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上偷偷录音的患者!”事发上海知名医院,医生吐槽,患者叫苦,“信任危机”怎么解?

“又遇上偷偷录音的患者家属了!”

近日

有关于“偷偷录音不尊重医生”的讨论

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热度

c176f7e85ce4444c96291dcf6d70d96.jpg

有网友表示

未经告知的录音行为

可能给医生带来的不适

edd812338d9b54753a4d15487585ad7.png

但也有人觉得很无辜

患者录音只是为了辅助记忆

image.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张蝶告诉记者,当时看到热搜时,想起了好几段自己跟导师在门诊坐诊时的经历。有一次,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士神色紧张地进入诊室,张蝶发现她亮起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录音界面时,最大的感觉是不舒服和疑惑:“为什么要不打招呼就录音?”张蝶随后将情报汇报给导师,他们喊停了对方的录音行为。

如今,张蝶能够理解那位病人录音并非出自恶意。但其实,医生们真正抵触的是未经告知的“偷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生黄奕欣表示,遇到这种情况“挺没有安全感”,就像原本应该共同战斗的队友,变成了相互怀疑的对手。

不过从患者的角度思考

“录音”也无可厚非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每日门诊量巨大,三至五分钟完成的“匆匆”门诊已经是常态。对不少中老年患者来说,录音的确是避免记忆偏差最便捷的“电子备忘录”。张蝶表示,在情况允许下,门诊节奏确实可以再慢一点,有助于搭建医患间的信任。

而且医务人员和普通人在对疾病、药物等专业事项上会有认知差距,医生以为自己讲明白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可能依旧觉得很费解。

不过好消息是,眼下随着AI技术嵌入问诊系统,一些线下门诊出现了实时可查的“智慧”补充。在不少医院,日常调理和注意事项,患者询问医院接入的AI客服,即可获得相应解答。

能不能录音

本质还是信任问题

“诊室偷偷录音是不尊重医生吗?”在这个讨论下,医生和患者都各有自己的委屈,其实,这个讨论本质上还是围绕着医患间的相互信任。

随着医患双方反复提出需求,有医院管理员表示,该院已开始准备推进一项新举措,即在危重症、疑难症手术前,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生的谈话,由医院进行录音、录像,保护双方权益。该负责人还提出,由医院提供的音频电子数据一定程度上更加准确、清晰,安全性也会更高。

希望随着更多类似讨论涌现的同时,医患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有望减少,医生的境况和患者的需求也可以被更多人看见。

编辑:王哲嫣

责任编辑:严萍

-本文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