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带火了这个徽州传统古村落
序章:灯火阑珊处的千年回响
暮色四合,徽州大地披上了一袭轻纱般的薄雾。时至2025年农历新年初二,安徽歙县的瞻淇村,被满怀期待的游客簇拥得热闹非凡。随着一阵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八盏巨型锦鲤灯,绚烂如织锦,被一群年轻人高高擎起,自祠堂翩然游出,穿梭在蜿蜒的古巷之间,灵动非凡。灯光下,古巷两旁矗立的明清时期马头墙,其上斑驳的砖雕仿佛被赋予了灵性,与鱼灯的光影交织出一场穿越时空的舞蹈。
截至今日这场持续十余天的鱼灯巡游,已吸引了超过30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这座人口仅千余的古朴村落,共享这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喜悦。回溯至三年前,瞻淇村的新春景象尚显寂寥,唯有一支由数十位六七十岁老人组成的鱼灯队,默默传承着祈福巡游的传统,为村庄带来一丝年味。而今,这番景象已焕然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第一章 濒危的灯火:暗夜中的坚守
据史料详尽记载,这一充满韵味的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年间(即公元1234年前后),当时由迁居至此的徽商汪氏一族巧妙引入。他们运用竹篾作为鱼灯的骨架,以精致的绢布裁剪成鳞片,精心制作成鱼灯,寓意深远,象征着“鱼跃龙门”的吉祥之兆,寄托了对子孙后代能够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期盼家族能够代代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在明清时期的鼎盛阶段,这座古朴的村落每逢正月佳节,都会组织起一支规模宏大的鱼灯队伍,人数多达百余。鱼灯在夜色中蜿蜒游走,犹如璀璨的星河洒落人间,巡游至十里之外的徽州府城,场面蔚为壮观,深受百姓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浪潮汹涌而至,这座古村逐渐面临着空心化的严峻挑战。至2020年,村中能够完整扎制鱼灯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仅剩几位年逾古稀的传承人坚守着这份技艺。而参与鱼灯巡游的队伍,成员也几乎都是由六七十岁的老人组成,这一传统民俗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第二章 破茧重生:党建引领下的传统复兴之路
2021年,瞻淇村迎来了转机,驻村第一书记牛桂茼的到来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提振村集体经济,牛书记深入走访,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在村内的敦睦堂中,一条破旧不堪的鱼灯吸引了他的目光。经过向村中老人打听,他得知瞻淇鱼灯已有800年的历史。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能否借助鱼灯的力量,为村庄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2022年春节前夕,牛书记提议举办一场鱼灯会,旨在增添节日氛围,同时凝聚人心。然而,这一提议却遭遇了重重困难。村民们纷纷表示没有空闲时间参与,而村里的经费也捉襟见肘,账上仅有2000元,连购买制作鱼灯的材料都远远不够。
正当大家陷入困境时,73岁的老书记汪观海挺身而出。他拥有几十年制作鱼灯的经验,年轻时曾靠一辆三轮车收废品支撑起鱼灯队。虽然鱼灯队后来解散,但他心中的鱼灯之火从未熄灭。在汪观海的带领下,有手艺的村民纷纷加入,共同为鱼灯会的举办贡献力量。
当鱼灯重新点亮,在古街巷道中游走时,村民们的内心仿佛也被点亮了。第一书记工作队和现任村两委顺势而为,积极劝导外出打工的年轻游子重新组建鱼灯队。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2年春节,徽州古城景区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展演,瞻淇鱼灯受邀参加并大放异彩。随后,演出邀约纷至沓来,鱼灯队不仅获得了收益,还成功留住了游子们的心。
随着瞻淇鱼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村庄的流量大幅增加,局面一下子活了起来。更令人欣喜的是,数十名在外打工的95后、00后也回来了。年轻人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为瞻淇鱼灯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第三章 燎原之火: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鱼灯的璀璨“出圈”,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瞻淇村庄的无限活力。2024年,歙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正式启动了“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瞻淇振兴蓝图,通过精心协调与申请,汇聚了省级和美乡村专项资金、县级统筹资金以及社会资本的多方力量,预计实施21个关键项目,总投资额将超过6000万元,旨在以瞻淇为火种,借鱼灯之舞,照亮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同年下半年,歙县国有企业歙州农文旅集团的强势加入,为瞻淇乡村振兴计划注入了强劲动力。该公司与瞻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携手,共同创立了黄山瞻淇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并携手北岸镇政府,经过严格筛选,诚邀安徽乡信文旅有限公司入驻瞻淇,全面负责村庄的系统化运营。乡信文旅入驻后,迅速行动,不仅设计了瞻淇村品牌“锦鲤瞻淇”及专属形象LOGO,还制定了鱼灯表演的统一标准,规范了宣传发布流程,并优化了鱼灯研学产品,开发瞻淇特色“八碗四碟”进一步提升了瞻淇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吸引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春节前夕,乡信文旅携手鱼灯队队长郑冬蛟,成功策划并执行了“我要上抖音村晚”活动,同时在村内主街举办了热闹非凡的“寻年味季-长桌宴”,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此外,“鱼灯亮,福年旺”春节主题活动也提前布局,众多精美的陈设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同步开展招商计划为春节游客保驾护航。这些专业而富有创意的举措,让瞻淇鱼灯在网络上的热度再创新高。春节前夕,“瞻淇”这一关键词在全网范围内的直接搜索量实现了月环比增长573%的惊人成绩,而新发布内容量的月环比增长率更是高达1034%,瞻淇村因此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乡村振兴典范。
第四章 照见未来:一盏灯火,照亮希望的山河
鱼灯的辉煌绽放,如同春风拂面,为瞻淇村的村民们带来了由衷的欢笑与希望。在这个春节,瞻淇村仿佛被点亮了,综合餐饮业从2家扩展到6家,其中敦合堂的“八碗四碟”传统佳肴售出超过2000份;面店从原先的2家增加到29家,每家店日均售出200碗香气四溢的笋干肉丝面;鱼灯作坊从5家增加到13家,家家户户门前挂满了手工制作的鱼灯;汉服旅拍的新风尚也吸引了3家店铺入驻瞻淇;村民自家的小摊位更是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瞻淇村的重生,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与传承。正月期间,鱼灯研学工坊内人声鼎沸,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编织竹篾、调配灯色,体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村里的祠堂里,聚集了更多的年轻游子,他们热烈讨论着不再远赴他乡打工,而是选择留在村内,致力于鱼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连70岁的老者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启了直播,用淳厚的徽州方言,将“鱼灯”的古老传说娓娓道来,让这份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当被问及村庄的变化时,老人笑容满面,手指轻轻划过祠堂新挂的楹联:“灯传万代凭薪火,鱼跃千门看少年。”这句寓意深远的话语,不仅是对瞻淇村鱼灯文化传承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年轻一代勇于担当、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肯定与期待。一盏盏鱼灯,照亮了瞻淇村的山河,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尾声:灯火里的中国答案
当最后一尾鱼灯游回祠堂。古村石板路上,游客们仍举着手机追逐那些提着迷你鱼灯的孩童,暖黄的光斑在青苔上跳跃,仿佛八百年前的光阴从未流逝。
从濒临消逝到火遍全网,瞻淇鱼灯的故事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古老技艺被赋予当代价值,当乡土情怀转化为创新动能,那些曾黯淡的文化火种,终将成为照亮共同富裕之路的璀璨星河。这盏游过千年的鱼灯,不仅守护着徽州大地的集体记忆,更照见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比灯光更明亮的文化自信,比鱼跃更动人的时代征程。
彩蛋:今年起瞻淇鱼灯将会进入常态化演绎,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