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了,这将是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车展。
从年前,两家主办方各执一词的“争”主权,到上月,狂热的全民智驾“终”归理性。这背后都在释放一个信号:极速发展的车市,正摒弃浮华,回归本源;行业也从“炫技营销”转向“稳定性竞赛”的转折点。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如约而至。在产业进化的背景下,主题依旧延续往年的主基调,定在了“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而这也与一家老牌车企的“打法”不谋而合:以“新”谋进,以智创“变”。在这片华东的主战场上,诠释着一股强劲的北方力量。
位于5.2号展馆的北汽集团,以“智变·新程”为参展主题,携旗下北汽极狐、北京越野、享界汽车以及奔驰品牌的30余款产品登陆上海车展。开幕当天,北京越野BJ40增程赤兔版、北汽极狐概念车——ARCFOX 77°、极狐新阿尔法S5、极狐T1、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享界S9增程版、梅赛德斯-奔驰全新纯电长轴距CLA等七款新车重磅亮相,全方位展现了一个进化跃升的向上样本。
以“新”谋进
扬眉吐气、渐入佳境。
去年,北汽集团实现整车销量超171万辆;今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6%。在接连的“收官战”与“开门红”上,都交上了不俗的成绩。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北汽整车销售超40万辆,同比增长6%,在京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5%,持续发挥了作为北京市国有龙头企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而持续的“向好”绝不是运气加持,其背后是北汽主导的一场行之有效的以“新”谋进。
2024年4月,北汽集团换掉“北字标”,用“BAIC”字标统一品牌标识体系;
今年2月15日,装着北汽新能源所有资产的上市母公司北汽蓝谷更名为北汽极狐;紧接着,北汽股份在营销层面实施人事调整。
北汽集团品牌焕新的目标是,通过3年时间实现北汽品牌的“焕新向上”,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通过5年时间实现北汽品牌的“品牌跃迁”,伴随销量及品牌力的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位居中国汽车企业集团前列,自主品牌稳定在“第一梯队”。
如今,成果已然爆发——
先是,北汽极狐完成了从“边缘玩家”到“主流选手”的蜕变。
今年,北汽极狐正式迎来了自己的销量三级跳。2022年不足1万辆,2023年突破3万辆,2024年直冲8.1万辆,2025年仅一季度便达成2.4万辆,几乎快接近2023全年销量。其中,刚刚过去的3月,极狐更是以1.3万辆的销量刷新纪录,不仅跻身新势力销量榜第七,更在纯电领域杀入前五。
而这背后上量的秘诀则在于:“听劝、越级价值与场景化造车”。在此次上海车展上也可窥见一斑:超闪充高性能轿跑——极狐新阿尔法 S5重磅上市,最高续航里程达到708公里,是15万级续航最长、续航最真的纯电轿车,搭载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可实现最大5C充电倍率,15分钟充电里程可达525公里。作为T系列最新成员,A0级时尚跨界SUV——极狐T1也揭开神秘面纱,在动感的身姿和潮流的外表下,拥有比同级多数车型“大一圈”的“身板”,进一步丰富了极狐品牌的产品矩阵。
同时,北汽极狐推出的ARCFOX 77°概念车也凭借其创新理念与高度的可落地性,成为了车展的焦点。这款车突破了传统概念车的局限,将前瞻技术与实用需求深度融合,展现了极狐品牌从“技术派”向“设计派”“体验派”转型的坚定愿景。
其次,作为北汽集团的“根”,北京越野也持续擦亮着越野世家的金字招牌。
近70年的硬派越野基因,让北汽在这一领域拥有无可争议的话语权。而面对时代变革的浪潮,北汽越野也在不断创新求变,将新能源融进硬派越野,推出增程版。
据悉,自上市以来,BJ40增程进阶版订单比例超过75%。而此次车展,其再放“大招”——BJ40增程赤兔版重磅发布,在颜值、性能、安全三大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升级。赤兔版全新设计前格栅及后尾翼;加装2英寸升高氮气减震,大尺寸越野轮胎,高流量进气涉水喉以及高穿透性射灯,大幅提升不同路况下的越野性能;搭载360智驾卫士,隐私一键优化,由内而外安全再拉满。发布会现场,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为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交付了特别定制的BJ40增程赤兔版,瞬间点燃不少话题度。
此外,不断破圈的享界,也给市场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款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豪华轿车,自2024年8月上市以来,连续7个月稳坐40万元级纯电轿车销冠,撬开了豪华轿车市场的一个角落。而此次车展上出现的——享界S9增程版更是势头强劲:仅仅72个小时,便拿下了超5200台的大定量。
当天,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亲临展台,与张建勇共聊产品亮点,并官宣享界S9增程版今日起开启交付。张建勇在直播中强调,享界S9增程版“真正让豪华看得见、摸得着”。其搭载的53.4度大电池版本“可两周充一次电,日常完全可作纯电车使用”,而余承东则分享了新车海南环岛实测数据:满电满油续航超1300公里,续航达成率96.5%,印证“超长续航无焦虑”的产品承诺。值得一提的是,余承东还特别透露,今年第三季度享界S9将全系支持升级至HUAWEI ADS 4,通过更强大的感知硬件与算法优化,提供更安全、更人性化的驾驶辅助体验。
可以说,在对自主品牌长期耕耘与积累下,北汽增长逻辑已成功转型,并叠加其机制体制的逐步优化,将北汽“向上周期”强势拉满。
以智创“变”
2025年,汽车行业依然会是竞争激烈缠斗的一年。
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拿出强度更高的技术应对内卷。如何打赢这场“内卷”之战,北汽已在技术储备、品牌布局和全球化体系能力等层面做好了转型跃迁准备。
尽管北汽不语,但数据足以说明一切:
67年的造车积淀,为其筑起了牢固的技术护城河。
截至目前,北汽申请专利约3.5万件,专利数处于行业前列,三电、氢能等核心技术7次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要知道,一些传统车企的专利数是2万左右,而新势力车企仅有几千。在技术标准上,北汽掌握企业技术标准4000余份,累计参编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是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领跑者”。
为此,北汽也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据悉,未来5年,北汽将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技术研发上投入超500亿元,到2030年,北汽的累计研发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
事实上,一直以来,技术创新能力都是北汽集团的灵魂所在:敢为人先的布局,不断创新的深耕,北汽的技术储备不仅领跑行业,其关键技术也以最快速度实现“上车”,落地用户更多的场景需求,实现更具质价比的品质平权。
在车展现场,北汽科技展区也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直观地呈现“科技北汽”的实力:北京越野全球唯一内嵌式防滚架车身,满足轻量化、安全性、可靠性及抗翻滚能力的综合要求,成就北京越野的“超级安全”。新一代自研固态电池模块,采用固态电池电芯,多功能合一,系统能量密度提升5%,冷却效率提升50%。全球首款舱驾融合AI平台,“双脑变一脑”,能够直接整合感知、决策与控制环节,让辅助驾驶系统信息传递损失更少,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感到舒适、高效,满足高速+城市的出行全场景需求,今年将上车北汽量产车型。
可以说,北汽定义了科技时代“新汽车”应有的样子:给予“核心科技”,提供“长期价值”、注重“安全至上”。尽管以技术突围很难,但“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本次车展上的流量盛况也给予了“科技北汽”一次正向积极的反馈。
同时,北汽讲自主创新,也讲开放合作。近年来,北汽一直在推进通过积极合作打通新能源汽车生态闭环、加快整车企业转型的战略。在其看来,只要能拉动整个产业生态链的良性、高效转型,这些合作方式都不存在藩篱。
此次,北汽携华为、高通、卓驭、博世、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亮相车展。其中,北京越野与博世达成战略合作,极狐与小马智行共同推出阿尔法T5Robotaxi,代表了L4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在车规级研发与生产方面的最高水平,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城市路况下,保持安全、稳定的行驶状态。据悉,北汽将持续深化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在电池系统的技术创新、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应用、高端制造的升级迭代等领域,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创共赢。
“常识的事要打快,本质的事要打透。”可以预见,在品质科技+提前“抢跑”的布局背后,都是北汽集团对于下一阶段竞争的,“势在必得”。
结束语:
当市场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当热潮退去后理性回归,一家老牌车企的“坚守与蜕变”也正在被看见。
2025年,是北汽集团“三年跃升”计划的开局年,到2027年,北汽计划实现整车销量突破3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年销200万辆,新能源车占比超过50%。面对这个看似“高调”的目标,本届上海车展也提前给出一颗定心丸:随着产品、技术的蓄势猛攻,品质、智变的提前“抢跑”,可以预判,北汽不断向上的势能,强劲且稳健。
北汽集团年中成绩单:
自主起势、出海加速、科技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