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5000人!蒙牛净利暴跌九成,乳业圈炸锅了

作者 | 陈璐瑶

编辑 | 张恺翀

昨晚,蒙牛2024年财报一出,乳业圈瞬间沸腾——

全年净利润同比暴跌近98%,仅剩1.05亿元,创下近8年最差纪录。

曾经的行业巨头为何突然“不牛了”?

答案藏在商誉暴雷与业务失衡的漩涡中。

图片

净利暴跌九成

财报显示,蒙牛全年收入886.75亿元,同比减少10.09%,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7.83%。

2019-2023年,蒙牛的净利润一直处于35亿-51亿元之间,虽说有起伏,但总体还算稳定。

结果到2024年,净利润直接缩水成个位数,也太吓人了!

图片

背后原因,是两笔历史收购:

2019年蒙牛豪掷71亿拿下澳洲奶粉贝拉米,当时那叫一个风光。结果呢?贝拉米营收从巅峰10亿断崖式跌到不足1亿,直接商誉减值38-40亿。

联营的现代牧业更惨,原奶价格下跌叠加生物资产缩水,让蒙牛背了7.9-9亿元亏损。

其实蒙牛在收购上“踩雷”,早不是头一遭了。

当年百亿拿下的雅士利,营收从2013年38.9亿滑到2016年22亿,2016年商誉减值22.54亿,直接导致蒙牛那年“增收不增利”。最后在2023年,雅士利私有化退市了。

蒙牛这买卖做得,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图片液态奶基本盘告急

尽管蒙牛强调“多品类布局”,但财报暴露了业务失衡。

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四大板块,液态奶直接占了82.4%,其他仨加一块儿连20%都不到。

其中,2024年液态奶收入730.7亿,占大头不假,但同比跌了11%。

这么多年,特仑苏还是很能打,可问题是,蒙牛再没整出同一级别的爆款。纯甄、真果粒这些老面孔,也被消费降级打得有点惨。

更糟的是,液态奶这“大饼”还是被行业周期拖进泥潭,自2021年8月以来,生鲜乳价格从高点4.38元/公斤跌至如今的3元左右,跌幅近30%。

图片

至于蒙牛的其他三大业务,奶粉业务年收入33.2亿元,下滑12.7%;奶酪业务年收入43.2亿,离曾定下2025年奶酪业务“百亿营收”目标相差甚远;冰淇淋业务年收入51.8亿元,上年度为60.3亿元,下滑也非常明显。

对比来看,伊利的业务结构,就健康多了。

伊利不仅液态奶和蒙牛规模差不多,都过了800亿,奶粉及奶制品也已成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上半年营收145亿。

图片

管理层“放大招”

面对蒙牛的困境,新任总裁、蒙牛元老高飞,其实采取了不少举措。

在去年8月的业绩说明会上,他曾提出“一体两翼”的核心打法:

“一体”就是液态奶、奶粉、冰淇淋、奶酪等主营业务,基本盘要稳住,短板也赶紧补。

“两翼”就是一边搞创新业务,比如专业营养品、高端原料等,筑起护城河;另一边做好国际市场,开拓营养全球的消费者。

为了推进这一打法,高飞也对内外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调节奏:主动控制发货节奏,清理渠道库存;

调考核:降低KPI考核标准,不再强调100%完成,向90%努力;

调投资:削减投资规模,降低成本支出,逐步减少资本支出;

调结构:实行精兵简政,通过裁员、降费、技术赋能等,提高单位能效。

说起来,蒙牛的裁员力度确实不小,2023年底蒙牛还有46064人,到了2024年末,就剩41000多人了,一年少约5000人。

此外,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为了应对市场变化,2024年蒙牛普遍加大了各业务线的促销力度,这也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营收和利润的压力。

其还强调,在历经数年的奶价下跌、供需失衡后,整个行业或于2025年呈现好转的态势。

在其预期中,包括蒙牛在内的乳企,今年或不需再大量喷粉消耗奶源。广发证券研报也指出,结合行业当前现状,预计2025年原奶供需有望重新趋于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在高飞们的接管、行业供需变化下,蒙牛的增长颓势到底何时才能够扭转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