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登顶的《哪吒2》?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至今,票房突破12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的里程碑。

而从内容创作的角度,这部电影还存在诸多讨论空间。春节档的商业属性和合家欢的功能性要求,注定了创作者在表达上的收缩和取巧。

播客《电影巨辩》主播老马和阿吴,将重点解读电影中的反抗精神为何,以及它如何与时下的社会情绪同频共振。

讲述|老马&阿吴,《电影巨辩》主播

来源|看理想节目《为了华语电影》

01.

哪吒的核心是反抗精神

阿吴:《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今年春节档票房最好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部,看评分是这样的。

老马:《哪吒》和《封神》来自同一个IP,但是核心表达很不一样,这个动画系列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反抗精神。中国电影讲反抗精神非常新鲜和罕见,而且它还成了影史票房第一。

《哪吒》的反抗精神不完全是动画改编的时候赋予的,哪吒这个人物在原著《封神演义》,还有各个版本的动画或者影视剧里面,原本就有反抗属性。

阿吴: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三个最大的反抗者,哪吒、孙悟空,还有贾宝玉。

其中哪吒的反抗是最激烈的,直接剔除骨肉还给父母了。孙悟空无父无母,贾宝玉也不过是离家出走,哪吒的反抗对儒家文化来说是突破底线了。哪吒会反抗得这么厉害,因为他最早的形象来自佛经,但佛经里具体怎么写的已经失传了。

《五灯会元》这种禅宗巨著里只有一两句话,所以现在能参考的版本主要来自小说《西游记》的第八十三回。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剔除骨肉还给父母的情节,最早就来自这一回。

到了《封神演义》转变比较大,哪吒从佛教中恶眼看世界的守护神形象,变成了道教里的英雄神形象。《封神演义》里虽然也有剔除骨肉还给父母的情节,但用意已经改了,目的是和父母划清界限来保护父母。

再后来中国民间社会里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就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调和版本。现在饺子拍的两部《哪吒》,和《西游记》里的反叛哪吒形象区别是很大的。

老马:在不同的《哪吒》故事版本里,反抗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有时候仅仅是顽皮捣蛋,有时候是反父权。我见过抗争最激烈的还不是1979年版的动画,而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一套连环画,那个才是真正的现代意识的反父权。

饺子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反抗属性被定义为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就是改变命运。

阿吴:我命由我不由天,基本上就是一句大话,看上去很反抗,但实际上是很空洞的反抗,最关键的是和父母的关系。本来的剔除骨肉还给父母变成了父慈子孝,这么做当然也可以理解,合家欢的主流电影不可能按照佛教里的形象走。

老马:说到父慈子孝,我想到了饺子之前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说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是糟粕,一定要去掉。他还说如果把这样一个未成年人自残自杀的场面拍出来,就是反人类。

我对他这个观念不敢苟同。文学也好,艺术也好,不是只有合家欢一个标准的。我能接受他说合家欢电影太残忍的画面不能用,但是这个东西绝对不是糟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很罕见也很珍贵的反抗精神。

阿吴:从这段话里也可以看出来,饺子是一个比较主流价值观的创作者,他表达的反抗必然也是合家欢标准能够接受的反抗。

老马:现在到了第二部,反抗属性看上去被进一步升级了。先不管那些符号性的隐喻,从电影自身的情节来看,可以总结为被压迫者的觉醒。哪吒带领被压迫的族群一起闹革命,革的是原来统治阶级仙界的命。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挺有意思:我们一退再退,现在彻底没有退路了,不能再退了。

阿吴:这是整个电影最核心的情绪表达,是要让观众彻底爽到的地方。

老马:但是因为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目前我们对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反抗精神还不能盖棺论定。因为在中国的古典名著里也并不缺少反抗精神,《西游记》《水浒传》都是讲造反的,但是造反之后一定有招安。

不论是在《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哪吒这个人物最后的结局也是招安,进了西岐,上了天庭,有了编制。在最后的结局还没有拍出来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个版本的哪吒会不会被招安。

阿吴:其实招安也没有什么,关键是创作者对招安的态度是歌颂还是当悲剧来写。

02.

《哪吒2》到底在反抗什么?

老马:关于造反还有一件事情容易被忽视。在中国历史上造反一般有可能打两种旗号,一种是反皇帝,一种是只反奸臣不反皇帝,或者叫清君侧。这部电影里哪吒和龙族妖族反的到底是什么?存在一些不同的解读空间。

阿吴:目前来看就是清君侧,他们反的是无量仙翁,并没有反元始天尊。

老马:对,从外形来说,无量仙翁的形象就是南极仙翁,因为电影不方便把一个大家认可的神仙写成反派,就改了一个名字。他的身份是元始天尊的大徒弟,打着正义的旗号干了这么多坏事,元始天尊在干吗?

电影说是在闭关修炼。所以他是完全不知道,还是默许或者放任无量仙翁干坏事?都有可能,电影没有说。

无量仙翁不算仙界的最高统治者,他最多也就是个奸臣,实际上为电影后续的走向留出了几种灵活的可能性。后面可以反皇帝,也可以只反奸臣。

阿吴:无量仙翁类似于《水浒传》里的高俅高太尉,元始天尊就是宋徽宗。

老马:2020年的动画《姜子牙》,跟《哪吒》一样也是光线出品的。这部电影的剧情是姜子牙想拯救狐妖,被师尊惩罚了。他的师尊应该就是元始天尊,但是电影里就用了一个师尊的代号,可能也是不方便。

后来狐妖发现被师尊欺骗了,带着全族人冲上天界,要和师尊算账。姜子牙发现了师尊的阴谋,也斩断天梯和师尊一刀两断。当时看到这里,我们以为是一个反抗性很彻底的电影,没想到电影的结尾又出来了一个师尊的师父,来主持正义,把师尊惩罚了。

最高的那个师父一定是正义的,这个结尾非常让人哭笑不得。

阿吴:这个可能真的没法搞,道教组织会提意见的,等于把他们的信仰颠覆了。级别最高的,一定要正派。就好比拍佛教题材,释迦牟尼与观音不能被写成反派。

西方也有这个问题,过去一拍基督教题材,天主教团体就会抗议,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就闹得不可开交。

老马:这是一个原因,在中国“舆情”意识很强,以前真人传记片要搞定家属,现在拍虚构的神仙也要很小心。还有一种可能是,对最高权力的尊重已经刻在基因里了。

总之这么比较起来,这一部《哪吒》的故事跟《姜子牙》还挺像。所以反抗仙界的秩序,对于当代神话改编来说不是一个全新的创意点,想知道最后会怎么收场。

很关键的一点,元始天尊在这部电影里是实名制的,所以他肯定不是反派。如果是反派,一开始就不会用他的真名。就像姜子牙里面的师尊,还有这部电影的无量仙翁,化名的可以是反派。

阿吴:有道理,这部电影最大的反派要么就是无量仙翁,要么还有别的虚构的神仙。另外还有一点,哪吒的反抗动力实际上来自父母,他是为了救父母。这也是影片情感的高潮点。

他自己对于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认知能力,对抗无量仙翁是因为无量仙翁差点杀了他父母。陈塘关被血洗,哪吒关注的只是父母的生命安危。

有点像奉俊昊的《玉子》,哪吒像里面的美子。美子其实并不怎么关心动物保护这件事,她只是关心她的宠物玉子。哪吒搞来搞去也都是为了小我。我感觉这一版的《哪吒》基本上就是一个拒绝思考、横冲直撞的蛮牛形象。

老马:哪吒本人的确不在乎仙界秩序,也不是有意识去反抗,他的反抗意识更准确说是复仇意识。要说受到压迫转化而来的反抗意识的话,那些小妖精更明显。

03.

春节合家欢,安全地顺应社会情绪

老马:再说一下电影的隐喻,也就是很多观众发现的蛛丝马迹。天元鼎上面有美元的符号,还有仙界的绿卡,很像美国的国徽图案。种种符号加起来,大家认为最大可能性是在表达反美。

阿吴:可能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注意到了这些反美符号,毕竟它只是隐喻,可以当作没有这回事。

老马:如果观众没有注意到这些符号,那就很可能根据自身的倾向,去理解这部电影说的反抗。反威权说得通,反资本家也说得通,这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你觉得什么是对你最大的压迫,电影就在反抗什么,这是我们代入的时候从自己出发的本能反应。

我也觉得不是每个观众都注意到这些美国的符号,很多人只是单纯感受到一种反抗权威的快感,这也是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

因为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电影,创作者未必希望自己的表达被锁定得太狭窄。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那才能够效果最大化。

阿吴:对啊,最核心的是不反父母了,非但不反,还表达了最大的爱,也可以理解。如果一部春节档电影非要跟父母决裂,非要反爹,那就是跟票房过不去了。

还有哪吒过三关的考核,很多人说这不是考公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就是投机了,创作者肯定考量过,可以反的、又能起到嘴替效果的就塞进去,但也不要赤裸裸地表达出来。

我觉得整个《哪吒》系列的创作动机就是这样,创作者意识到,反抗是这几年比较重要的一股社会情绪,怎么很爽且安全地表达出这种情绪,是他们主要考虑的。

老马:电影还对申公豹进行了人性化处理,他有一个很萌的弟弟,还有一个忍辱负重的爸爸。

申公豹在所有版本的《封神》里都坏得掉渣,找不出任何可以同情的地方。但是这个电影把申公豹设定为神仙做坏事的白手套,他的家庭背景也非常令人同情,人家说他就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阿吴:反对压迫者、反对统治者的时候,需要把所谓的坏人也放进去一些,这样反抗起来才更加有戏剧张力。

老马:更能说明统治者的坏。《哪吒》这个系列的幽默感一直还可以,开头有一段给他们重塑肉身的戏很有趣,就是根据不同客户的意见,不断地修改肉身的形状,最后又改回了第一个版本,这就是我们工作当中常见的难搞的甲方。

阿吴:对的,它放在开头特别好,效果特别能够出来。

老马:还有最后的彩蛋,为了人脸识别反复打仙翁也很逗,还有太乙真人一口的四川话。

阿吴:主要还是卖萌,这个肯定也是比较重要的商业设计点,合家欢电影必备。

老马:但是有一个梗争议比较大,就是哪吒在玉虚宫撒尿,有点低级趣味。影视剧里凡是小男孩恶作剧,一定让他撒尿,葫芦娃是这样,孙悟空也是。

男性创作者很难逃出这个思维惯性,这不仅仅是所谓的屎尿屁笑话,也有性别因素,影视剧里这种撒尿梗几乎是男性的特权。

阿吴:中国导演爱拍男性撒尿,网上有人总结过,去年雷佳音在两部电影里的公开场合撒了两次尿,这确实是一个男性恶趣味。

老马: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小问题,两大主角之一敖丙给我的感觉太正了,形象有点单薄。敖丙在第一部里还可以,但是这一部就比较削弱。他的正是为了反衬哪吒,但是就缺少一些个性。

现在是不是不搞CP就不行了?

《封神》里姬发和殷郊搞CP,姬发和邓婵玉也在搞CP。创建这样一组有话题的人物关系羁绊,是现在电影的首要任务。《蛟龙行动》里也搞了孟闯和韩骁的CP,《射雕》是搞了黄蓉华筝的CP,《唐探》就不用说了,这个是搞CP的前辈。

阿吴:这里有点奇怪,一开始的设计不是为了简单地搞CP,有点搞双重人格的意思。就是给哪吒设计了一个自我成长的线路,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做得不太好。后面这条线就放弃了,就是简单的双人并肩作战。

音频编辑:林深

微信内容编辑:布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