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赎回理财破净 固收投资“上难度”

尽管股市在春节后持续反弹,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出色,但似乎并未影响投资者买债基的热情。近日,宏利悦利利率债、大成景苏利率债、华泰保兴嘉睿3个月持有等多只新发债基由于认购踊跃,先后公告提前结束募集。

在新发债基供不应求的同时,老债基里的大户们却在着急卖出。宏利中债绿色普惠金融债券优选指数、恒生前海恒源嘉利债券、广发中债1—3年农发行债券指数等多只债基先后出现了大额赎回。

债基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债市特别是长期国债走势波动加剧。

1

债基、理财集体滑坡

2月中旬以来,30年国债期货见顶回落,进入3月开始加速下跌,一度出现单日跌幅超过1%的罕见现象,一个月时间跌幅最高超过了6%。去年机构资金扎堆长期债,尽管央行多次提醒风险,但并未有所改观,这波显著调整也让不少债基很受伤。

综合Wind等数据,截至2月16日,纯债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已经转负,中长期纯债基金年化收益率为-1.35%。随着债市跌幅加大,银行理财产品再现“破净”。截至2025年3月17日,562只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银行理财产品综合破净率达到3.25%,其中固定收益类公募理财破净率升至2.7%。

2

经济回升债市“增压”

整体来看,虽然市场认购固收产品的热情不减,但投资体验不佳。相比去年买入持有就盈利的操作,在2025年新的宏观环境下,固收投资上难度了。

固收投资的难度,根本上来自于经济基本面。债券走势与通胀和利率高度相关。物价低迷时,债市走强;物价走高时,债市调整。利率下行时,债市走强;利率上行时,债市调整。

2024年,市场对经济增长信心不足,物价水平预期较低,加之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因此长期国债表现出色。今年开年,宏观经济出现诸多积极信号,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619亿元,同比增长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2%,物价降幅开始收窄。

这些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向好的信心,物价有进一步回升的预期,从而为债市带来调整压力。同时,央行降息降准的紧迫性得到缓解,市场利率出现边际走高,利率水平的变化也促发了债市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货币政策要做到“四个平衡”。今年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有机构研究员向狼叔表示,“四个平衡”的提法表明今年货币政策还是要兼顾多重目标,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也要注重防风险,还要破解中美利差、银行利差等国内外约束,政策需要把握好合理的节奏与力度。

“既要、又要、还要”,研究员的话实在太绕,狼叔来个简化版——经济已经出现向好趋势,不着急降息降准。钱放得太多太快,会影响人民币币值,也会增加资产泡沫的风险。

实际上,2月以来长期国债的这轮大跌并不意外。回溯2020年以来的历次调整,原因都是来自经济基本面好转预期,同时货币政策阶段性微调,这次也不例外。

从积极的角度看,也许我们应该乐于见到长期国债进一步走低,因为这代表了经济复苏势头更强,我们的工资、房产、股票才有机会走高,但客观来看,经济转入强复苏还需要时间,长期国债通过快速下跌释放了前期积累的调整压力,在物价和利率明显走高之前,调整后的债券又具备了配置价值。只是今年的固收产品配置不能再像去年那样无脑买入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