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洋
编辑 | 王东
在山东史无前例地出现负电价后,经济大省、用电大省浙江也出现了负电价,且这一价格一下子就顶到了-0.2元。这对正在迅猛增长的新能源来说,意味着什么?
1月19日,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出现-0.2元/千瓦时的最低价。次日,市场最低价再次触及-0.2元。连续两日惊魂未定之后,1月21日,浙江电力现货日前市场的最低价回到了0元/千瓦时。
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新能源战车——德国,步入2025年后再次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负电价:1月2日,德国电力批发市场日内价格出现了连续4个小时的负电价。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风电大发,风力发电能力超过40吉瓦,高于当地24.7吉瓦的平均电力需求。
中外实践表明,风光发电不像煤电那样可以自由调节、完全可控,如果某一时间段内新能源发电量大大超过了用电需求,负电价以及弃风弃光几乎是躲不掉的。
这对新能源装机刚刚攀上14.1亿千瓦历史高峰的中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凌厉的电价态势让市场大吃一惊,新能源发电企业更加忧虑未来的发电收益。
负电价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负电价的内在机理到底为何?到2030年前的未来数年间,中国新增新能源装机每年都要在2亿千瓦以上,未来新能源电价趋势如何?
浙江特色的负电价
浙江突如其来的负电价,虽让外界颇感意外,但是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早在2024年5、6月间,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运行的时候,就出现了-0.2元/度的负电价,只是当时无需实际结算。
2024年12月27日,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联合印发《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方案》。其中,对电力现货市场申报价格、市场出清价格所规定的下限,就是-0.2元/千瓦时。
至2024年底,浙江新能源装机达到568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渗透率已经突破了40%,其中光伏装机4727万千瓦,风电装机649万千瓦。突飞猛进的新能源装机,是浙江出现负电价的现实基础。浙江此次-0.2元/千瓦时的顶格负电价,就是出现在光伏大发的中午13时附近。
浙江负电价在此时此刻成为现实,且一亮相就是顶格的-0.2元/千瓦时(比山东0.08元/千瓦时的负电价夸张了很多),追根溯源,也有着浙江省的独特省情。
这背后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近年来一直在心心念念为民营企业降电价。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浙江省工商业电价在全国几乎都是最高的。浙江绍兴一家民营企业,它们主要为家电企业供应泡沫包装品,该企业反馈的平均用电电价在0.85元/千瓦时左右。从上网电价也能反应出浙江电价之高——与山东0.39元的燃煤上网电价相比,浙江的燃煤上网电价为0.42元。
在浙江的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比逾七成,浙江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000万户,且多是中小企业。相比国企,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对电力保供和电价异常敏感,往往几分钱的电价上涨,企业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就没了,很多时候就是盈与亏、生与死的边界。
2022年,为了千方百计减轻省内工商企业所面临的电价上涨压力,浙江方面不惜得罪一众发电巨头和售电公司,一度还将自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23年,同样是为了给工商企业降电价,浙江不惜得罪核电、煤电巨头,让市场化核电退出、建立省内煤电联动机制,顶着巨大压力动刀电力市场交易机制。
2024年10月,浙江省能源局召开“浙江省电价稳价座谈会”,会议预计2024年全年浙江将削减工商业用电成本超过40亿元,在此基础上,浙江希望2025年电价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为此,2025年浙江电力市场出现了不少新变化,包括10%的统调新能源将“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贵价”电源燃气机组将退出市场交易;允许-0.2元/千瓦时的市场出清负电价;在发电侧引入二级限价,在零售侧设置封顶价等。
应该说,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加之浙江持之以恒尝试为工商企业降电价,两股力量合流,共同促成了浙江-0.2元/千瓦时的负电价。
山东负电价更厉害
若论负电价肆虐时间之久、负电价连续时长以及负电价的绝对规模,浙江恐怕还比不了光伏大省山东。
作为新能源与煤电“双料”大省,山东近几年来光伏负电价频繁出现。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在2022年有176天全天最低电价小于0元/千瓦时,其中共有135天出现-0.08元/千瓦时的最低负电价。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日益饱和,山东负电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23年4月29日-5月3日,山东用电负荷下降、日间时段新能源大发,严重的供大于求使得电力现货实时交易累计出现46次负电价。
其中,从5月1日20时至5月2日17时,连续实时现货出清负电价时段长达22个小时。最低价格出现在5月2日17时,为-0.085元/千瓦时,相当于发电商要以一度电8.5分钱的价格“付费发电”。
步入2024年,局势又有所恶化。在2025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2024年,山东省风电、光伏全年电量占比13%左右,全年负电价小时数973小时。山东负电价小时数,竟然是绿电占比已经接近50%的德国的2倍。
与心心念念为工商企业降电价的浙江不同,山东省的政策思路,是积极发展新能源、千方百计保护新能源。也就是说,山东史无前例的负电价,完全是因为新能源太多了,远超系统消纳能力。
截至2024年底,山东风光装机已经突破1亿千瓦,光是集中在中午几个小时出力的光伏,装机就达到了7300万千瓦,这当中,仅分布式光伏就达到了4300万千瓦。
鉴于越来越严峻的新能源消纳形势,2024年底,山东推出了新能源入市新政,2025年到202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15%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同期,风电则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30%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到2030年,新能源全部电量都要入市交易。
1月2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这意味着,山东超1亿千瓦的风光新能源装机,入市的脚步注定是要加快了。随着新能源大半或者全部入市,山东的负电价,又怎么能够不愈演愈烈呢?
新能源负电价,浙江、山东两相对比,在成因上虽略有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样的。山东、浙江出现负电价的昨天、今天,就是更多省市的明天,新能源负电价可能会成为普遍性现象。
负电价将常态化
无论是欧洲,还是山东、浙江,负电价都出现在新能源大发时段,这是因为新能源无法像煤电那样伸缩自如去控制出力。并且,随着新能源装机的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负电价局势还将愈加恶化。
“双碳”目标刚刚提出的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装机仅为5.3亿千瓦,而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风光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了14.1亿千瓦,短短4年间新能源装机净增8.8亿千瓦。新能源在全部电力装机中的占比达到了42%,很多新能源大省的比例突破50%,部分区域新能源瞬时渗透率甚至超过60%。
未来数年间,中国的新能源装机仍将以每年2亿千瓦以上的增幅持续增长,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装机将达到30亿千瓦左右。
新能源装机规模越来越庞大,电网是消纳不了这么多新能源的。目前各省都在竞相下调新能源障性收购小时数,江苏风光新能源保障收购小时数下调至400、800小时;四川风电保障收购小时数下调至400小时,光伏是300小时;陕西风电、光伏保障利用小时数分别下调至417小时、293小时。
保障性收购持续下调,新能源全面入市步入倒计时,这么多新能源一股脑涌入市场,新能源电价又怎么会不下行呢?未来负电价省份越来越多,也不足为奇。目前,除了已出现负电价的山东、浙江,甘肃、山西、广东,现货市场地板价也已经到了0元。
如果说新能源入市电价下行是确定的话,那么,终端电价有没有希望上调呢?如果终端电价能够灵活上调,那新能源低电价、负电价也就不成其为严重问题了。很不走巧的是,中国的新能源转型,还撞上了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周期。经济下行之际,终端电价上涨,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谈及电价,这里面还有一个新能源转型成本的问题。
由于新能源的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无法独立实现24小时灵活可调供电,需要为其配备庞大的系统调节资源(火电、储能等)。随着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系统成本也将越来越庞大。据国家电网测算,新能源电量占比每提升5个百分点,将增加消纳成本0.088元/千瓦时。
随着系统成本的走高,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终端电价是有着天然上涨趋势的。那么,经济下行压力要求终端电价不能涨,最终的博弈结果,一定是
新能源做更多贡献,上网电价继续走低。
没有人主观希望出现这样的一个趋势,但是,整个系统空间的日益逼仄,只会持续压缩新能源电价的腾挪空间。
当负电价越来越普遍,新能源电站的盈利逻辑将发生巨变,单纯靠“卖电”赚取收益会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新能源电站投资方、运营方,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谋求升级转型:
第一,增强交易能力,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灵活应用入市交易规则,尽量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第二,在电能量价值之外,挖掘容量价值、绿色环境价值等多元化利润点,比如参与调频、备用容量等市场,获取辅助服务收益。
第三,做好业务升级,重构业务链条,比如配置储能设施,拓展冷热电联供、充电桩等服务,提高资产利用率;上绿氢设备,在负电价时段电解水制氢,销售氢气获取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