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百色一中学教师唐某某被举报性侵学生,致其长期抑郁并最终自杀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女孩的家属在整理孩子遗物时,发现了日记和聊天记录等证据,显示唐某某多次以“补课”为由要求女孩单独留校,并在晚自习后对女孩实施性侵,女孩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当晚的经过,事发时女孩才15岁。
此事经女孩家属实名举报后。2月11日,广西百色市教育局通报称,当地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已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调查。目前,涉事教师已被停职。据央视新闻最新报道,经初步核查,网上举报情况部分内容属实,部分内容仍需进一步调查核实;针对网上举报唐某某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据家属表示,孩子是广西百色市祈福高中2017级的学生,她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该校,并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名,入学后,班主任唐某某多次以“补课”为由,要求她单独留在办公室。
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照片显示,女孩在日记中称,唐某某强迫她发生性行为,导致自己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她曾多次提到自己“无法摆脱阴影”“觉得自己脏了”,甚至产生了极端情绪,“或许我被PUA了,亦或是诱奸”。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2023年,女孩曾在高中班级群里发言,称唐某某“衣冠禽兽,当初以为是个好人,什么也不是”,为此,唐某某解散了班级群。
据家属透露,事发以后,女孩开始抑郁、自残和自责。2017年到2024年之间曾经多次自杀,多次被抢救。2020年中途弃考,在老家县城复读一年后,2021年复读后高考成县理科状元,以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615.5分)被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录取,但因抑郁症反复发作最终退学。退学后家人也曾带孩子“出门散心“和“就医”,但是今年1月17日下午,女孩在家轻生,家人发现时已经无力回天。
据中国新闻周刊对女孩母亲的采访,女孩母亲说,女儿高二时,学校告知他们,“说我女儿脾气不好,要不就跑丢了”。她到学校了解情况,或许出于害怕,女儿并没有说明原委,“后来她一直情绪不稳定,还有了自杀倾向,我问班主任(唐某某)是不是对我女儿做了什么,他没有承认,我们也以为孩子是学习压力太大。”
公开信息显示,百色祈福高中是市公办重点高中,同时也是当地三所重点高中之一。而唐某某曾是2017级年级主任,中学物理一级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因工作突出,他还获得百色市教育局2021年度“嘉奖”荣誉称号。
据最新报道,针对网上举报唐某某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经初步核查,网上举报情况部分内容属实,部分内容仍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以上是案件目前的情况与进展。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生在校园内的熟人性侵案件,而这样让人心痛的案子并不是少数。
| 校园、培训机构是案件高发场地
根据“女童保护”历年的案例分析报告显示,校园、培训机构等一直是案件高发场地,在2023年统计的202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表明性侵发生场所的有156起,其中发生在校园、培训机构(包括宿舍等)的有50起,占比32.05%。这一特征与往年数据显示一致。校园和培训机构是儿童日常活动的场所,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与信任关系,为有预谋的施害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儿童性侵案中,熟人作案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023年达到84.83%。其中,教师、教职工(含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的作案曝光量依然占据最大比例。
来源:“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分析报告
针对此类案件,相关部门一直是零容忍的态度。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收养、看护、教育、医疗等职责的人员犯强奸、猥亵等相关罪状的,坚决零容忍,并从严从重予以打击。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中小学校拟聘用教职员工、高等学校拟聘用教师在入职前进行查询,并对查询内容、查询程序、处置机制等予以明确,可以查询拟聘用教职员工在全国范围内有无性侵违法犯罪等信息。
| 同类案件中,受害者可能不止一人
在类似案件中,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性侵者往往不会自动停止犯罪行,根据《“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分析报告》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202起案例中,有高达120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59.41%,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也包括多次对多名儿童实施性侵;施害人一人性侵多人的有54起,占比26.73%。这种现象较为集中地反映在熟人作案中,而熟人关系则涵盖师生、亲属、邻里等。这类施害人往往利用身份便利多次作案,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性侵通常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达到2~3年甚至更久。
未成人人在遭遇性侵害后,往往会感到极度的羞耻和自责,认为自己“不干净”或“做错了什么”,选择沉默。未成年人往往对熟人(如老师、亲属等)存在天然的信任感,认为对方不会伤害自己,当遭遇性侵时,孩子们可能会因为这种信任关系而感到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在一些案例中,施害者会通过心理操纵,让受害者相信自己是“自愿”的,或者让受害者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这种心理控制使得受害者陷入更深的困境,难以摆脱施害者的控制。
另一方面,性教育和防性侵教育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对性侵行为的认知不足,不知道如何识别和应对性侵行为。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另外未成年人可能担心家人或社会的反应,害怕被误解或受到责备。在一些家庭中,性话题被视为禁忌,孩子可能因此不敢向家长倾诉。
而且,熟人性侵行为往往具有较高的隐蔽性,施害者利用与受害者熟悉的关系和环境,更容易实施性侵行为,且不易被发现。这种隐蔽性使得受害者难向外界寻求帮助。从而让施害人得以持续作案。
|抑郁、焦虑、愤怒……这可能是孩子在求助
该案件的发生也再次用这种血淋淋的方式提醒我们,防性侵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不仅是儿童需要防性侵教育,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遇到性侵害怎么办,家长也需要学习防性侵知识。
根据家属透露的信息来看,女孩没有与家人透过遭遇性侵害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孩子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求助”。性侵害会给孩子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而伤害、创伤可能会让孩子出现一些异常状态。“女童保护”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行为,是需要提高警惕点的:
1.突然出现反常的带有性特征的行为。
2.留意性侵造成的生理变化和身体异常。
3.身体出现非生理性的不舒服状态。
4.突然出现恐惧、焦虑等复杂情绪
5.在行为上,明显表现出对他人的愤怒和侵犯
6.性格突然发生较大转变
7.睡眠失调
8.饮食突然没有规律
9.纵火或突然喜欢玩火
10.画特别的画 ……
孩子有以上异常行为出现,可能是遭遇了性侵,也可能遭遇了别的伤害,都是值得家长警惕的。
如面对可能已经发生的侵害,在“女童保护”的课程中,尤其是在给家长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告诉家长、老师,如果孩子遭遇性侵,不能打骂孩子,责怪孩子,要明确告诉孩子们:“这不是你的错”,因为遭遇性侵害和性暴力与受害人的长相、穿着等等都没有关系,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而是坏人做了坏事,应该受到惩罚和谴责的是坏人。
写在最后
女孩在日记中的那句话,让人感到深深的刺痛——”或许这不是我的错,回看,我什么也没有干“——很想抱抱她,告诉她,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凸显了防性侵教育和儿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没有人希望这样的案件一次又一次发生。
“女童保护”一直致力于普及儿童防性侵知识,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是我们也愈来愈意识到,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完善校园安全制度,同时开展系统的防性侵教育;社会要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对性侵行为零容忍;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施害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守护未成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都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全方位一个的保护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无暴力、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