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离婚》
谈恋爱与结婚这两件事常被合称为“婚恋”,仿佛谈恋爱的终点是婚姻,只有走入婚姻的爱情才是完整的。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婚姻与恋爱分别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它们所指向的方向也有所不同。
今天的文章,社会学学者郑作彧将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述恋爱与结婚的不同,“现代社会的爱情是一种极有可能让人感到失望的幻想”。
讲述 | 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01.
爱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重要?
事实上,婚恋的相提并论,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困扰。按照逻辑顺序,先来讲“恋”,也就是“爱情”的部分。
爱情可以看成个体心理状态,但它的出现并不只有心理、生理条件,还有需要从社会学来考察的社会条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喜欢什么样的人,可能很主观,这件事却不是自然而然的。例如封建时代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12-15岁之间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结婚生子,甚至被“指腹为婚”。并且,结婚后会一路过到老,因为“离婚”在保守的传统社会是不太被允许的下策。
这种情况下,大多人一生中没有“谈恋爱”的机会。夫妻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会不会在婚姻之外遇见爱情,对古人的人生来说不是重点。虽然恋爱对大多数现代人很重要,但在古代,爱情是人生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为什么后来爱情会变得重要呢?首先,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说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从“共同体”变成了“社会”,人有了谈恋爱的机会。
在“共同体”的时代,“家庭”基本上是“生产单位”,婚姻的缔结基本上出于功能性的经济因素,而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魅力吸引。媒妁之言看的是双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结婚是为了生小孩,生小孩是为了增加家族的劳动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结婚都不是为了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故事。
《离婚的二人》
但在“社会”的时代,出于“工业化”或“资本主义兴起”等因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再为家族的经济生产服务,而是从原生家庭剥离出来、重新洗牌,先进入学习阶段,再进入劳动力市场,然后才结婚。这让人们有了可以谈恋爱的阶段,也有了谈恋爱的自由。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脱离共同体、成为自主的个体,是谈恋爱的先决条件,所以谈恋爱本身也是个人自由的具体展现之一。爱情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牺牲、奉献,而是因为它是从共同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象征。
那些历久不衰的中外经典爱情故事在诉说的,几乎都是主角如何对抗共同体、展现个人自由。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男女主角的爱情表现在两人努力挣脱两家世仇的约束;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罗丝的爱情之所以扣人心弦,正是因为两人不顾“门不当、户不对”的原生共同体阶层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两人的爱情表现在不服从包办婚姻;《白蛇传》中,法海象征着传统共同体的礼教约束。
虽然古代也有爱情与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对古代人的意义和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同。现代人看的更多是浪漫,但古代人看的更多是自由。
只是这样的自由,在古代只能诉诸于传说故事,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但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基本上人人都有机会。今天我们嗑CP,并不仅仅是喜欢看别人谈恋爱,同样是用沉浸与感同身受的体验来想象一种虽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也许某一天我们也可能会遇到的自由。
02.
恋爱与婚姻本质上是矛盾的?
当然,也因为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谈恋爱的机会与自由,所以爱情对现代人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有时候它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功课。
爱情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活动,不同的个体要怎么相处、甚至一起生活,需要沟通与磨合。所以我们才常会说爱情是一门“必修课”,或者说是一门“艺术”。
然而,虽然现代社会出现了“个体化”的趋势作为谈恋爱的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共同体”完全消失了,现代社会中,依然有一个非常传统、非常共同体的制度存在:婚姻。
虽然现代社会充满无数将婚姻包装成浪漫爱情样貌的做法,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结婚从来都不是新人双方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现代家庭越来越多时候不像农业社会那样,是一种以“家族”作为基本规模的生产单位,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依然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单位。
这产生了一种状况:一方面,现代社会常将两人构成的家庭形塑成基于爱情的结合,仿佛婚姻是爱情的体现,或是爱情最美好的结局;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分工难免有一些不公平的权力要素,例如女性工作之外在家庭中的第二轮班、财产分配不均等等。
《最完美的离婚》
换言之,“婚”与“恋”在现代社会常常被相提并论,后者是摆脱共同体的束缚,前者却是在打造共同体、建立束缚,本质上,“婚”与“恋”是有矛盾的。但二者的相提并论让现代人在进入婚恋阶段时感到混乱,进而造成许多可能的痛苦。
现代社会的爱情是一种极有可能让人感到失望的幻想。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这种情况称为“爱情的正常性混乱”,意思是,“爱情”与“家庭”明明很矛盾,却总被相提并论,让现代人的生活混乱无比,这种混乱却又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正常情况。
03.
针对婚姻的刻板印象,成立吗?
与恋爱相比,结婚必须考虑的部分更多。谈恋爱可以“看感觉”,但婚姻会牵涉到各种利益要素的衡量。
而且每个人结婚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爱情是唯一原因,但也有人会更看重对方的外貌和身份,比如,认为“有稳定编制的男性公务员”在“婚姻市场”上有较高的价值,因为这有助于维护家庭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认为外貌姣好的女性,容易在婚姻市场实现阶层向上的流动。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许琪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使用了2010-2018年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收集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乍看之下,妻子外貌与丈夫地位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在婚姻中,女性的外貌和自身地位也一样呈正相关,与较高地位男性结婚的外貌较好女性,她们婚前的社会地位也都比较好。并且研究数据显示,她们选择的男性不仅与她们有相似的地位,外貌水平也普遍较高。
换句话说,许琪的这份研究发现,至少在中国,从统计上来看,女性通过外貌实现阶级跃升,以及男性依靠地位可以与外貌水平较高的女性结婚的偏见并不成立。
《离婚女律师2》
择偶是很复杂的选择,不是仅凭单一因素,例如外表或社会地位,就可以决定的。
从社会学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目前的婚姻主要是基于“婚姻梯度”的“同质婚”。“婚姻梯度”的意思是,在婚姻中,男女之间多半存在一个梯度落差,现阶段以男性学历或收入等条件略优于女性为主;“同质婚”的意思是,虽然夫妻双方各条件会有个梯度落差,但不会差太大,基本上是门当户对的情况。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变化。例如,当一个地区出现了特定性别人口流出的现象,造成这个地方的男女比例失衡,或是当一个地方的女性各方面的条件都提升了,与男性越来越平等,使得男女之间各方面条件的梯度缩小,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
前面提到,爱情需要有社会自由作为前提,但这种自由除了与共同体的束缚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被松绑有关之外,还与一项技术进步有关:避孕。
过去,男女间的性行为基本是为生殖服务。但避孕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让性行为与生殖可以脱离开来,成为单纯产生生理愉悦感的活动,并以此与爱联系在一起,让爱、性、愉悦成为一组概念,而不再总是与婚姻或家庭有关。
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恋爱与婚姻,从偏见中解放出来,更多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