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杀入外卖!30万日活骑手如何撬动8000万日单市场?

摘要

综合来看,京东外卖本质是“精准制导的生态武器”。在防御层面,用外卖低毛利业务牵制美团,换取即时零售高毛利战场的发展窗口;在进攻层面,以高频流量补足生态短板,数据反哺强化供应链响应速度;在战略层面:通过有限试点验证协同价值,用最小试错成本探索“即时零售+本地生活”融合的最优路径。最终目标并非颠覆外卖格局,而是以最低代价将美团拖入“既要守餐饮、又难攻零售”的双线消耗战,为京东赢得万物到家时代的战略主动权。

在中国外卖市场,美团和饿了么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双雄对峙格局。然而,2025年2月11日,京东正式入局外卖领域,这一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也让人们对外卖市场的未来走向充满期待。

一、履约端的“场景错配”和成本挑战

(一)计划性物流遭遇即时配送冲击,京东物流利用率不足30%凸显模式冲突。

京东物流一直以“仓配一体化的计划性配送”闻名遐迩。在传统电商业务中,比如消费者买手机等商品,通常能够接受1-2天的配送时效。京东通过提前规划库存和运输路线,实现了高效的货物调配。然而,外卖配送的要求却截然不同,它需要“15分钟接单+30分钟送达”的即时随机调度。这种即时性和随机性,使得外卖订单难以像计划性配送那样提前规划。

要满足消费者的高时效预期,配送时间往往以分钟计、调度时间更是以毫秒计。以美团为例,即时配送订单的高速增长,背后是智能配送体系的强大支撑。该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订单与运力的实时智能匹配。系统每小时可完成29亿次路径规划,平均0.55毫秒为骑手规划一次路线,确保平均配送时长不超过30分钟。

有数据表明,京东现有物流网络在服务外卖业务时,利用率不足30%。这就如同让擅长长跑马拉松选手去改练百米冲刺,两者对选手的体能、速度和节奏要求大相径庭,京东物流现有的运作模式很难适应外卖配送的需求。

(二)京东依托物流优势布局外卖,但时效滞后、用户重合度低,人力成本压力加剧突围难度。

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网络。自2015年推出京东到家以来,京东通过达达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即时配送经验,并逐步整合“京东秒送”等业务,形成了覆盖生鲜、商超、医药等多品类的即时零售体系。在外卖领域,京东可复用其物流资源,例如达达的骑手网络和智能调度系统,理论上能够实现高效配送。然而,外卖配送对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更高,美团外卖的配送时效为30分钟,饿了么平均时效为 30-60 分钟 ,而京东秒送目前的平均时效为60分钟。

京东未大规模招募专职骑手,主要依赖达达和商家自配送,导致订单密度不足,难以摊薄成本,当前达达的配送成本(8-9元/单)高于美团(6元/单)及饿了么(7-8元/单)。传统快递的“中心仓-分拣站”模式与外卖的“分散取餐-即时配送”模式存在本质差异,京东需要重新构建适应餐饮场景的物流调度体系。据测算,外卖每单配送成本约7元,美团靠日均8000万单才能摊薄成本。京东若达不到临界规模,每单可能倒贴3-5元(参考滴滴外卖撤退时每单均亏损17元的历史) 。

京东物流的全国超1,600个仓库和超31万配送员构成的基建网络,理论上能支撑30分钟送达的履约能力。但外卖不是标品仓储,生鲜热食的即时调度需要重构运力池。若将快递员转型为外卖骑手,单均配送成本将飙升47%。此外,3C用户与外卖客群的重合度仅有31%,这意味着京东必须用真金白银重新教育市场。参考美团外卖早期每单补贴7元的打法,京东若想抢下15%市场份额,首年补贴窟窿将超过80亿。数据显示,2023 年,京东物流人力资源支出(包括自有员工和外部人员)达 821亿元,一线员工薪酬福利支出达 553 亿元,同比增长 23.9%。更严峻的是,京东物流的人工成本占比已接近营业成本的80%,且外包用工比例持续攀升至40%,劳动合同签订率在过去三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三)京东外卖依赖达达30万骑手兑现分钟级送达承诺,订单不足致使骑手稳定性存疑。

目前,在配送能力上京东主要依托达达30万日活跃骑手的运力储备,试图将 “分钟达” 服务作为核心卖点。然而,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市场深耕多年,已经建立了庞大的骑手网络。数据显示,在美团平台上,年度有单外卖骑手数量从2019年的399万人增至2023年的745万人,年均增幅保持两位数。2023年饿了么平台活跃骑手超过400万人。京东虽计划2025年招聘3万名物流人员,但需日均3亿骑手工资池支撑高峰运力。

京东外卖业务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品牌影响力和订单稳定性相对较弱,对于骑手的吸引力有限,难以培养骑手的忠诚度,骑手可能会因为订单量、收入稳定性等问题而选择其他平台。京东目前通过高单价、低强度的策略吸引骑手,对商家免佣金后,可能将更多成本投入骑手补贴,但长期来看,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这种补贴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一旦补贴力度减弱,可能会影响骑手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二、商户端的“囚徒困境”与单量博弈

(一)京东外卖以零佣金短期吸引商家和流量,但长期面临骑手成本高、行业竞争加剧及自身增长乏力等压力,零佣金模式难持续。

京东外卖通过“零佣金”策略迅速切入外卖市场,这一激进策略在短期内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首先,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驻。例如,2025年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可享受全年免佣金政策,这一优惠力度极大降低了商家的运营成本,尤其是对利润微薄的中小餐饮商家而言,吸引力巨大。其次,京东凭借其强大的电商用户基础和供应链能力,能够快速将电商流量转化为外卖流量,形成“外卖引流+即时零售变现”的生态闭环。此外,京东的物流体系和配送能力也为其外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在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京东外卖可能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京东此次推出的“零佣金”政策,存在明显限制:一是入驻高门槛。仅限有实体店的连锁品牌入驻,需通过资质审核,中小商家被排除在外;二是免佣期限短。免佣期仅持续至2025年底,后续费率尚未明确,商家可能面临政策回调风险;三是存在隐性成本。虽然免佣金,但配送费、打包费等仍由商家或消费者承担,部分餐品在京东平台的实际价格甚至高于美团。商家在享受了短期的零佣金优惠后,一旦恢复佣金,必然会考虑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在面对价格上涨时,很可能会转头回到美团等熟悉的平台。对于京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需要承担巨额的补贴成本,还需要面对消费者流失的风险。

京东外卖的“零佣金”策略在初期虽能通过降低商家成本扩大市场渗透率,但其长期运营面临多重现实制约。外卖行业普遍依赖佣金收入平衡履约成本,以美团为例,其2023年财报显示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经营利润率仅为15.2%,而配送相关成本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2%,这意味着即便行业龙头仍需通过佣金(约6%-8%基础费率)维持基本收益。京东若长期免除佣金,仅靠广告等辅助收入难以覆盖刚性支出——即时配送体系中骑手人力成本占比突出,达达集团财报披露,2023年单季度骑手薪酬支出已达25.3亿元,按130万活跃骑手规模测算,人均月成本超过6500元,且该费用尚未包含设备折旧、算法研发等隐性投入。更关键的是,行业竞争加剧迫使平台持续投入补贴,美团、饿了么近期已将部分区域配送费降至0元,京东若无法通过订单规模摊薄成本,将陷入“补贴扩大亏损,停补流失用户”的恶性循环。此外,京东集团自身电商业务增速放缓(2023年营收同比增幅仅为3.7%),难以持续为外卖业务输血,参考抖音外卖因履约成本过高于2023年收缩业务的前例,零佣金模式在缺乏结构性成本优势的背景下,终将面临商业逻辑的自我修正压力。

(二)商户多平台运营隐形成本削弱效益,京东外卖日活用户不足饿了么10%,中小商家市场固化,补贴退坡可能致商户流失。

商家多平台运营虽然能够扩大市场覆盖、分摊风险并增加流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性成本。首先,多平台运营增加了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商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不同平台的规则、管理订单和库存,以及协调资源分配。其次,数据分散导致整合与管理成本上升,不同平台的数据格式和统计方式各异,容易出现订单未同步、库存超卖等问题,商家可能需要借助专业系统来优化管理。此外,多平台营销需要在不同平台投入广告费用,随着广告竞价的上涨,营销成本大幅攀升,而不同平台的用户习惯差异又降低了用户转化率和复购率。同时,售后纠纷成本也因平台政策和用户反馈机制的不同而增加。这些隐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平台运营带来的优势,商家需要在资源分配和平台选择上更加谨慎,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京东以“首年零佣金”吸引商家入驻,但商家更关注订单量而非短期成本减免。若恢复佣金后订单未达预期,商家可能回流美团。调研发现,当前京东外卖商家数量有限,部分区域日均订单不足 5 单。据报道,京东秒送在站内被提升为一级入口后,日活跃用户数约在200万左右。相比之下,据QuestMobile2023年10月公布的数据,饿了么日活用户约为2154.6万,由此推算,京东秒送的日活用户不到饿了么的10%。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团餐饮外卖日单量峰值突破了8000万单‌‌,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大关。据报道,京东外卖在今年1月降低补贴之后,餐饮外卖日单量回落到2万单。

数据显示,美团外卖依托1100万商户的毛细血管式覆盖,65%自然流量占比(京东35%)让商户获得超本地化曝光,如通过1km²网格实时匹配需求,雨天自动推荐热汤品类提升40%订单量。这种原生流量优势与精准推荐机制,使美团商户首月存活率达82%(京东54%),本质是高频场景对低频电商的降维打击。截至2024年5月,“京东秒送”已覆盖全国2300余县区市,合作门店超50万家。京东外卖官宣“0佣金招募餐饮商家”时,在京东外卖下发给服务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所拓展的餐饮商家,在大众点评的评分必须为3.8分以上,也反映京东作为品质电商的长期战略坚持。在国内,非连锁化的中小餐饮商家依然占据大多数,小区楼下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才是中国餐饮的基本盘,而它们大多已经入驻美团外卖、饿了么多年,甚至深度对接平台的餐饮CRM系统,商家板结已经成形,京东外卖在短时间内很难撼动。京东目前以蜜雪冰城、瑞幸等连锁品牌为主攻方向,这类商家自带流量但对平台佣金贡献低;中小商家则面临“补贴依赖症”,可能因京东后续政策调整而流失。

用户端的“心智占领”与生态协同

(一)美团以高频需求与多端联动占据用户心智,路径依赖形成商业闭环。京东受限于入口层级、流量截断及品类认知固化,突破需颠覆用户行为惯性,投入产出矛盾难解。

外卖行业竞争已进入用户心智争夺的深度博弈阶段,头部平台通过消费习惯养成构筑的护城河,正在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美团外卖凭借"高频刚需+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战略,持续巩固其市场统治地位: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其用户渗透率在2023年已达79.9%,日均订单量预计2025年突破9000万单,相当于每秒处理1042单的惊人履约能力。核心竞争壁垒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通过餐饮外卖这一日均7.2次打开的超级入口,形成用户"想吃饭先开美团"的路径依赖;其二,构建生鲜、药品、鲜花等12个垂类矩阵,使平台月均使用时长达到竞品4倍;其三,借力腾讯生态实现流量闭环,微信小程序贡献66%活跃用户,九宫格入口日均导流超2000万UV。这种"高频带低频,平台变生态"的演进逻辑,使得美团成功将品牌认知固化为用户的条件反射。

用户行为数据揭示的深层规律显示,外卖市场存在显著的路径锁定效应。95后群体尝试新平台的意愿仅11.7%,而美团用户中53%会直接使用搜索框而非浏览选择,折射出强大的心智占领。这种优势源于平台在用户决策链路的全触点布局:前端通过动态红包、社交裂变(日均分享量超800万次)实现病毒传播;中端以智能推荐算法将用户决策时间压缩至43秒;后端建立包含780万骑手的即时配送网络,准时率达98.2%。当平台能够将用户需求拆解为"认知-决策-履约"的标准化流程时,新进入者面临的不仅是功能替代,更是对用户神经认知模式的颠覆挑战。

京东外卖突围面临的系统性障碍,本质上是与用户行为惯性对抗的复杂工程。其当前架构存在三大结构性缺陷:入口层级上,需要"京东APP-秒送-品牌外卖"三级跳转,较美团单层入口增加2.8倍操作成本;流量获取上,微信九宫格黄金位置已被美团独占,错失日均3000万量级的精准餐饮流量;场景渗透方面,京东用户心智仍锚定在3C家电品类,跨品类迁移成功率不足17%。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至少36个月的市场教育周期,以及相当于美团2018年补贴力度(日均4700万元)的资源投入,这在新消费时代资本效率优先的竞争环境下,构成了近乎不可解的商业悖论。

(二)美团通过高频外卖场景数据共享、弹性配送网络复用,实现跨业务协同增效,构筑"成本递减-体验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壁垒。

美团本地生活生态的协同效应已形成一套精密运转的商业系统,其护城河的本质并非单纯业务叠加,而是通过“场景-数据-履约”三者的深度耦合重构了本地服务的供给效率。

第一,高频场景的流量裂变与数据沉淀构建底层优势。美团以日均处理超8000万单的外卖业务为轴心,将用户高频的餐饮需求转化为数据资产,而非单纯交易行为。外卖场景中积累的用户口味偏好(如重辣、低脂)、消费时段(夜宵占比18%)、地理位置(写字楼/住宅区分布)等300余项标签,与到店酒旅、闪购等业务实时共享,形成跨场景推荐引擎。例如,用户在午间点选轻食外卖后,系统可结合其办公区位特征,在下午茶时段推送3公里内咖啡馆的到店团购,将单一需求延伸为“餐饮+休闲”组合消费。这种数据驱动的流量转化模式,使得美团到综业务60%以上订单来自外卖用户导流,跨业务用户年均消费额较单一场景用户提升3.2倍,远超行业1.5倍的均值。

第二,履约网络的弹性复用催生边际成本革命。美团建立的全球最大即时配送体系(100-200万日活骑手、30分钟送达率98%)本质是一套“可编程”基础设施——骑手运力在外卖低谷期(如上午10-11点)自动切换至闪购订单,夜间则承接药店、便利店即时零售需求。这种动态调度使美团闪购单均配送成本降至4.3元,较京东到家低35%,且配送时效标准差压缩至3分钟以内。更重要的是,履约能力正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快驴进货依托骑手返程空载率数据优化餐饮供应链路线,将食材损耗率从行业平均8%降至4.5%;针对美容、宠物等垂直品类开发的智能核销系统,复用率达72%,商户接入成本下降60%。这种从C端配送到B端赋能的升维,使美团在即时零售战场形成“成本-体验-生态”三重壁垒。

第三,生态闭环的自我强化机制颠覆传统增长逻辑。美团会员体系的设计暗含行为经济学原理:用户为兑换外卖免配送费权益需保持到店消费频次,而酒旅积分的有效期倒逼用户周期内复购,这种“权益钩子”的交叉设计使1.2亿付费会员的跨业务活跃度达89%。从财务视角看,该生态形成了独特的现金流组合:外卖业务贡献54%营收稳住基本盘,到店酒旅35%的毛利率支撑技术投入,而新业务通过复用既有骑手运力(美团优选配送成本较行业低22%)实现亏损收窄。这种协同效应直接反映在成本结构上——美团获客成本仅为抖音本地生活的1/3,骑手调度算法每年节省14亿元空驶成本,数据中台更替代了原本需外部采购的20亿元用户画像服务。当竞争对手仍在单一领域鏖战时,美团已通过生态内资源置换实现了“成本越摊越薄,数据越用越精”的飞轮效应。

外卖市场竞争格局与趋势分析

(一)从规模扩张到生态效率深层变革

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突破1.6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以年均6%的增速逼近2万亿大关。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渗透率接近天花板,三线以下城市及乡镇的下沉市场成为新一轮争夺焦点。然而,行业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团和饿了么通过构建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巩固优势,而京东的入局虽带来变量,却也暴露明显短板。京东外卖面临订单密度不足导致的成本劣势——其跨品类用户获取成本高达美团的2.3倍,叠加生态协同缺失造成的27%资源浪费率,若按15%市场份额估算,年亏损可能突破58亿元。这一困境折射出后来者突围的难度:在抖音借短视频流量切入、顺丰同城强化即时配送的混战中,单纯资本投入已难以撼动头部企业的生态壁垒。

(二)技术代差与政策变量重塑行业规则

当前行业正处在智能调度3.0的转型临界点,美团通过无人机配送(成本降低62%)、AI动态定价(提升商户利润4.8个百分点)及92%准确率的需求预测体系,建立起3-5年的技术代差。这种技术储备不仅优化了履约效率,更形成数据驱动的正向循环。与此同时,政策环境的演变带来双重影响:《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实施后,“二选一”禁令释放出20%的商户流动性,数据合规要求和骑手权益保障措施又推高运营成本15%-20%。对于京东而言,这既是吸收游离商户的机会窗口,也需直面美团“高频带低频”生态模型的马太效应——后者通过外卖高频消费带动到店、酒旅等低频业务,再以数据反哺履约系统的模式,已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闭环。

(三)未来效率革命决定生存边界

未来三年行业或将呈现“一超多强”的稳态结构。美团凭借技术沉淀和生态协同,有望维持60%以上的市场份额;饿了么需要依托阿里系的本地生活资源稳住基本盘;京东若无法在供应链整合(如降低跨品类获客成本)和混合运力网络(无人/人力配送结合)上取得突破,可能被挤压至边缘市场。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突破正在改写行业成本结构:当无人配送普及率超过20%,人力成本占比将从当前的35%骤降至12%,这既可能瓦解后来者的追赶机会,也可能为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打开新增长曲线。在这场效率革命中,真正的胜负手不再是流量争夺,而是能否将数据、技术与生态协同转化为可持续的成本优势——这既是头部企业的护城河,也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最终形态。

写在最后:

如果京东对所有外卖员参照传统劳动关系和五险一金解决问题,势必与外卖经济的供需频繁变动的特征存在一定矛盾,可能影响其长期扩大发展,或将仅存于某一细分领域,难以以此模式颠覆外卖现状。最近,笔者深入北京、广州、郑州、武汉、杭州五城外卖生态圈,调研发现骑手群体在参保意愿、保障优先级及制度信任度三个维度呈现显著差异。骑手社保诉求呈现撕裂:一线城市中年专送骑手(35-45岁)超六成将养老保险列为刚需,却因工作地频繁更迭导致断缴率高达43%;而郑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众包骑手群体中,52%的90后选择将平台"社保折现"选项兑换为即时收入,折射出生存压力与制度性排斥的双重挤压。

社保需求分化实质是平台算法治理、劳动力市场弹性化与社会政策刚性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当前政策制定面临双重悖论:若强化社保强制性,可能加剧劳动者逃离强制参保平台,并加剧其他平台企业用工"隐蔽外包化";若维持现在的制度灵活性,又可能无力解决扩大保障覆盖面的要求。破局之道或在于构建"基准保障包+弹性选择权"的模块化社保体系,同时建立平台数据与社保系统的穿透式对接机制,以破解"就业灵活性与保障稳定性不可兼得"的制度困境。如果机械套用传统劳动合同,可能扼杀灵活就业优势。可借鉴德国“迷你工作制”,允许骑手按需购买社保模块(如单独购买工伤保险+医保),平台按流水比例配缴,避免“全或无”式参保矛盾。也可参考欧盟“类劳动者”概念,按接单密度划分保障等级:月均200单以上强制参与工伤保险,100-200单提供意外险补贴,100单以下开放自愿参保。

快递员的社保斗争是工业化时代的遗产,而外卖用工是数字时代原住民。与其争论“是否建立劳动关系”,不如重构以“行为确权、数据确责、场景确需”为特征的新型保障体系——这既是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零工经济中心智库专家 罗峰)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