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我问自己还能活下来吗”

地震发生在“缅甸几十年来最脆弱的时刻”

西恩·桑达尔从床上跌落时,墙体的裂缝已如蛛网般蔓延。她看了一眼表:12点50分。

第一波地震持续了近两分钟,当桑达尔摇摇晃晃站起来走出房门时,走廊的碎玻璃和断裂的楼梯让她双腿发软。她再次摔倒,血从腿上的旧伤口处渗出。

家人的呼救声从楼下传来。她咬紧牙关,拖着伤腿冲出摇摇欲坠的楼房。桑达尔回忆道:“有生以来第一次,我问自己:我还能活下来吗?”

当桑达尔跑到楼下时,曼德勒的街道尘土飞扬,尖叫声此起彼伏。有人试图徒手扒开瓦砾,喊着亲人的名字;有人跪在坍塌的公寓楼前痛哭。这座缅甸第二大城市,瞬间被“彻底摧毁”。

相关数据显示,此次地震是该国自20世纪初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也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强的地震。当地时间3月28日12时50分,实皆断裂带(Sagaing Fault)发生7.9级主震,12分钟后,6.4级余震接踵而至。地震波横扫伊洛瓦底江平原,不仅造成缅甸曼德勒地区重大伤亡,内比都和仰光也震感强烈,甚至还波及700公里外的泰国曼谷和中国云南省。

“这场强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英国剑桥大学地震学家詹姆斯·杰克逊这样形容。他还用“纸张撕裂”来比喻此次地震:“破裂以每秒两公里的速度延伸,就像快速撕开一张纸。”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小组组长佐敏吞4月2日表示,缅甸强震已致2886人死亡、4639人受伤,另有373人失踪。此外,截至当天上午,共有649人被救出。

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成功救出一名孕妇。图/新华

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成功救出一名孕妇。图/新华

“百年一遇的灾难”

第三代缅甸籍华裔岳祖宣正在泰国曼谷参加志愿活动时,地震发生了。当时,他在曼谷郊外一所贫困小学的操场上帮忙布置场地,脚下突然传来轻微震颤。他立即给表弟发信息:“我这边好像地震了,家里怎么样?”

两分钟后,表弟的消息传来:“家里地震了,人没事,但房子塌了。”

视频画面中,在曼德勒的家乡,三层小楼已化作瓦砾堆,曾经爷爷奶奶最喜欢坐在上面看电视的实木沙发散了架。岳祖宣愣在原地,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我从未想过,灾难会离我们这么近”。

家乡的微信群里,更多画面不断传来:邻居阿婆被压在房梁下呼救,寺庙的僧侣在街边露宿,医院走廊挤满血迹斑斑的伤者……作为远程志愿者,岳祖宣只能在各个平台转发灾区所需物资的信息,让更多人了解不同区域所需的援助物资,从最初的食物、水、铲子、车辆,到后来的裹尸袋。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小震,没想到是百年一遇的灾难。”他声音沙哑地说道。

缅甸官方媒体《环球新光报》报道,震区五座城镇建筑倒塌,两座桥梁损毁,其中包括曼德勒主干道上的一座关键桥梁。一张医院急诊科招牌碎裂的照片显示,这家拥有千张床位的重点医疗机构也遭受重创。

在佛教圣地曼德勒,地震摧毁了许多历史建筑,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皇宫和寺院。统计数据显示,缅甸有超过2000处历史古迹位于中部实皆断层线附近。

上图:3月23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建筑物群。

上图:3月23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建筑物群。

下图:3月29日,该建筑群震后遭到损毁。图/视觉中国

部分经过核实的目击者视频和图片显示,位于曼德勒西南部、拥有约200年历史的马哈昂美寺在此次地震中受损,现场堆积大量废墟。一段拍摄于曼德勒东南部的视频记录了一座著名佛塔在地震中剧烈摇晃的场景,金色尖顶断裂,现场尖叫声不断。

多位缅甸僧侣上传了所在地损毁情况的视频。曼德勒的一位僧侣发布了所在寺庙钟楼倒塌的照片,他表示钟表仍在走动,但附近建筑出现裂缝,僧侣们无法待在室内。当地时间3月29日凌晨,他又发布了一组僧侣们在街边露宿的照片。

全家都是佛教徒的桑达尔对这些寺院再熟悉不过,当她看到百年历史的宝塔和寺庙倒塌时深感心痛。

距离曼德勒300公里的缅甸首都内比都也震感强烈。视频显示,当地一家医院已变成“大规模伤亡现场”,道路龟裂,建筑物倒塌。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缅甸办公室中国籍雇员刘翀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内比都的一家咖啡馆里,毫无预警地被摔在地上,人们都惊慌失措地躲到桌下。

强震过后,在驾车返回办公室的路上,刘翀看到的场景恍如末世:地面裂缝纵横,高速公路损毁,部分商场楼体坍塌,甚至出现巨坑,建筑墙体大面积开裂。

尽管曼德勒和内比都正全力抢修基础设施,但多数地区电力、通信和网络仍处于瘫痪状态。“这是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遭遇的又一场浩劫。”刘翀叹息道。

上:左图:3月28日,缅甸内比都一家医院内,许多地震中受伤的人员集中在临时区域救治。图/视觉中国 右图:3月28日,缅甸内比都一处损毁路面。图/视觉中国

上:左图:3月28日,缅甸内比都一家医院内,许多地震中受伤的人员集中在临时区域救治。图/视觉中国 右图:3月28日,缅甸内比都一处损毁路面。图/视觉中国

下图:3月31日,缅甸曼德勒,地震发生后,民众排队领取救援物资。图/IC

“倒塌的建筑杀人”

缅甸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交汇处,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

“这是一场可预见的灾难。”新加坡地球观测站首席研究员韦生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韦生吉团队已在缅甸开展地震危险性研究逾十年。他表示,3月28日地震发生于实皆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前每年以2厘米的速度加载压力。古地震学研究和仪器记录表明,该区域数百年来多次发生强震,仅20世纪就发生过9次7级以上地震。最近一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位于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南岸。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分析指出,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包括实皆省东南部、曼德勒省大部,以及内比都直辖区。极震区是地震专业术语,指的是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曼德勒是缅甸人口第二大城市,人口约170万,是该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缅甸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实皆地区位于缅甸西北部,人口超过500万,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内比都直辖区,则是缅甸的行政首都。人口密集,是这些极震区的共同特点。

此次地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发生在“地震空区”,这是断裂带中沉寂了200余年的一段。“地震学界早已预料到这一段可能发生大地震,我们的共识是,此次大地震实属必然。”韦生吉补充说,他们此前已将这一风险告知缅甸政府和当地科研机构。

研究还显示,此次地震破裂方向主要向南,导致南部震感更为强烈。“其机制与2023年土耳其地震相似,均属走滑型地震。”韦生吉强调。

美国东北大学复原力研究项目主任丹尼尔·奥尔德里奇则指出,经济欠发达国家通常因地震、洪水、火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主因在于三重机制的缺失:一是严格的建筑行业监管,确保达到最高安全标准;二是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有助于提升民众抗灾能力;三是高效的灾害应急响应系统。例如日本同强度地震鲜少造成伤亡,只有9级以上特大地震才会出现重大损失。

奥尔德里奇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很遗憾,缅甸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短板。”

研究还发现,距离震中地带仅十多公里的曼德勒是缅甸人口密度第二大城市,超百万居民居住在“木材与无筋砖石结构”建筑中。奥尔德里奇强调:“砖块和土坯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在地震中极易开裂和崩塌。”

更让专家担忧的是缅甸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乱象。曼德勒密集的高层建筑矗立在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上,地基稳定性堪忧;实皆市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过去15年无序扩张,建筑标准执行松懈,与2023年土耳其地震前的情况如出一辙。

岳祖宣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家的祖宅是自建的三层楼房,地震发生后,家人可以及时逃脱,但他家附近的高层公寓内,居民伤亡惨重。

“地震不杀人,倒塌的建筑杀人。”伦敦大学学院减灾专家伊兰·凯尔曼的论断在缅甸再次得到验证。

英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罗杰·穆森还指出,本次地震发生的深度较浅,意味着破坏会更加严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这次地震的破坏力非常大,因为它发生在很浅的地方,冲击波在从震源传到地表时尚未消散。建筑物受到了全力冲击。”穆森解释道。

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地球物理学家威廉·耶克也指出这次地震与土耳其地震的相似之处:“高震级、浅震源、人口密集区——这三个要素组合必然导致重大灾难。”

截至3月30日,联合国人道协调厅最新统计显示,地震已造成当地1700栋房屋、670座寺院、60所学校及3座桥梁损毁,多处历史建筑与公共设施遭重创。曼德勒伊洛瓦底江大桥完全坍塌,桥体几乎全部没入江水。此外,多座暂未坍塌的大型水坝的结构安全性也令人担忧。

上图:3月28日,云南瑞丽市财富广场商业区房屋因地震受损,有人员受伤。

上图:3月28日,云南瑞丽市财富广场商业区房屋因地震受损,有人员受伤。

下图:3月28日,泰国曼谷一家医院疏散患者到街道上。本版图/视觉中国

“几十年来最脆弱的时刻”

缅甸的脆弱性,远非仅由地质因素和建筑条件所致。在二战前夕,缅甸一度是亚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但二战后期,在1942年至1945年短短三年间,缅甸先后遭受日本军队进攻和联军大反攻的摧残,全国主要建筑、矿区、工厂、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几乎全数被毁。缅甸民族院公共关系和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迪哈汗形容,当时的缅甸如同“亚洲的波兰”。

1948年独立后,缅甸曾经历过短暂的和平时期。但到了奈温的强权统治时期,不仅缅甸经济没有能够在废墟上重建,原有的经济机构还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这个拥有135个民族的国家,还一直承受着复杂的民族冲突和政治纷争困扰,内部战事频繁。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着广袤肥沃农田和丰富矿产资源的缅甸人均GDP仅为160美元,不到邻国泰国的五分之一。1987年,联合国将缅甸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联合国《2024年人类发展报告》称,曾被认为是东南亚最有前景的经济体之一的缅甸,如今7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缅甸人均年收入仅为1250美元,仅为同为东盟成员国的新加坡的百分之一。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缅甸办公室中国籍雇员刘翀指出,该国经济结构仍停留在初级产业阶段,“旅游业与农业占比超六成,现代工业体系近乎空白”。

这种经济困局催生了大规模劳务输出潮。据泰国劳工部统计,截至2024年5月,泰国境内的外籍劳工达到332万人,其中缅甸人占比最高。在曼谷留学的岳祖宣注意到,在泰国务工的缅甸人多从事高危行业和重体力劳动。

去年,联合国的数据也显示,缅甸已有300多万人因战乱流离失所,近20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几个月前,台风“亚吉”在缅甸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造成200多人死亡,数十万英亩农作物被毁。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缅甸学者尼尼觉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在“缅甸几十年来最脆弱的时刻”。

作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缅工作人员,刘翀正面临着双重危机:地震不仅使民众生活陷入困境,也给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刘翀原本负责粮食援助和营养支持等项目,但地震破坏了运输通道,导致救援物资难以送达灾区。

“机场受损,道路中断,我们很难将物资运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刘翀还表示,“本就有限的援助资金,如今要覆盖激增的受灾人口,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到处都能听到

‘救救我’的呼喊声”

岳祖宣发来的视频显示,最初的幸存者搜救工作主要由当地居民自发开展。在近40℃的高温下,数百人徒手挖掘废墟,铁铲与钢钎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偶尔才能看到一台履带式挖掘机参与救援。

“我们的同胞徒手挖掘幸存者,这样的救援效率根本不足以救出所有被困人员。”他说,“到处都能听到‘救救我’的呼喊声,人们感到无比绝望。”

地震发生当天,缅甸领导人敏昂莱通过电视直播表示,伤亡人数仍在持续上升。敏昂莱称,他已接受印度与东盟(ASEAN)成员国提供协助,同时邀请世界任何地方与任何组织的帮助与捐款。他表示,“相关救援通道已全部打开”。

地震次日凌晨,中国派出的37人救援队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专业设备抵达仰光。印度和东盟救援队也相继赶赴灾区,联合国宣布拨款500万美元用于紧急救援。

由于曼德勒机场受损,首都内比都机场控制塔倒塌,两地所有商业航班均已停飞。包括中国救援队在内,很多救援机构不得不连夜乘车赶赴灾区。但因为道路阻断、信号不通、环境复杂,到达曼德勒最后的300多公里路程耗时达10个小时。

在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中国救援人员迅速展开救援,运用多种工具挖掘倒塌建筑的废墟,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8时,已成功救出包括幼童、孕妇在内的6名幸存者。

在当地,缅甸的许多华人志愿者主动提供翻译与引路支持,但因车辆有限,首批运送物资以卫生巾、消毒用品等紧急物资为主,途中路况十分糟糕,每个人都在想办法争取早一秒到达一线灾区。华人志愿者杨德宪表示:“即便只能搬开废墟上一颗碎石,都可能挽救生命。”

救援的另一困境是医院的救治能力严重不足,曼德勒综合医院早已人满为患,无力接收更多伤者。但伤员仍在蜂拥而至,医院急诊室外伤者排起了长队。许多人乘坐汽车和皮卡车抵达,其他人则躺在担架上,身上沾满灰尘和鲜血。当地医院称,受灾最严重地区对血液的需求很高。桑达尔只能用水袋缓解腿伤疼痛,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更危重的伤员。

随着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流逝,媒体报道称,在缅甸的高温环境下,被埋在实皆市和曼德勒市被毁建筑废墟下的尸体正在腐烂。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布的地震救援工作初步报告指出,许多医疗设施遭到严重损坏或摧毁,并警告说:“医疗物资匮乏阻碍了救援工作,包括创伤包、血袋、麻醉剂、辅助设备、基本药物和医护人员使用的帐篷。”

在缅甸,救援工作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受灾最严重的曼德勒和内比都,但其他许多地区也受到了冲击,外界对那里的损失情况知之甚少。国际救援委员会缅甸负责人穆罕默德·里亚斯表示:“我们听说数百人被困在不同地区,救援队伍尚未到达。”

“虽然缺乏详细数据,但根据地震影响范围推测,死亡人数可能增加数千人。”穆罕默德·里亚斯说。

穆罕默德·里亚斯还表示,要全面评估地震造成的破坏,可能需要数周时间。

4月1日早晨6时,缅甸曼德勒一栋倾斜的建筑旁,持续救援超过14个小时的中国救援人员正随地补觉。图/视觉中国

4月1日早晨6时,缅甸曼德勒一栋倾斜的建筑旁,持续救援超过14个小时的中国救援人员正随地补觉。图/视觉中国

“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

3月31日,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宣布,将3月31日至4月6日定为缅甸地震全国哀悼周。在此期间,全国降半旗志哀。然而,对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而言,灾后重建的挑战远超过紧急救援阶段。

据高分甘肃中心对17颗卫星,共计287GB的震前震后遥感数据进行的综合研判,在震中曼德勒周边120公里范围内,共识别出疑似受灾点位483处,其中房屋479处、道路3处、桥梁1处。建筑物损毁评估数据显示:完全损毁占比24.8%,重度损毁占比26.2%,中度损毁占比30.4%,无损毁占比18.6%。

曼德勒数千栋房屋倒塌,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作为缅甸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可能将陷入长期低迷。专家预计,仅恢复基础生活设施就需要至少5年时间,而政治动荡与资金短缺是最大障碍。文化遗产的修复周期更长,重建国际游客信心更是任重道远。

韦生吉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受限于缅甸当前的经济政治状况,地震预警系统(EEW)运行状况不佳。其团队一年前因局势动荡和物流困难已撤回部分监测设备,目前运行设备数量远低于疫情前水平。“缅甸应急系统亟待完善,这是挽救更多生命的关键。”他强调。

丹尼尔·奥尔德里奇指出,缅甸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治理能力缺陷将使重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有效的灾后恢复需要健全的治理体系、稳定的社会福利投入和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等,这些恰恰是缅甸最缺乏的。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仍未停止军事冲突。虽然反政府武装宣布为配合救援实施两周局部停火,但3月28日至29日仍发生了迫击炮和无人机袭击事件。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缅甸问题特别报告员汤姆·安德鲁斯紧急呼吁各方停火。他在社交媒体发文强调:“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人道主义物资必须畅通无阻。现在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

岳祖宣表示,国际社会对缅甸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人将缅甸与战争和电诈等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缅甸人民谦逊、善良且勤劳,只是不幸生活在一个冲突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缅甸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刘翀最近几天一直在灾区负责高热量食物的分发工作。他观察到,物资发放点秩序井然,民众自觉排队登记。

地震发生第二天,桑达尔63岁的外公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前往重灾区参与救援。这位老人对孙女说:“如果我们总是感到沮丧,就没有人会帮助我们的人民。只要我们活着,就仍然可以做些什么,哪怕只有一双手,也一定要去搬走一块石头。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谈论如何去重建我们的家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