一个话题。过去由于地层和化石保存相对较好,关于恐龙灭绝可能的信息的许多材料都来自北美以及欧洲,而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说法也深入人心。但随着广东,特别是南雄为代表的一些地点发现了白垩纪最晚期的一些地层,以及丰富的蛋化石标本,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中国恐龙蛋一号专家”赵资奎教授,他基于主要在南雄进行的对恐龙蛋的系统研究指出,在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地球的环境由于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环境对于恐龙来说已经比较不友好了,体现在化石上就是蛋壳上有越来越多的病变,说明恐龙生殖系统的病变在加剧,从而导致了恐龙生物多样性的衰落。小行星的来临或许是给了恐龙一次重击,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赵资奎教授甚至还认为,小行星撞地球之后仍有一部分恐龙存续了一段时间才逐步衰亡。
关于这些观点,科学界现在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无论怎样,目前来看,广东在研究恐龙灭绝之谜方面的确有着代表性的地位。“我们也希望再做更深入、更扎实的研究,看能不能在广东找到一些更好的证据来解答恐龙灭绝之谜。”徐星表示。
期待诞生中国“爆款”恐龙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最多的国家,为什么缺少类似霸王龙一样的“爆款”?中国恐龙的IP应该怎样打造?就这些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也是著名恐龙科普达人的邢立达接受了记者采访。
大、怪、出乎意料,霸王龙等成为“爆款”
邢立达和合作者开展的许多恐龙研究与广州有关。在科研之外,邢立达是著名的古生物科普大V。在他看来,专业素养的加持令科普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一个领域,才能借助最好的方式将之转换成普通公众能听懂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普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
在古生物圈里,恐龙堪称第一大IP。邢立达说,3—13岁的孩子是对恐龙最着迷的一群人,他们充满好奇心,正学着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通过科普,能培养他们的科学逻辑,提升他们的探索兴趣。
美国有霸王龙、《侏罗纪公园》等恐龙“明星”和知名主题产品,日本有哥斯拉这样影响力巨大的类恐龙形怪兽,大家也期待中国恐龙中出现类似的“爆款”。
邢立达说:“恐龙能满足大家心理期待的最重要的几个特点,就是大、怪、出乎意料,而满足这些条件的一些著名的早期发现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地,这些最初形成的印象是极为深刻且难以被取代的。”比如三角龙,在被发现之前,没人能想象一种动物可以长成这个样子。又比如霸王龙,巨大、凶猛、充满力量感,再加上电影等媒体大肆渲染,这些恐龙出名也就不奇怪了。
出现“爆款”恐龙需要时间也需要机缘
中国虽然发现的恐龙种类很多,一些品种,比如带羽毛的恐龙在科学上非常重要,但相对来说,大部分恐龙都比较小,也没传统恐龙那么“怪”,不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大家对恐龙的了解越来越多,对恐龙元素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相信会有一些恐龙脱颖而出,比如奇翼龙,它就特别怪。
此外,霸王龙、三角龙、剑龙等知名恐龙成名的年代,大众媒体的形态和数量还比较有限,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它们牵引。而现在有关恐龙新发现的消息常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也就没那么引人关注了。就算是北美地区,近年也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但也难以再如以前那般掀起巨大的波澜。
实际上,发掘与研究恐龙化石不只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也有爱好者幸运地找到化石,把热爱投入到行动当中。在2020年到2021年之间,化石爱好者、中学生倪子杰在广州市天河区、番禺区和荔湾区先后发现了一批恐龙蛋壳化石碎片,这些化石随后被捐赠给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方介绍,近年来像倪子杰这样的“寻龙少年”越来越多,期待有更多对恐龙充满好奇与兴趣、愿意学习与深究的新生力量加入恐龙研究与科普队伍。
“破圈”传播,让人们爱上恐龙
2023年,徐星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建设的提案。他建议,进一步增加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数量,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多元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推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运用。
徐星到一些民营自然博物馆调研时发现,各类大小不一的民营自然博物馆展陈形式贴近公众,科普活动有吸引力,但也存在专业人才少等问题,要加强政策支持、科学指引,提供人才、资源方面的支持。要从大中城市到乡村地头,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科学性高、吸引力强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更好地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广州正佳广场6层,是一家开在商业综合体里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家自然科学主题博物馆,也是国内收藏美洲恐龙最多的博物馆,收藏了珍稀化石、矿石、生物标本等8000余件。馆内有3具完整度非常高的恐龙骨架化石标本,堪称“镇馆之宝”。馆内还收藏着一批重要的恐龙蛋壳化石,它们表明,广州是一座恐龙背上的城市,在距今约9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恐龙曾在此活跃。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恐龙是博物馆的大IP,博物馆积极与餐饮、旅游、戏剧、音乐、美术跨界合作,设计了“恐龙课堂”“恐龙医院”“恐龙捣蛋计划”“恐龙饲养员”“恐龙厨房”“恐龙写生”“恐龙音乐会”“恐龙儿童科普剧”“恐龙绘本展”等,形成极具特色的“恐龙+”教育项目库。
除了在馆内、广场打造科普展览和活动,博物馆的恐龙类展品还输出至白云机场、东莞科学馆、武汉万科未来中心等地,实现“破圈”传播,让人们爱上恐龙。
杜春磊说:“在实际执行和长期观察后发现,合作类型越丰富,观众体验感越强,博物馆会员的活跃度和品牌黏性会直线上升。”
杜春磊介绍,恐龙这一大IP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孩子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从而爱上博物馆的最佳媒介之一。而现在讲述恐龙故事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就有涵盖自然探索课程、科普穿梭机、儿童科普剧、分享会、线上互动和免费讲解的6大板块内容。“在这里你就是一名古生物学家:可以感受怎样去寻找并发掘化石,怎样修复它们,怎样运用传统的方式和现代的技术去研究化石,以及化石会告诉你远古地球和生物有哪些故事”,他说,“博物馆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中国恐龙IP的开发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