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香港经济新局:创科金融双轨并进——专访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

文|本刊记者 黄钰洁

2025年甫一开端,香港股市便传来阵阵好消息:恒生指数从1月13日的18,671点低位逐渐攀升,短短9周内累涨6,203点,3月19日更冲高至24,874 点,创逾近三年新高。与此同时,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100元印花税”新政放宽400万元(港元,下同)或以下物业的印花税由约60,000元减至100元,助推楼市回暖。2月一手私人住宅买卖登记量按月上升两成,3月多个新盘首推即日沽清,种种数据印证著香港经济上升轨迹。

“今年以来,香港的股票市场表现强劲,可以说非常之棒,最近的楼市楼价保持平稳。”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显然对香港开年以来的经济态势充满信心,“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3%。尽管货物出口和转口方面受到地缘政治的一定压力,但香港服务输出方面的表现很不错,访港旅客数量亦显著回升。总体来说,预计今年香港的经济是稳中向好。”

随著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的公布,香港未来有哪些领域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呢?

双轮驱动:金融创科成为香港战略引擎

陈茂波直言,“香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个是金融,一个是创科。”他指,在金融领域,除了股票市场外,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增长空间巨大。近年来,香港与内地及海外的互联互通持续增量扩容,跨境理财通、债券通等机制创新,香港成功推出首只在沙特交易所上市、投资于港股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此外,香港亦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离岸人民币外汇及场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彭博行业研究指出,香港私人财富资产管理规模可能在六年内接近翻一番,达到2.3万亿美元,并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而香港的引资招商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香港将继续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为计划提供更大弹性。

而在创科方面,北部都会区(北都)的建设将成为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重要载体。“过去几年,特区政府在创科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完善创科基建,招商引资,来构建一个比较全面、蓬勃的创科生态。”陈茂波介绍道,“我们已经引进了超过80家重点企业,它们分别来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四个策略产业。当中,约八成重点企业已经或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或地区总部,未来几年将会带来约400至500亿元的投资额,并创造约20,000个职位。我们还在陆续吸引一些重点企业,希望它们未来能落户在北都。”他补充道,北都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新田科技城等,都是与深圳合作的重点区域。特区政府计划在未来充分运用北都在汇聚资金、数据、人才方面的显著优势,持续吸引医疗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继续落户北都,加速创科产业的发展。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在其中扮演著关键角色,近年来动作频频。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当年《施政报告》提出成立港投公司,以更好利用财政储备促进香港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香港招商引资的能力,并增强香港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产业合作,陈茂波出任港投公司董事会主席。2024年6月,港投公司公开的“首单”即签下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思谋科技,这是港投公司成立以来首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月,港投公司再与百图生科这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亦是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签约落户香港的第二批企业之一。今年3月,港投公司与医疗和生命科学集团“新风天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力加速推动跨地域医疗科研及临床应用的协作;同月,再与RISC-V技术企业“赛昉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RISC-V技术正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突破技术封锁的重要路径。

1_1

陈茂波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梅肯 摄)

陈茂波介绍:“我们希望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健康与医疗健康、金融科技、新能源与新材料。过去这段时间,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投了大概90个项目,主要也是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肩负双重使命的港投公司,在形成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亦需通过资本引导作用,培育香港创科、创业、创投生态圈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枢纽。“我们希望通过政府‘耐心资本’的引领,能够联动天使投资、风险资本等市场化力量,满足人工智能产业从初创到发展等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要,从而逐步通过提供人才、资金两方面的支持来培育和发展创科企业。”

此外,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陈茂波曾提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及绿色金融中心,当中包括邀请绿色科技、绿色金融、绿色标准认证等业界代表协助制订行动纲领。而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则明确将九龙塘创新中心建设成绿色科技枢纽“GreenTech Hub”,将汇聚超过200间绿色科企。3月11日,“GreenTech Hub”正式开幕,据了解,其汇聚16个合作伙伴携手支持初创,提供不同商业配对及合作机会、行业知识交流、绿色融资。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科企的绿草成荫、聚木成林,香港绿色产业正加速蓬勃发展。

预算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育财政整合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创科占据显著篇幅。陈茂波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政策核心:“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人才培育”夯实发展根基、“财政整合”确保长期可持续。

“人工智能不仅是关键产业,更是赋能其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工具。”他详解道,人工智能的不断创新,同时可以带动商业模式、技术与流程的创新。特区政府将从算力、算法、数据、金融及人才配套五方面发力。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预留10亿元设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并将在今年内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预留1亿元,按政府与企业1:2配对比例,为企业提供最多25万元资助。

“香港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谈起香港的优势,陈茂波桩桩件件地介绍起来:“香港的8所大学中有5所是全球前100名,其中3所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排名全球前20,我们的科研能力是很强的。”他继续说道:“在‘一国两制’下,我们能汇聚内地与国际的数据、人才,以及资金上的全链条支持,这些都是香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陈茂波举例介绍:“所以你看,这一年我们在预算案里提出,我们会举办‘国际机器人大会’、‘国际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香港全球金融与产业合作峰会’等高峰论坛,这都是希望通过金融引领,把这些创新的资源,好的企业,好的人才汇聚在香港发展起来。”

人才战略同样被置于高位。截至今年2月,香港各项人才计划已吸引超45万宗申请,批出约29万宗,逾19万人才抵港。陈茂波提到,这些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将为香港创科与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而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亦专门提出安排港投公司、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旗下超过100家科企与中小学生互动交流,从小培养创新思维。

平衡发展:降低对市民影响,维持香港区域竞争力

财政整合计划则聚焦长期平衡。陈茂波坦言,“过去两三年由于疫情影响,我们要支持企业、要支持市民,相应推出了大量的逆周期纾困措施,因此出现了几年的赤字。未来几年,我们要加速投入创科、加速基建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开支较多:比如工务工程方面,每年投入基础建设近1,200亿元。”

针对公众关注的财政赤字问题,陈茂波指特区政府研判这一情况为过渡性的。

陈茂波介绍,特区政府的财政分为经营账目与资本账目两部分。“经营账目即为特区政府的税收等各项收入减去经常性的开支,预计将于明年开始恢复平衡,往后的每个年度都会有盈余。资本账目则包括了资本收入,也即与土地相关的收入,以及基建工程项目和土地征用的开支。”他进一步讲解,由于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收益需较长期才能显现,这致使资本账目在前期会面临一定限制。对此,特区政府的做法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应对现金流量。“总体而言,特区政府的经营账目预计在2025/2026年度起恢复平衡,在2026/2027年度恢复盈余;若将资本开支及发债纳入计算,到2028/2029年度即可恢复整体平衡。”

3月13日,香港立法会秘书处发表有关2025/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的《研究简报》,分析了财政预算案“财政整合计划”的多项主要措施。针对社会关注未来五年特区政府预计每年发1,500亿到1,950亿港元债券会否导致香港债台高筑的问题,《研究简报》指出,政府债务总额与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9%,远低于37个先进经济体109%的平均值;经济学者普遍认同这一债务融资是为了长期项目的“先投资后收益”的正常举措,长远对香港经济有利。

陈茂波强调:“在进行财政整合时,尽可能不影响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是我们最重要的考虑之一。”至2027/2028年度,特区政府将累计减少7%左右的政府开支,这相当于600多亿元,这也即是财政整合计划的第二个基本思路:严格控制政府开支为主,开源为辅。财政预算案中,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及区议会全体人员2025/2026年度一致冻薪。《研究简报》指出,如果市场工资上调3%,是次冻薪预计可节省约87亿元。“但不论是政府减少开支,还是开源,我们都一定会尽可能减少对一般市民的影响。第三个考虑,则是保障香港与邻近地区比较下,竞争力不受影响,在招商引资方面不会把香港放到一个不利的位置。”他举例说明,“你可以看到,薪俸税等税制依然保持不变,大家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在开源方面,财政预算案提出将飞机乘客离境税由每人120元增加至200元,预计政府每年收入可增加约16亿元,但他表示,此举对出行开支影响相对轻微,“和其他税项相比,是我们尽可能减少影响面的一个措施”。

并船出海:发挥“双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陈茂波尤其强调“并船出海”的思维:“发展香港的经济,尤其是发展创科产业,香港与大湾区兄弟城市是可以联动各自优势,形成一个竞争力很强的团队的。”他以湾区协同为例指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能力指数中高居第二,“香港的优势在于金融与国际化,汇聚了国际的人才与资金。而深圳的创新能力很强,汇聚了内地许多很优秀的人才,也有很好的创科企业。同时作为大湾区的一部分,我们都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市场。”陈茂波说,多方优势叠加下,“我相信大湾区未来会比(以金融著称的)纽约湾区和(以高科技著称的)三藩(旧金山)湾区加起来还要优胜”。在他看来,香港的双重优势“在‘一国两制’下,是全球没有一个地方可比拟的”。他说,“一方面,我们是国家的一部分,享有内地市场的广度,享受CEPA等优先进入内地市场的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国际枢纽,我们能够汇聚全球资金等要素,具有国际化优势”。

2

香港交易广场

在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中,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香港要“深化国际交往合作”,陈茂波称,今年将加强东南亚及中东布局,安排更多企业代表团出访,并会邀请其他地区的商务代表团到香港及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内地城市访问,从而充分加强彼此的认识、交流与合作。香港会继续用好“内联外通”的优势,尤其是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开展商贸联系和文化交流。他举例,全球首100大银行中,逾70家在香港营业,“我们可以用好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助力国家外循环。香港可以和大湾区内地企业一起‘手牵手’,共同走出去、把握好东南亚、中东等地的新机遇,充分开拓全球市场,助力内地企业布局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4月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