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甄嬛传》余莺儿(余答应)的扮演者女演员崔漫莉在直播间自曝,在浙江东阳市横店镇拍戏时曾酒后无证驾车,并肇事逃逸,此事引发热议。
事件发酵后,据红星新闻报道,东阳警方针对崔漫莉所说的情况已介入调查。2月12日,崔漫莉告诉记者,声称这是她做梦梦到的事情,不是真实情况。
直播中的这次“口嗨”,让女演员崔漫莉陷入舆论漩涡。从自曝无证酒驾肇事逃逸的“坦率”,到改口称“做梦乱吹牛”的荒诞,这场闹剧不仅暴露了一些公众人物对法律的无知,更揭示了网络时代轻佻言论的代价,有些“牛”吹出去,收回来时可能已沾满现实的荆棘。
崔漫莉在直播间旁若无人地讲述“横店酒驾往事”,既低估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低估了互联网的自净功能。事实上,在她“改口”前,警方就已启动了调查程序。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守卫,也是对公众人物言论底线的重申。“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边坐享演员光环带来的流量收益,一边信口开河、“乱吹牛”,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公众人物对法律红线的轻慢态度。在流量至上的思维下,有的公众人物将法律禁区异化为“吸粉密码”,这种行为不仅消解了法治权威,还可能形成不良示范。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本该是约束自身行为的缰绳,而不是无视法律规则的资本,将来之不易的羽毛视如草芥、敝屣,这样做岂不是自毁前程?
崔漫莉事件再次给那些热衷“口嗨”的公众人物敲响警钟:当你在虚拟空间播种轻佻时,现实的苦果可能早已生根发芽。那些为博流量脱口而出的“狂言”,终会变成等待兑现的“社会账单”。
法律制裁或许有追诉期限,但道德审判永远不会过期;即使崔漫莉所言纯属虚构,也会给自身形象造成重创,甚至涉嫌传授违法经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无论内容真假,崔漫莉的行为属于“炫耀”自己的违法行为,对公众进行不良价值引导。
从“自曝违法”到“梦境演绎”,崔漫莉这种拙劣的危机公关,显然救不了其失范的言行,正如网友调侃:“做梦都梦不到遵纪守法,才是真可怕。”公众人物的公信力如同玻璃,一旦出现裂痕,再多的辩解都只是徒劳的黏合剂。与其强行辩解,不如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用实际行动减轻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起事件最终走向如何,有待警方调查给出答案。但事件本身已传递出明确信号:在法治社会,任何对违法行为的戏谑与美化,都需要当事人为之付出代价。当一个人把法律底线当作杂耍道具时,就必然面临搬石砸脚的苦果——即使是乱吹牛也要“上税”。这里面的税不仅有法律责任,更有道德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