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贵州习酒集团及凤凰网协办的“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魅力之光”清华大学核科普暨君品对话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活动适逢梁启超《君子》演说111周年、中国核工业建立70周年、贵州习酒确立“君品文化”15周年。聚焦百年校训与科技报国的当代实践,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韩景阳致辞,回溯清华校训,呼吁以君子精神应对时代挑战。
从校史中看君子精神的实践,韩景阳以清华校史为脉络,结合梁启超1914年《君子》演说的精神内核,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校训,更是清华人代代相传的行动指南。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历史根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韩景阳开篇追溯清华校训的渊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发表《君子》演讲,以《易经》乾坤二卦勉励师生,为清华注入刚毅与包容的精神品格。彼时中国正值帝制崩溃、列强环伺的危局,梁先生以“莽莽神州,须用君子人”的呼唤,为清华确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奠定基础。韩景阳强调,这一校训不仅是清华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代代清华人躬身践行的行动准则。
从“两弹一星”到能源创新的清华担当
韩景阳回顾了清华人百年来的科技报国实践。从“两弹一星”元勋突破技术封锁、铸造国防基石,到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克能源难题;从航天探空到深海探测,清华人始终以科技创新诠释“迎难而上、无问西东”的君子风骨。“实验室里的数据模型,工程图纸上的精密计算,无不彰显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共生。”她指出,前辈们用行动证明,科技不仅是突破封锁的利器,更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土壤。唯有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文明力量。
科技与人文共融的时代命题
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社会、全球化遭遇逆流等新时代挑战,韩景阳强调要以科技与人文的共融破解困局。“算法权力冲击治理体系,信息过载消解价值共识,这一系列问题本质上源于传统秩序与新技术变革的冲突。”她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正是“科学报国与君子担当”的现实意义。韩景阳期待通过本次活动激发更多思想碰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报国的硬实力与君子担当的软实力同行。”
从梁启超的《君子》演说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清华校训到数字时代的伦理追问,此次活动不仅是百年精神的回响,更是对新时代君子的深情召唤。韩景阳的致辞,以校史为镜,以科技为舟,为青年学子指明了一条融科学抱负与人文担当的报国之路——唯有以君子之志立身,方能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