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强震7日:近40℃高温下的生死、奇迹与遗憾

image.png

▲曼德勒震区景象

红星新闻记者|李毅达 摄影 王红强 发自缅甸 主编 蓝婧

编辑|郭宇 责编|官莉

来缅甸曼德勒旅游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它逛不完的佛塔、宏伟的大皇宫、乌本桥宁静的落日以及夜晚街边的冰啤酒。

3月28日,一场7.9级的地震袭击了这座城市,建筑物垮塌、开裂、变成危房,道路和通讯信号中断。不敢住在家里的人们,铺着席子,带着锅碗瓢盆,躺在树荫下。

在那些垮塌严重的废墟上,从中国赶来的救援队顶着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和烈日作业,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他们努力打通生命通道,试图救出那些仍被埋在里面的生命。

另一方面,当地的中国商会和华人华侨也迅速行动起来,有的为救援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有的筹措物资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地震后,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了缅甸震区,目睹了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

1

曼德勒的苦与乐

炎热,应该是曼德勒留给所有到访者的第一印象,这里的日间温度高于35摄氏度,最高时会达到40摄氏度。闷热的风夹杂着湿润的空气,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会很快产生一种灼烧感。

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华人华侨众多,当地人称它为“多宝之城”

纪先生在2018年曾来曼德勒旅行,他至今仍然记得这里的寺庙和佛塔。记得脱掉鞋子走进去时,滚烫的地板,他用“热烈”来形容这种感觉。这几年里,他一直怀念着曼德勒。

image.png

▲纪先生此前拍摄的曼德勒日落

地震后,纪先生看到网上流传出的曼德勒现状,那些倒塌的佛塔和古城让他泣不成声。他说:“如今曼德勒只在我深深脑海中了。”

震后的第三天,记者来到曼德勒,这里很多房屋受损坍塌,通讯信号时断时续,要尝试使用多个不同的运营商才能发出一条消息。曼德勒街道上交通拥挤,街上跑的大多是世纪初生产的丰田汽车或是一些车斗里载满人和行李的皮卡车,但更多的是摩托车和三轮车。

image.png

▲曼德勒震区景象

在曼德勒街头,很多人流离失所,他们因房屋变成了危房,只能支起蚊帐铺上垫子,睡在路边、树荫下或者广场上。

这些人大多是缅族,脸上涂着米黄色的“特纳卡”,一家老少住在一起,身边放着锅碗瓢盆和衣物,孩子们在一起吵吵闹闹,大人则安静地望着来往的行人。

image.png

▲曼德勒震区景象

多位在缅甸华人说,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感觉到这里的缅族人淳朴善良,喜欢帮助别人,非常热情。看到受灾的人没有地方住,他们会主动拿来垫子,还会拿来水和吃的。一些被埋人员的家属,看到前来救援的中国救援队伍,会上前握住他们的手,表达自己的感谢。

当然,也有很多好心人给他们送来饭和物资,其中就包括一家中国饭店。

2

行动起来的华商们

地震后,植育轩的一天是从早上4点50分开始的。他要先熬出几百份粥,然后去市场买菜,中午再做几百份盒饭,提供给中国救援队和当地灾民。

免费送饭这个主意是黄化明提出来的,他和植育轩还有其他几位股东在曼德勒开了一家叫味东南的餐厅。地震时,他们两个人刚好在店里休息,没有回到平时居住的酒店,而那个酒店在地震中垮塌了,底下的两层直接消失,他们的餐厅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他们觉得自己很幸运。地震当晚,街上的饭店几乎都关门了,受灾的人们无处吃饭。于是,他们决定做公益,免费为这些人提供餐食。

地震后,他们平均每天会做五六百份早餐和盒饭。但他们现在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还时常买不到食材。此外,餐厅还没电,他们只能靠发电机,每天的费用有近千元。

行动起来的,还有当地的华人华侨商会组织。

云南会馆成了这次震区中国救援队的协调中心。虽然会馆的礼堂也有墙壁开裂,但它还是竭尽所能为救援队提供后勤保障和救援支持

image.png

▲曼德勒震区景象

这里堆满了来自各地的捐赠物资,在会馆的协调下,这些物资被运往灾区或送到救援队手中。

目前,这里成立了医疗组、募捐组等,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帮助。此外,他们还成立了中国公民核实组,为国内找不到家人的这些群体提供帮助。

最重要的是人力支持。云南会馆聚集了大量志愿者,他们来自本地或周边城市,为救援工作进行协调,担任翻译、司机,运送人员和物资。

3

亲人被埋后他们成为志愿者

4月2日,珍妮和玉倩带着志愿者来给震中实皆省的消防队采购物资,他们的楼塌了,很多设备物资都被埋在里面,物资紧缺。

image.png

▲玉倩与珍妮的志愿者团队

他们的志愿小组有6名核心成员,地震前他们彼此并不认识,震后他们聚在天空公寓帮忙,才互相熟悉,决定做点事情。

志愿小组成立以来,他们不断在朋友圈和聊天群内筹措需要的物资。

小张是这个小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今年16岁的他还在上初三。地震当天,小张偷了身份证,瞒着家里,从彬乌伦骑了一个小时的摩托车来到曼德勒帮忙。

在曼德勒,他认识了玉倩和珍妮,一起帮当地的消防队和灾民筹措物资。地震第二晚,曼德勒当地的消防队缺少物资,连手套、口罩、照明灯这一类的物资都紧缺,小张帮忙对接了一家基金会,物资到来的速度让他瞠目结舌。

当然,才上初三的小张也有害怕的时刻,比如遇难者的遗体、气味,但这也更让他觉得,灾民们需要帮助,需要物资。

image.png

▲救援现场

小张母亲在朋友圈看到他到了震区,很担心他的安全,一直跟他说让其回家。但是小张心里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灾区的人该怎么办。

他们团队里有一位叫做塞亚(音译)的大叔,珍妮将他叫做“无所不能的大叔”。他们在天空公寓相识,大叔有4个亲人被埋在那里,每天他都会去那里等候消息。

团队里年轻人居多,当地局势又比较复杂,大叔的人脉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大叔说,等待消息的时候,心里非常焦急,但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的被埋者家属,他决定为大家做点什么,这样也能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但遗憾的是,大叔的亲人至今还未被找到。

在筹措物资之外,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了为救援队的服务中。

今年20岁的阿芳在曼德勒读大四,地震后,她的嫂子还有几个朋友被埋在天空公寓里。阿芳是华侨,会说中文和缅文,可以当翻译。她还开着一辆老款高尔夫,虽然不大,但也可以帮很多忙。

image.png

▲救援物资

她选择来云南会馆参加志愿者队伍,帮忙运送前往天空公寓的救援队,也给他们送水送饭。除此之外的时刻,阿芳会一天到晚都守在天空公寓,看着不同的救援队上去努力,救出来一些生命,但她始终没有等到自己的亲人。

在云南会馆,还有很多当地华文学校的学生来当志愿者,他们大多在18岁左右,震后一两天就到这里帮忙,晚上就铺个垫子,搭个蚊帐睡在地上,早上6点就起来忙碌,一直忙到凌晨。

小杨是一名高三学生,家就住在曼德勒。他每天的工作很零碎,在驻地帮忙搬运捐赠物资,随时准备出发给救援现场送东西。

4

高温下,救援队的遗憾与奇迹

虽然很多救援队员在来缅甸之前,就对救援难度有预期,但现场的惨烈程度还是超乎了他们想象,其中最大的挑战无疑是高温。

日间超过40度的高温,救援队员们需要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安全帽和口罩,持续作业数十个小时,中暑似乎避无可避。

来自中国救援队的队员A告诉红星新闻,他们刚到曼德勒一个小时就接到了任务。当地温度高且救援强度大,脱水和中暑是非常容易发生的,虽然来之前他们做了相应预案,但还是有队员中暑。

高温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救援难度的增加,这位队员说,遇难者的遗体可能在72小时之内就会有异味,这对于在狭小范围内展开救援来讲,有很大的难度。

另一位中国救援队队员B举了一个例子,是在天空公寓救援一位孕妇的事情。那位孕妇和一位逝者贴在一起,老人已没了呼吸。在时间和高温的作用下,遗体已流出水来。孕妇非常难受,但她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和救援人员的沟通也很好。“那种环境下,她给自己扎止血带,要求现场的医护人员给她做截肢,她的求生欲让我很敬佩。”

余震是救援队遇到的另一个挑战,这些天当地发生了多次余震,其中不乏超过5级的,救援者面临的房屋有二次倒塌的风险。

入行救援已经十几年的A告诉记者,对于地震救援,救援队员最怕的一定是余震。

B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他来曼德勒后挖掘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位男性。原本他们沟通很顺畅,B给他喂了水还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跟他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幸运的。”

但余震来了,5.3级,救援队没有办法,只能跑出去,再回来开展救援时,B再也没拉到那位被埋人员的手。

“一开始他的手可以轻易触碰到我的手,到后来我发现必须伸长手臂才能握住他的手,我心里一沉,意识到情况不妙,他的身体已经下沉了很多。大家努力打通了一个生命通道,但因为余震不断,他的身体还在继续下沉。后来我叫来医生给他输液,但此时已经没有回血的迹象了。”B说。

B在讲这件事的时候情绪失控哭了很久,“我能跑,我能有后路。他怎么跑,他是被埋压着的。如果我们再来早一点,我敢保证他或许还有救。”

震中实皆省比曼德勒受灾更严重,救援力量也更薄弱,很多时候只能靠当地救援队。

震后第5天,当地消防站在一家倒塌的3层旅店里救出来一位被埋超过120小时的男教师,他5天没吃没喝,但好在没外伤。

救出他的这家消防站也受损严重——两层大楼从左部开始坍塌,还好一层是停车场,高大的消防车辆撑住了倒塌的楼体,没有人员伤亡,但他们的救援物资和车辆近乎全灭。

▲震中实皆倒塌的消防站

▲震中实皆倒塌的消防站

这里缺少物资,也没有重型机械,连接实皆与曼德勒的桥梁坍塌了一座,另一座也无法允许重型机械通过。

他们只能用现有的设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搜救,每天在倒塌消防站楼前的空地上睡三四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救出了数十人。

采访中,这个消防站的负责人——一位有些微胖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一度抽泣到无法说话。他对自己有些责备,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没有救出更多的人。

但实际上,这支队伍里很多人都有家属在地震中被埋,但没有人要求先去救自己的家人,他们心里的悲痛并不少。

▲倒塌的消防站盛开的当阳花

▲倒塌的消防站盛开的当阳花

地震后5天救出一位幸存者,“奇迹”给了这支队伍信心。就像消防站大门前正在盛开的黄色花朵,“当阳花,当阳光照射”,即便救援黄金72小时已流逝,他们还是会继续完成他们的工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