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开始立遗嘱了,他们的“赛博财产”不一般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日前,一位无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独身女子病故,法院判决,房产收归国家所有。一时间,引发关于年轻人是否要立遗嘱的讨论。

在国内,有一个成立了12年的公益组织,登记保管了35.7万份遗嘱,其中,有1.73%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2.73%在30-39岁之间,这群年富力强的人,在立遗嘱一事上呈现出更包容且自由的心态。

立遗嘱的年轻人

立遗嘱的年轻人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通过中华遗嘱库,用文字对话了几位立遗嘱的年轻男女,以及其他关心自己“身后事”的人。

拥抱亲人、反抗亲人

年轻人立遗嘱“接受程度比想象中高”

根据《民法典》,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包括立遗嘱。

小赵立遗嘱时才28岁,正值青春。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五年前父母的意外离世。

父母的骤然离去,让这个毕业不久的女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面对继承父母遗产时的种种事情。

“因为处理遗产时没有遗嘱,不仅要证明亲属关系,还要协调亲戚的意见,公证,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成功办理。”

年纪尚小,又突闻噩耗,小赵打了许多电话才知道继承遗产的流程。三言两语说不尽当时的心情,但拿到父母遗产后,小赵下了个决心:我要立遗嘱。

“年轻人对立遗嘱的接受程度,比想象中要高,他们不会认为遗嘱‘不吉利’,反而认为这就是个法律工具。” 中华遗嘱库资深咨询专家刘千告诉记者。

前来咨询遗嘱的年轻人并不少见

前来咨询遗嘱的年轻人并不少见

而小赵确实也把遗嘱当成了一个工具,父母留给她价值80万的房产,她打算在意外来临时,交给最为依赖的亲人。

“父母去世后,我把年事已高的外婆接到了身边,但我们的生活,也有三个姨妈在照顾。如果我发生意外,希望她们能多一份保障。”

小赵立遗嘱的决心很强烈,或是亲眼看到小赵在经历继承父母遗嘱时的不易,外婆和姨妈们,并没有对孩子的决定多加阻拦。在咨询律师和亲友后,小赵在28岁这一年订立了遗嘱,将名下财产平均分给外婆和三位姨妈。

“受亲人的照顾多年,虽然这些情分不能用金钱衡量,但至少要让她们感受到我的心意。”小赵说。

同样是表达态度,今年29岁的李先生选择用遗嘱“反抗”父母。

“我还不到30岁,现在立遗嘱是不是太早了?在此之前,我其实烦恼了很久。”李先生年轻有为,与妻子有深厚的感情,但父母对小家庭的强烈干预,导致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纷争不断。“所以(立遗嘱)是我对家庭责任和未来风险的考虑。”

李先生通过文字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有极强的控制欲,从学业到就业,甚至到家庭都强烈干预。“我怕他们以后变本加厉,破坏我的家庭,甚至影响到孩子。”

李先生事业有成,资产可观。这一决定自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因为这事我们经常争吵,但我不会妥协的,最后还是立了。万一我发生意外,财产会指定给老婆继承。”

虚拟财产成年轻人遗嘱特色

宠物不能直接继承遗产

“因为年轻人尚处在财富积累阶段,所以他们的遗嘱内容,涉及虚拟财产比较多。”刘千向记者介绍了常见的虚拟财产种类:游戏账号、社交媒体账号、手机账号等等。

小陈从31岁开始便成为一名游戏主播,经过5年的运营,这个账号已价值百万。

“这个账号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多年心血的结晶。我通过这个账号与粉丝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也借此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自媒体兴盛,各个领域都有粉丝量庞大的主播,且以年轻人居多。但小陈也见过当事人骤然离世后,账号被闲置甚至被恶意利用的情况。“我不希望自己的号也遭遇这样的命运,所以决定提前规划。此外,我也在B站上看到博主订立遗嘱,受到启发,最终下定决心把账号留给一直帮忙运营的弟弟继承。”

一位25岁的《王者荣耀》玩家想要更改遗嘱,要求将全英雄皮肤账号转交游戏搭档。“父母总觉得我玩物丧志,但这里存着和队友三年攻下的287座城池。”微信表情包、B站六级账号、聊天记录等都常出现在年轻人的遗嘱中。 在刘千看来,也许年轻人立下的遗嘱“不着调”,但写下遗嘱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正视自己人生的过程。

除了为虚拟财产订立遗嘱,也有人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宠物。

“财产的继承主体是人,在法律意义上,宠物无法直接继承,需要财产持有者指定一位遗产管理人帮他做执行,才能实现这个意愿。”刘千说。

不管是虚拟财产,还是宠物对财产的‘继承’,这些遗嘱的订立流程并无特殊。刘千介绍,来到中华遗嘱库安置财产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一样,需要提前做精神评估,保证是在意识清醒、有判断能力的情况下进行。随后,志愿者会对遗嘱订立人进行流程介绍,并在订立遗嘱过程中,全程录像。

这一套流程,除了规范双方行为,还有保证遗嘱合法性的作用。

在中华遗嘱库保管的35.7万份遗嘱中,有103份遗嘱发生过纠纷。令刘千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老人的自书遗嘱,里面包括她位于北京海淀区价值3000万的房产。

“老人生前通过遗嘱将房产留给了对她照顾最多的儿子,但当她生命来到晚期时,她的其他孩子都同她录过视频,问‘妈妈,你的房子是不是留给我的’,老人当时精神不佳,只能含糊地‘嗯’一声,就这种视频,拿出来十好几个。”

事情的最后,是持有精神评估证明的自书遗嘱获得法院认可。

老年人更爱立遗嘱

35岁志愿者中过半“想要立遗嘱”

老年人立遗嘱,更像是对漫长生命的丈量。

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人群中,60-70岁的人群,占到一半以上。

中老年人依旧是立遗嘱的主要群体

中老年人依旧是立遗嘱的主要群体

“老年人往往经过很长时间考虑,有的甚至在5年前就开始准备。”刘千介绍。与年轻人订立遗嘱不同,中老年人对待这件事,更为审慎。“就我接触到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会认为,我这辈子就(立)这么一份了,所以修改遗嘱的概率,比年轻人更小。中老年人立遗嘱的心态,更多是怕自己走了,照顾不到自己最想照顾的人”。

从中华遗嘱库的统计看来,“其实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普通家庭立遗嘱的占比更多一些。”刘千说。

李先生今年63岁,前妻与儿子已经移居中国香港,虽已有女朋友,但他想把房产留给一直挂念的儿子;43岁未婚未育的赵女士,在住院期间,决定将长期陪伴自己的至交好友作为自己的遗产受益人……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富豪家庭”,与其说他们是想让自己财富得到继承,更不如说,他们想通过遗嘱,表达自己的爱意。

中华遗嘱库这个公益组织里,志愿者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刘千介绍,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会立遗嘱”。而面对遗产,以及家庭成员对于逝者遗产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更加辩证,“财产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如果激发了人性当中恶的这一面,可能是对于财产的持有者来讲,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所以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人其实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他可能在平时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但面对遗产,又表现出极端的一面。”刘千说。

一份遗嘱,就是融合对生命、死亡与传承的思考。比起老年人立遗嘱,需要整理回忆、鼓起勇气与自己的岁月告别,年轻人,更多是面对死亡时的独特心境,他们没有暮年的苍凉,而是成熟的坦然。

正如一位想要立遗嘱的年轻人所言,“这不是关于财产的分配,而是我如何在死后,继续爱这个世界。”

(图据受访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