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苏州外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325.2亿元,同比增长7.3%;出口额首破4000亿大关,达4031.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苏州3月单月进出口增幅高达12.2%,刷新14个月以来的纪录。
这一连串数字,不仅是“苏州速度”的直观体现,更折射出这座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逆势而上的强大韧性。
那么,这座“外贸重镇”的韧性究竟从何而来?
外资与民企的“共生共荣”
苏州的外贸底色,始终离不开两类企业的协同发力:外资企业的稳健底盘与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外资企业始终是苏州外贸的“压舱石”。一季度,苏州外资企业进出口3611.4亿元,增长6.4%,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
从早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如今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地,苏州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持续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目前,苏州市已吸引超1.8万家外资企业落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规模位居江苏省首位、全国前列。宝马新一代MINI电动车选择在苏州光束汽车基地全球首发,正是外资深度融入苏州制造的生动注脚。
而民营企业则成为苏州外贸的“新引擎”。一季度,苏州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2.1万家,同比增长10.1%,占全市企业数的76.3%。这些企业以“小而美”“专而精”的姿态活跃于全球市场:贝昂智能通过跨境电商将空气净化产品卖向80多个国家;纽威阀门凭借多元化市场战略,连续3年出口增幅超20%。民企的崛起,不仅为苏州外贸注入活力,更展现了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转型决心。
外资与民企的“共生共荣”,背后是苏州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苏州海关通过“铁路快速通关”“属地查检绿色通道”等举措提升物流效率,地方政府则通过跨境电商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为企业减负增效。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成为苏州抵御外部风险的关键支撑。
摄影:周志杭
新兴市场的“破局之道”
当传统市场增长乏力时,苏州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一带一路”与新兴经济体。
一季度,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2693.2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市外贸的42.6%。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29.5%,对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出口分别激增59.5%、29.8%和26.9%。这一数据背后,是苏州企业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变。纽威阀门正加大对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市场的拓展力度;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凭借高性价比,在东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市场的多元化离不开国际物流通道的支撑。作为长三角首个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苏州已构建覆盖欧亚20多个国家、35个主要城市的物流网络,海铁联运、河海直达航线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这种“市场分散化、产品高端化”的策略,不仅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更让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产业升级的“硬核密码”
苏州外贸的韧性,归根结底源于产业的“硬实力”。装备制造业作为基本盘,一季度出口3141.9亿元,占全市出口的77.9%,而高端装备、家用电器、电动汽车三大领域贡献了12.2%的增量。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趋势:苏州正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迁。
——高端装备“挑大梁”:一季度,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长47.7%,高端装备出口额达153.5亿元,增速超20%。莱克电气、好孩子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将吸尘器、儿童推车等产品贴上“高端化”“智能化”标签,打破“低端制造”的刻板印象。
——绿色转型“抢风口”:一季度,电动汽车出口27.6亿元,增长45.2%。苏州凭借电池、电机、电控等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传统产业“焕新生”: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通过创新实现“逆袭”。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带动家用电器出口增长21%至88.7亿元,大闸蟹、枇杷等农产品通过海关“绿色通道”走向新加坡等高端市场。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苏州对创新的持续投入。2024年,苏州以政策形式明确支持外企建立研究院,推动世界500强企业、“1030”产业领域世界头部企业或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前三名的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实体企业将更多的研发资源落地苏州,而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这种“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为苏州锻造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一季度破4000亿的出口数据,既是苏州外贸的阶段性胜利,更是面向未来的信心。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苏州以“双轮驱动”的企业生态、“多点开花”的市场布局、“硬核突围”的产业升级,书写了一份“稳中求进”的答卷。
未来,随着RCEP合作深化、跨境电商跃升计划推进,苏州有望在全球贸易变局中扮演更关键角色。此刻,苏州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