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电影《哪吒2》票房一骑绝尘,突破百亿大关。这本是中国电影发展里程碑式的好事,电影之外衍生的部分现象却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有人持续在社交媒体统计《哪吒2》“全国各省市票房”:截至2月9日,只有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和西藏5地影史票房冠军还不是《哪吒2》;到了2月11日,广东也被《哪吒2》征服。广东此前的票房冠军是《战狼2》,北京、黑龙江的票房冠军同样是这部电影,西藏的票房冠军则是另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长津湖》。相比之下,上海更显特别,城市票房冠军是2019年上映的进口电影《复仇者联盟4》。社交媒体上对此论调并不友好:“果然上海最拉”“上海哪里看得上国产”“喝咖啡是要配外国电影”……有人直接批判称“这就是崇洋媚外”。
上海观众不喜欢《哪吒2》吗?截至2月13日下午,这部电影在上海已取得近2.9亿票房,在全国一线城市的票房中占了近29.6%,绝不算低。上海对这部票房冠军的贡献还不止消费:成立于2017年的上海红鲤动画继参与首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此次也参与《哪吒2》的全流程制作,电影部分制作人员毕业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网友在为上海辩护,例如有人解释春节档期间许多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回家过年,这些电影院的主力军年后将回到上海助力《哪吒2》票房进一步增长。但即使有一万条理由解释《哪吒2》在上海市场表现尚不如《复联4》,这件事本身与“爱国”“崇洋媚外”毫无关系。只要合法合规在国内上映的电影,观众如何选择都无可厚非;进一步说,无论看什么电影,屡次拿下全国城市票房冠军的上海,都在为建设国内电影市场做贡献。
因为票房冠军尚不是国产电影就为一座城市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本身不值一驳,但这种论调广为传播背后“贴标签”“扣帽子”式的思维方式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却值得警惕。
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过载,让一些人放弃思考,热衷以各种简单、抽象的标签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粗暴分类,凭借标签聚众同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哪吒2》与看《复联4》,就该“水火不容”。
事实上两部《哪吒》电影反复强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都在反对这样简单粗暴、混乱刻板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尊重个体选择,尊重世界的丰富性,以更包容的态度面对与自己不同的群体,如此多彩的世界不该被抽象化为对现实生活一刀切式的单项选择,正常的市场行为也不该被贴上各种沉重的标签。那些仅仅因为票房冠军还不是国产电影,就认定上海“崇洋媚外”,甚至得意扬扬地强调“加深了对上海成见”的人,压根没看懂《哪吒》。
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本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会如此喜欢《哪吒2》,热切期盼这部电影能走上国际影坛,对它突破百亿票房纪录真心诚意地鼓与呼。然而这种朴素的情感,绝不等同于盲目自大和狭隘排外。
电影这一工业技术和表达形式,本身来自国外。电影诞生后仅一年,国内首次放映就在上海,这里也成为孕育中国电影的摇篮。如今,历经百余年发展,《哪吒2》这样的国产电影崛起并走向国际,丰富着电影世界的表达与思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这样的交流融合与创新是上海的职责。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期待《哪吒2》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对待,也是对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