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北汽新能源板块动作频频。经济观察网从北京汽车内部获悉,提升极狐和北京汽车两大品牌的品牌价值和辨识度,是北汽今年的重要任务。
2月15日,北汽蓝谷(600733.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中文名称由“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蓝谷’)”变更为“北汽极狐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极狐’)”。
“以后就一个主体,叫北汽极狐。”北汽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名实现了品牌名称和企业名称的一致,便于提升极狐品牌的认知度。北汽蓝谷公告中也解释称,公司正处于战略升级关键期,此举将强化品牌在市场中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北汽蓝谷前身是A股上市公司“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ST前锋”),2018年,北汽新能源通过将资产注入SST前锋,实现借壳上市,证券名称随之更名为北汽蓝谷,成为北汽新能源的母公司。
北汽蓝谷装载的是北汽新能源的所有资产,极狐只是其中的品牌之一。而此次将证券名称更为名北汽极狐,旨在突出极狐品牌。作为北汽新能源旗下的高端品牌,极狐目前是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汽新能源官方网站的品牌栏目中显示共有三个品牌,分别是极狐汽车、北京汽车以及华彰汽车。北汽方面表示,华彰(STELATO)是北汽新能源和华为智选模式打造的品牌,享界S9即是该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华彰是注册商标,享界是产品品牌名称,后续推出的车型也都会以享界作为产品品牌名称。
北汽蓝谷公告中所提到的“战略升级”,指的是北汽正在执行的“品牌焕新计划”。据经济观察网了解,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3年时间实现北汽品牌的“焕新向上”,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通过5年时间实现“品牌跃迁”,伴随销量及品牌力的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位居中国汽车企业集团前列,自主品牌稳定在“第一梯队”。
北汽方面表示,去年实施的换标是品牌战略调整的第一步,此次上市公司的更名是第二步,接下来还将围绕北汽新能源旗下品牌的价值重建展开更多举措,包括对“北京汽车”这一品牌体系的梳理。
与其他自主车企相比,北汽新能源的品牌并不算不多,但围绕自主品牌建设,北汽已经历过多次品牌结构调整。长久以来,北汽给外界的印象是,北汽集团旗下品牌分属于两大上市公司,其中合资以及自主燃油车属于北京汽车(HK.1958),新能源汽车品牌则归属于北汽蓝谷,前者是北汽股份的上市公司,后者是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主体。
2019年10月,“BEIJING品牌”作为北汽的自主乘用车品牌正式亮相,该品牌由原北汽绅宝与北汽新能源品牌整合而来,覆盖北汽绅宝旗下系列轿车、SUV,以及北汽新能源旗下紧凑轿车、小型SUV、微型车。
2020年初,刚接任北汽集团董事长不久的姜德义再次启动北汽自主品牌的整合,提出了北汽大自主的整合规划—— “大北京”品牌战略,公司架构层面,除了北汽极狐ARCFOX外,其他所有品牌都将统一为“北京汽车”,与北汽股份上市公司的简称保持一致。当下,“北京汽车”既是企业名称,也是品牌名称。
2020年5月,北汽集团宣布将“BEIJING品牌”正式定名为“BEIJING汽车”,由“北京”与“BEIJING”双品牌驱动。目前,除“北京”牌越野车使用中文标识外,其他如X系列、U系列、EU系列和魔方系列,都使用拼音“BEIJING”的标识。此后,北汽全面启用了新的英文LOGO以取代原先的“北”字标志。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蒋自立表示,新LOGO的启用是北汽集团品牌战略调整的第一步。
但随着一系列品牌整合和电动化转型的推进,如今北京及BEIJING双品牌旗下的车型呈现重复交叉状态。北京汽车旗下共有悦野、悦己、悦旅三大系列产品,其中悦野产品定价20万元至30元,是悬挂“BEIJING”字母标识的“BJ”系列越野车型,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悦己是售价15万元以下的使用中文“北京”标志的车型,同样既有燃油车也有新能源汽车;悦旅则是去年刚推出的主打户外的混动越野车BJ30。这些新能源车同样在北汽新能源业务覆盖范围内。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去年行业中围绕着“北京”牌BJ212而进行的一场“打假”争议中,外界对于“北京”牌和“北京汽车”品牌,以及北汽制造、北汽越野车等品牌和企业名称的认知混淆问题被放大。北汽自主品牌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下品牌设置不清晰的问题,有待尽快解决。
为实现三年品牌焕新计划,北汽的产品线也正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按照北汽蓝谷在2月12日发布的关于部分募投项目金额调整的公告,有两款极狐纯电动车产品项目发生改变,一款变为增程,一款被取消;同时还将开发极狐品牌MPV产品。
根据规划,北汽集团将向自主板块投入千亿元,重点赋能极狐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以实现极狐汽车2027年销量破60万辆的目标。
除了极狐品牌,去年底刚推出的享界也是北汽新能源今年的营销重点。据悉,对于享界S9,余承东给出的承诺是一季度销量破6000辆。此外,首款享界增程车型将在4月初推出,在增程细分市场不断升温的拉动下,享界对该车型寄予厚望。
根据北汽蓝谷1月底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连续第5年亏损,预估扣非净亏损为69亿元—73.5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15%—20%。通过提升三大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品牌溢价能力来扭转业绩,已成为北汽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