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博鳌3月27日电 (席秀琴、欧阳易佳)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第二天,人工智能不出所料地成了中外嘉宾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年会四大核心议题之一,AI相关主题的分论坛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商学界代表参与。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平衡推进AI应用与治理等议题展开大讨论。
论坛上的DeepSeek时刻
“今年年前我们没有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在“AI:如何做到应用与治理的平衡推进”分论坛上表示。作为连续多年参会的“博鳌常客”,他特别指出DeepSeek用更好的资源、更开源的模式带来的震撼。并称其是两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最规模性的创新,也是中国对全球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提出,DeepSeek以相对较少的数据和算力,实现了更高的智能表现,这一重要进展容易被忽视。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DeepSeek在经济学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从垄断变成了真正竞争的产业,从技术化的能力变成产业化的能力。”
“AI本身它不产生价值,只有AI和行业场景深度融合,它才产生价值。”在“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分论坛上,企业界代表、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刘建刚说,今年春节期间,众多企业CEO都在研究如何将DeepSeek应用到企业运营中。DeepSeek作为低价、开源的推理大模型,提供了能快速部署技术架构的可能性,推动了AI平权化发展。“未来,AI就像水和电一样,会成为一种基本资源,人人都能使用。”
AI治理的博鳌共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呈爆发式发展,大模型等AI技术在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挑战。AI将把人类文明带向何处?硅基生命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人类应该如何治理AI?这些在科幻电影中常见的命题,正在博鳌会场变为现实讨论。
张亚勤表示,这一年人工智能行业正在从生成式AI走向智能体,从预训练走向推理,从信息智能走向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物理智能、走向人脑接口等为代表的生物智能。他还表示,智能体的广泛运用正在让AI的风险加剧。智能体具有自我规划、学习、试点并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是强大的技术工具。但因为其运行过程中的运行机理尚未完全理清。因此需要对智能体设置诸如不能自我复制一类的红线。
曾毅则认为,未来人工智能需在计算机制上借鉴自然机制,包括人类学习、发育和演化机制,有望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高度。他表示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让人工智能更安全,但同时几乎对它的认知能力没有负面影响。他还认为应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核心作用,通过全球合作来推动AI技术的公平应用。
江小涓表示,AI的发展满足第一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AI能否比较好地为社会共享,也就是说要考虑就业是不是充分、分配是不是公平等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就需要考虑替代政策,而不是一再重复以往不能落地的那些原则。
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则认为AI治理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包括企业、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形成专家组或委员会。
伦理与未来的探讨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表示,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发展到需要我们焦虑它会取代人类的阶段。在他看来,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再看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原生需求,需求是罪恶的源泉,如果人工智能没有原生需求,它就是愿意跟人类共处,永远是主人的一个跟班,这就不存在人和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问题。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技术许可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钱堃表示,人工智能会带来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变化,这是肯定的。 我认为现在讨论人工智能带来社会架构的改变会是什么样的,可能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来规范或分析。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分享了自己的思路。他提出未来的三种可能:一是机器人文明全面取代人类文明;二是人类通过技术改造自身,突破生命伦理限制,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三是部分人选择逃离地球,探索星际文明。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嘉宾的热烈讨论。
尽管与会嘉宾观点各异,但仍达成共识: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巨大潜力,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