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告别总显得悄无声息,格力地产(600185.SH)在2025年春夏之交,和房地产说再见。
4月,格力地产发布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海投公司)通知,珠海市国资委将海投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至珠海华发集团。此次划转后,海投公司成为华发集团二级企业,格力地产则降至三级子公司。
格力地产公告
降格不是终局,业务全面转型才是格力地产最大的肉身变化。在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格力地产置出房地产业务并更名为“珠免集团”,战略转型为免税业务集团。“格力地产”四字,自此江湖除名。
支柱产业不是法外之地,捧着金饭碗也可能去要饭,格力地产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当然是它被整合的主因,另一个原因则是珠海国资委对市属国企的重新布局。“一个GDP不过4500亿的城市,国企数量也太多了。”一个珠海国企的高管朋友说。
珠海国企有过一轮调整,从17家减少到现在的12家。珠海的产业特点是没有特别重的产业,几任领导一直在推光伏、新能源。现在的主要领导则按照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在科创产业方面做文章,主推人工智能、大数据。
房地产行业对珠海来说,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整合。连华发股份这种行业前10的公司,在整个华发集团的营收占比都在不断下降,
更何况是格力地产这样的小趴菜。
01
在并入华发集团之前,格力地产曾被抛弃过一次。它最初是格力集团旗下子公司,与格力电器(000651.SZ)同属格力集团控股企业。2015年,格力集团将持有的格力地产股份划转至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海投公司),自此格力地产脱离格力集团体系。
这和中国最强势的女企业家董明珠有关,2012-2014年,董明珠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对格力地产的重大决策有参与权。但董小姐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格力地产与格力电器无关。两者业务独立,无交叉持股。
她甚至觉得电器公司做地产是“不务正业”。
十年之间,两换门庭,格力地产在一个十几万亿体量的行业里把自己做没了。2004年诞生,2009年上市,2015年换了控股股东,2023年因净利润造假被处罚。格力地产在行业完整的黄金周期内,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它少有的高光时刻在2014年底到2015年,当时分别以分别以16.14亿元和14.5亿元竞得上海前滩两块地,溢价率分别高达127%和92.5%,刷新当时上海单价地王纪录;2015年底又以2.93亿元竞得珠海地块,创当时区域总价及楼面价双纪录。
地王故事并不鲜见,而格力的这些项目把能踩的坑都踩了:工期拖延、装修降标、擅自更改设计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公司野心。
2023年格力地产营收仅47.32亿,这一年沪深上市房企平均营收是273.5亿元,排名第一的万科营收4657亿。从利润上看,22—24这三年,格力地产亏了40亿。
珠海国资委肯定是看不下去的,华发集团接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珠海的朋友们说,领导们对世界500强颇有些执念,华发已经连续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现在已经把“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明确的战略目标。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共22家企业上榜,珠海没有企业入选;格力电器曾在2022年入围过《财富》500强榜单,排在第487位。从2023年业绩看,华发集团营收已经超过格力电器,成为珠海国资最堪依仗的头马。
02
华发集团采用“1+4”业务布局,主要下属板块包括城市运营、房产开发、金融产业、实业投资和科技板块。
其中房地产开发以“华发股份”(600325.SH)为主体,涵盖住宅开发、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等。华发股份的销售数据已经连续5年破千亿,2024年全口径销售额1054.4亿元,首次跻身TOP10。这当然有赖于同行衬托。2019年千亿房企有36家,但到2024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1家。
华发集团脱胎于房地产,从2012年开始搞金融,2017年开始搞科技投资。多元化经营一度成为房企潮流,但华发硬生生把非主业搞成了主业,地产属性反而一直在弱化。2024年华发集团营收1740亿,华发股份营收557.19亿,占比下降到三分之一,转型速度飞快。
4月11日,华发集团和格力集团宣布,部分业务重组,新成立珠海科技产业集团。这意味着在珠海国资委的棋盘上,最大的两家市属国企的业务深度整合又提速了。
接近珠海国资委的朋友说:“要成立一个市一级的科技集团,肯定要把各方不错的产业、基金整合起来。所以就把海投和华发的科技业务合并,还把免税业务和格力地产整合到一起。从财务角度讲,华发并入了一部分产业投资资产,还有地产和免税集团。简单说就是这样。”
在整个华发的科技(实业)、金融、地产(城市运营)三大板块中,“科技板块已经整合到一起,但金融和地产板块都是双平台,接下来怎么整合还不确定。”接近华发集团的人士表示。
在主管部门推动之下,或许珠海很快能拥有自己的世界500强了。
格力地产消亡史充分证明,即使在地产这个传统的、欠缺技术含量的行业里,人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至于格力的新股东华发,也是相对保守的地方国企,习惯人员内生培养。而和它同为区域国企的广州越秀、厦门建发,乃至央企金茂和中建系旗下几个局,都已经主动从民企挖角。
华发股份现任董事局主席李光宁,在2012年-2018年是华发集团董事长,他卸任董事长时只有48岁,此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李一直是法定代表人、党委副书记,没有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他还是一把手。”接近华发的人士说。李光宁一毕业就加入华发,已经是司龄超过31年的老人。
直至2025年1月谢伟履新,华发集团终于迎来自己的董事长。谢于2004年加入华发,此前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金融板块董事长;李光宁则转任华发股份董事局主席,继续兼任集团总经理。
简单来说,只年轻三岁的谢总实现了逆袭。“这么多年的老同事了,凡事都商量着来呗。珠海这地方除了华发,其他企业规模没那么大,董事长从华发产生也合理,对内部培养的人比较重视。”上述人士说。
“华发股份还是老李说了算。”
从布局看,华发股份主要落子大本营珠海、上海、杭州、南京、绍兴和武汉。其中华东可谓重镇,2024年,华东大区(含上海、杭州等城市)全年销售额461.73亿,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3.79%。但利润率不足10%,显著低于华南大区和北方区域。
华东大区董事长是曾任职泰禾的刘颖喆。清华建筑系毕业的上海滩小王子刘总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泰禾时期,刘总在四大区域中次次业绩垫底,却每每凭借ppt描绘出如诗如画的来年业绩;2019年泰禾颓势已显,刘总飘然而去,但他主导拿下的某些地块,到现在仍是泰禾永远的痛。刘总摇身成为华发重臣,只能说这个行业确实神奇。
尽管很丝滑地成为行业前十,但华发股份面临的挑战并不小。销售额下降是行业同此凉热,但它归母净利这几年一直在下滑,刚刚过去的2024,华发股份归母净利润为9.51亿元,同比下降48.24%;从产品上看,华发与它的国企同行越秀、建发相比,并没有人尽皆知的高端产品线,且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都有项目维权;它在深圳与融创合作的重点项目冰雪城耗资百亿拿地,可售项目无法包住成本,商办及游乐设施也交付无期,估计要继续做资产减值计提动作。
接近华发股份的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收缩到全国10家一线、准一线城市,不做二三线城市的业务了,这两年以求稳为主。“从国企角度看,国家不鼓励大张旗鼓搞地产,所以要拿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能拿到就能盈利,现在能拿出钱拿地的企业也不多。”
另外,“华发接下来主打第六代好房子,向高质量发展。”
在行业寒冬中活下来,且依旧有进取心的房企已经屈指可数。对手同样根红苗正,大家重新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唯一的疑问是,过去那些可称为教训的东西,会被长久记住吗?格力地产的消亡,并不让人喟叹,
它也许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