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书画艺术的当代觉醒与东方美学的永恒呼吸

黄文强,又名黄石,友閤轩主、号四明山墨客,祖籍甘肃天水,现定居北京。本科学历,先后毕业于京华美术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黄石:书画艺术的当代觉醒与东方美学的永恒呼吸

【编者按】

黄文强,又名黄石,友閤轩主、号四明山墨客,祖籍甘肃天水,现定居北京。本科学历,先后毕业于京华美术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简牍书法院院长,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物资学院特聘书法教师,北京通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甘肃画院院聘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酒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会员,甘肃省美协会员,酒泉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参加全国展览及获奖情况: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主题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临帖书法展,全国第八届万宁中小学师生作品展优秀奖,第三届张芝书法篆刻展入展,甘肃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甘肃省第四届张芝奖书法大展创作奖,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二等奖,甘肃首届、二届简牘书法作品展特邀,全国简牍名家邀请展,首届全国农民书法大展,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书法家。

书画艺术的当代觉醒与东方美学的永恒呼吸

书画艺术的当代觉醒与东方美学的永恒呼吸

——黄石

在宣纸与绢帛的褶皱间,中华文明的魂魄以墨色凝结成永恒。甲骨文的刀痕里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敦煌壁画的朱砂中浮动着丝路驼铃的回响。当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永字八法”勾勒出东方线条的哲学——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文人笔墨便不再仅是技艺,而是天人合一的道统传承。

中国书画的根系,深扎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土壤。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以高远、深远、平远构筑起山水画的时空维度,让观者在“可行可望”间步入“可游可居”的诗意栖居。八大山人的孤禽白眼、徐渭的狂草葡萄,皆以“墨分五色”的氤氲,将生命的悲欣写入枯润浓淡的辩证。那些钤印在卷轴边缘的朱砂,恰似文明年轮中不灭的火种,见证着“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学完形。

一、破茧与重构: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围

当数字洪流漫过宣纸的经纬,书画艺术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故宫博物院以4D技术重现《千里江山图》的层峦叠翠,让青绿山水在光影中流动,这样的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科技为笔,续写“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老箴言。

二、创造性转化:东方美学的当代基因重组

当代书画的觉醒,始于对传统基因的解码与重组。艺术家徐冰的《地书》将甲骨文符号转化为全球通用语言,曾翔的“吼书”表演虽争议不断,却撕开了书法仪式化的外衣,释放出原始书写的情感张力。在岭南画派纪念馆,青年艺术家将“没骨法”与赛博朋克美学嫁接,让水墨荷花在霓虹光影中绽放出赛博格的禅意。

这种转化更在生活场域悄然生长。苏州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中,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化作茶席上的琉璃镇纸;北京胡同里的新中式书店,以“飞白体”霓虹灯重构了《快雪时晴帖》的墨韵。用动态捕捉技术演绎《韩熙载夜宴图》,让古画人物在虚拟空间中起舞时,传统艺术正以“数字孪生”的方式重获青春。

三、培根铸魂: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东方坐标

中国书画的复兴,本质是文明主体性的重建。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中,散落全球的1.2万件珍品通过数字扫描重聚,构建起前所未有的艺术基因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让千年壁画在区块链上获得永生。这些实践印证着: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复刻传统的标本,而是激活其生长性的基因。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画艺术正从庙堂走向人间。云南鹤庆的银匠将《溪山行旅图》錾刻为茶器纹样,陕北剪纸艺人用红色窗花重构《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韵律。当90后插画师以《山海经》神兽为原型设计冬奥吉祥物,当社区书法班的老人们用颜体楷书写下“共同富裕”的标语,艺术终于回归陆机《文赋》所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本真使命。

站在元宇宙的入口回望,中国书画艺术如同一条奔涌千年的墨河。从仰韶彩陶的纹饰到AI生成的数字山水,变的始终是载体,不变的是“以艺载道”的精神内核。当我们在故宫倦勤斋的通景画前戴上VR眼镜,在《兰亭序》的数字化摹本上触摸王羲之的笔势起伏,便会懂得:真正的传统从未死去,它只是以新的形态,在每一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用中华文化浇灌文艺之根,既要如黄宾虹“五笔七墨”般深研传统的密码,更需怀揣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胆魄。唯有让书画艺术既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的厚土,又舒展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方能孕育出属于新时代的《洛神赋图》与《祭侄文稿》——那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的又一次深情告白。

春不远 68×45cm

春不远 68×45cm

每观黄石兄的书或画,总被其超人的天分和才华所折服,真是胸中有气象,笔下有乾坤,给人以大气高远、舒朗精美之享受。其国画作品,根植传统,以表现大自然的山川云物之美为主,意境宏阔高远,构图大气磅礴,笔墨丰富清晰,技法精到细腻,真可谓“倾情描绘山河景,放眼静观江海图”。朋友们盛赞黄石兄的画很有“卖相”,我也以“雅俗共赏”为书法艺术之审美追求,有人说“雅俗共赏”本来就是个伪命题,“雅”和“俗”不可能“共赏”,余不以为然,艺术审美的基础是大众化,经过历史沉淀的书画经典,不仅饱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是深受老百姓认可的艺术精品,黄石兄与余观点一致,并身体力行。黄石兄近几年在书法上成就斐然,可谓“名满陇上”,以一手清纯地道的简书立足书坛,以简书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两次展览,使圈子里的朋友很快就记住了其名姓。 清人杨守敬论书曰,学书者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黄石兄集天分、多见、多写于一身,又勤奋刻苦,在庞大的汉简书法研习者中,黄石兄以其纯正率意的简书脱颖而出,引领时风,立身书坛,假以时日,定会更上层楼,辉光日新,妙笔生花。——李维君(甘肃省书协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

一枝一叶总关情 68×68cm

一枝一叶总关情 68×68cm

黄石在年轻书画家里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个青年实在、文气,是块学书习画的材料。观其画作总能给人美的享受,不浮不躁,气韵横生,构造新颖,极富思想,艺术气息浓厚,持之以恒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李铎(中国书协顾问、著名军旅书法家)观黄石画花鸟,是以书家之笔写之,多中锋,故能蕴峻秀而又不失大快淋漓之气象地。余以为,画花鸟不在形似,有情并志,以雅怀捉趣,笔墨盖前人之陈,以灵气逼肖,与心源畅达,无烟俗之念,同天地合而为一,方可形神俱逮会。黄石深知其理,力从前贤而又放纵于自性,可贵者胆。王辰之春,黄石入松韵堂习画,勤奋好学,敏于思而践干行,尤笔黑才坐有空元之显,是为其天赋使然也。观其近作山水,笔杏黑润,开合有序,一片江南氨鼠之气。后悉知,黄石生活于戈壁深处(甘肃酒泉)祁连山下,千年黄沙起伏弥远,荒寂柱陈,只有秦时之明月,汉时之古关,悲壮而沉落。然黄石胸中自有一片清静心源、诗般情怀,便为其精神家园也。——周逢俊(安徽省美协副主席)

画禅室随笔选抄 135×68cm

画禅室随笔选抄 135×68cm

黄石兄近几年潜心于汉简书法的创作,并在省级、国家级重要展览中频频入选、获奖,成为当代汉简书法创作的佼佼者。黄石兄在汉简书法创作上短期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他在汉简研习的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住了汉简书写的时代语境,精准掌握了汉简的用笔特点。同时考虑到汉简日常实用书写的这一特性,在书写过程中会大量出现点画雷同、用笔单一的现象,他研习简牍书法就不局限于某一简或某一作品,而是将研习对象拓展到整个汉简世界之中,在隶变的大场域中来思考汉简书法的存在。他在汉简书法创作时,对汉简的笔法进行雅化和再加工提升。借鉴了篆书和汉隶的笔法,来增强点画的质感;参以行书、草书的笔意,增强了点画的灵动;在用墨上,采用了涨墨、淡墨、浓墨等多种墨法,增强了作品的墨氲效果;在形式上,既有简牍原有的形式,又有对联、中堂、手札和长卷等形式。总之,黄石兄在汉简书法创作上作出了当代表达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确实难能可贵。——刘云鹏(甘肃省书协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岁寒知心 180×98cm

岁寒知心 180×98cm

黄石是位书画家,国画以山水为主,书法上早期各体皆临,后主攻汉简中的草简,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作为书坛的后起之秀,因其草简为人们关注。他出生于甘谷县,成长于河西金塔县,那里出土的甘谷汉简、金塔汉简同武威汉简、酒泉汉简、敦煌汉简、额济纳汉简等一样,很受瞩目。黄石自然而然的以汉简为主攻,既由外在原因,更由内在原因。他在临习其它书体基本功基础上,很快便转换成适合简书的一套方法和理念,并在众多汉简风格中,选取草简为突破口,熟读、深悟,举一反三,在草简单字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不断借鉴其它草书的因子,切实可行的转换融合为汉简草书,从他目前能见到的草简作品看,早期写少字数,随着研究融合的推进,逐步向多内容创作发展。 黄石尚年青,今后从艺之道慢且长,惟愿厚积而薄发,行稳而致远。——赵山亭(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节临肩水金关汉简 100×50cm

节临肩水金关汉简 100×50cm

黄石的汉简书法主要是取法居延简、肩水金关简和敦煌简,书写性较强,趣味性不失,章草意味浓。为了增其厚重感,对汉碑,金文都有涉及,用笔洒脱古朴。在艺术表现方面他大胆尝试了各种工具和材料,试图达到的效果和古人合,从颜色到形式制作无一不是出自其心境,每一次展现到大家面前的作品都会新意倍出。从其作品中能感觉到书写的轻灵率意质朴,自然流畅。笔墨变化丰富,点画方圆结合,诸锋交替各显其长,浑厚苍劲,字形百态千姿回味无穷,这与他长期画画有关系,他常以书入画, 观其山水花鸟线条饱满,笔墨鲜活,山水构图气象宏大,花鸟色艳趣浓。在山水画方面黄石可以说是一个诚实的追求者,白天写生,晚上临古,诚实的和古人交心,才有了现在的面貌,但美丽山川的很多东西表现还是有其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青就是资本,愿黄石用脚去踏遍美丽山川,用眼去发现美,用笔去表现美,越走越远,越来越好。——翟相永(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溪山入梦 68×68cm

溪山入梦 68×68cm

黄石先生的汉简书法是自由的,充分表达恢宏八极、气势雄大的气度,他的法是铺天盖地而来,放射于六合之外,毫不约束;是生动的,笔画的混杂加上偏旁部首的多变,还有文字组合中的疏密、欹侧、轻重、长短等变异,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汉简系统;是创新的,在总体把握中,不断让汉简书法艺术激发的高度激情向汉简表述的深层精神逼近,以使从当代书法的自我程式中解脱出来,走向了一个开阔的境界。——陈新长(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诗经园有桃 68×68cm

诗经园有桃 68×68cm

在我熟悉的青年书法家中,黄石是我很看好的一个。一是他功夫扎实,习书勤勉,取径取法路数清楚,未走弯路,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都是从古人经典法帖入手,近年来又钟情于简牍书法的学习和研究,长期临池不辍,掌握了较为娴熟的技法,具有较强的驾汉笔墨的能力。二是他富有灵性,他是个有创作激情和艺术想法的青年,不管是巨幅作品还是尺牍小品,他在创作时都是开动脑筋,精心构思安排,尽可能地在现有水平上把自己的技法特点和对艺术的感悟发挥到极致,很少落入俗套。基于这两点,我相信黄石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能比一般的人走得高远。——杨明臣(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

梅兰竹菊 135×35cm×4

梅兰竹菊 135×35cm×4

黄石对艺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和探索心,学书之余又工画,花鸟画从梅兰竹菊入手,扬长避短直借吴俊卿之法以书入画;山水画坚守传统经典,尊法四僧及古今二黄。观其画作笔法雅逸高古,墨色丰润有趣,可谓酣畅淋漓。也正是因为其深厚的书法底子和笔墨功夫,才使得黄石能在国画的海洋里随心徜徉大放异彩。被誉为 “二十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之一” 的汉简,自上世纪初发掘以来,其考古、历史、文献、书法价值震铄学界,汉简书法被誉为 “原生态的书法”,“最本真的书写”,在古体书法多以石碑的形式传世的情形下,墨韵犹存的两千年前的书写痕迹是那样的弥足珍贵。通过多年深入系统的不断锤炼,黄石的简牍书法已在陇上声名鹊起,现已是甘肃简牍书法的一面旗帜,近年他沿着甘肃省书协的发展工作部署,培养和引领了一批简牍书法爱好者,并在家乡开办简牍书法公益班。黄石身为甘肃省书协的一员,身为酒泉市政协委员,又是酒泉地区唯一八零后的中国书协会员,他是有情怀的、有责任的、更是有感恩之心的,回报家乡为甘肃简牍书法事业建言献策他是积极的也是认真的!简牍书法古雅率真,抱朴含拙,画意横生,妙趣天成。简牍书所涉猎风格及笔法元素极为丰富,若能从大量的简牍墨迹中不断研究汲取营养,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入下去,我坚信书法之路终究将会比一般人走得高远。黄石能寻觅到书法之可开垦之地,勇于向前人所未及处进军实难能可贵,如顺此路一如既往,书画兼修,前景不可限量。——李有来(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晚晴山更好 240×170cm

晚晴山更好 240×170cm

黄石是一位出生于甘谷,成长于金塔,定居于北京的80后青年书画家,因为简牍书法我们结缘,我素以年轻才俊相称,他为人谦和低调,勤奋刻苦,不骄不躁,一心研习于书画,不仅画画得好,字更写得妙,其简牍书法多次入展全国大展,令人欣慰。每每能在信息等平台上看到他的简牍书法作品,总给人一种畅快淋漓、收放自如的感觉。既得古人意蕴,又有自己的创新。笔法娴熟,结构匀整。整幅作品浑然一体,妙笔生华。远观是一处独特的风景,近看是一片闪光的珍珠。总给人以赏心悦目,遐想千年的艺术享。通过这些年黄石所取得的成绩,他对艺术的取向和把握是业界给予肯定的,我相信只要不偏离两千年的简牍艺术轨迹和当下的审美趋势,有大成就是迟早的事。——张德芳(原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