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备全国影响力——数字重庆建设见成效

4月18日,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召开,提出加快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扎实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新跃升。

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吹响全市数字化建设“冲锋号”。至今,数字重庆建设已跨过两周年的刻度。

一年见行动,两年见成效。两年来,数字重庆建设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应用及成果,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全国展现出引领示范作用。

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每天实时办理3万件民生报事

“小龙坎广场公厕附近垃圾桶旁有乱堆物料,请及时处理。”

近日,一条报事信息出现在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处理,数秒内,系统发出预警,再形成工单,派发到相关人员的终端设备。几分钟后,现场人员清理完毕,上传图片到“数字大脑”,核对后,完结工单。

“数字大脑”即重庆市、区县、街镇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也是赋能重庆超大城市治理的智能中枢。依托“数字大脑”,可以打通地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做到“多跨协同,闭环管理”,秒级处理民生报事。

作为超大城市,重庆每天的民生报事数以万计。而在“数字大脑”,这些报事化作数据,分拨、派发、记录、反馈的全过程清晰可查,做到了“事事有回应”,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例如,重庆给全市的高层建筑发放“高楼消防码”,市民扫码能了解建筑消防安全风险等级,还能举报火灾隐患。去年8月,群众通过“高楼消防码”扫码反映,渝中区某高层建筑消火栓没有水。同日,物业管理人员到场核实,但未能及时整改。

事情并没有就此搁置——“高楼消防码”后台系统按程序自动上报至渝中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事件自动推送至石油路街道。街道得知后,立刻制定方案,最后按照“一楼一策”方案整改完毕。

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三级贯通的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全市每天可实时动态办理3万件网格上报、民生诉求等事件,实现城市高效安全运行。

除了超大城市治理,数字重庆的建设成果还深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办事能少跑路、不跑路,“渝快办”上线便民惠民服务事项1200个,建设专用智能体“渝小智”,打造24小时陪伴式服务;看病能避免高频重复检查,“医检互认”应用累计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近2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联通应用;就业能高效认定待遇,通过“渝才荟”人才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提交人才认定申请,最快不到1天就能完成……数字重庆建设的“加速度”,正转化为高品质生活的暖心温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制造”加快迈向“重庆智造”

一个安全的数据空间,不仅可以破解产业数据“不敢给、不可用、不能算”的难题,还能让广大新能源车主驾驶更放心。这便是近日在重庆发布的“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这一数据空间由中汽研、长安、赛力斯、数字重庆等机构与企业作为首批建设单位。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数据沙箱、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让数据在不同主体间“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未来还可接入新能源汽车运行、保险、维修等环节,加速智驾算法迭代优化。

这只是重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的一个缩影。

数据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诞生了上述“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赋能养殖业,诞生了重庆的“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产业发展模式,让养猪从“靠经验估算”变成“用数据精算”。数据要素本身也成为一种潜力无限的资源,截至目前,位于重庆的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累计引入数商超1000家、上架数据产品超8400款,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加快培育软信产业。做深做实“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大“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力度,争取国家数字化转型、数据基础设施等重大场景支持,加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国货国用”等重点领域场景开放,全年累计发布60多批900多项应用场景,直接推动130余家重点企业落地,签约金额超500亿元。

同时,重庆提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上线电商、生猪等行业产业大脑,启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推动长安汽车AI数智工厂等未来工厂建设,赋能企业研产供销服全环节。截至2024年底,重庆累计建成183个智能工厂、1096个数字化车间,重庆制造”加快迈向“重庆智造”。

典型应用将向全国推广

已具备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

随着数字重庆建设推进,其典型成果也已具备全国影响力。

一个应用,成功压减全市70%以上的报表数量、时间、人员,并将向全国推广——这就是重庆“一表通”智能报表(下称:“一表通”)。

“一表通”解决的,是全市基层反映强烈的报表负担过重问题。该应用实现市级部门、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贯通,归集了超过1000万条数据,包括近万种业务表。实现“首次录入、动态更新”“一次填报、多方复用”。

以往忙于填报各类报表的基层干部,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一表通”,可以快速填表、查看统计数据,甚至“拒绝”填报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某些信息。能节约大量时间,把精力用在服务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上。

目前,广西、海南等省区市调研组陆续来到重庆,了解“一表通”经验。

不久前,重庆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省域范围内的基层报表地方标准——《“一表通”智能报表市级业务数据规范》(以下简称《数据规范》)。

《数据规范》由市委办公厅与市大数据发展局联合发布,是“一表通”智能报表系统在全市有基层报表需求的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9753个村(社区)实现四级贯通运行的基础上,参照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而成。

这意味着,数字重庆的重要建设成果已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将进一步推动基层数据质量提升,增强部门间的数据协同能力。

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成果还不止这些。去年9月,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上,国内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首次亮相,重庆“一网多用、一网多能,全域自主可控视联网安全网络底座”及“推进三级治理中心建设,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2个典型案例入选。

能够诞生具备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成果,得益于两年来重庆突出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推动平台贯通、数据贯通、应用贯通和体制机制贯通,数字重庆建设形成强大合力。

同时,数字重庆建设的重点能力正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上线应用321个,贯通应用300个,市级核心业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超80%。

数字重庆建设迎来两周年,纵深推进更需齐心协力。下一步,重庆将扎实推动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全面跃升,不断增强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打造形成更多首创性标志性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