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5人丧生。据印度媒体报道,这是克什米尔地区近20年来遭遇的规模最大的恐袭事件。
恐袭一直是南亚局势的重要变量。此次恐袭之后,印巴关系“习惯性”恶化的端倪再现。印度方面宣称,已确认三名涉嫌参与袭击的嫌疑人,其中两人为巴基斯坦公民。印度随即对巴基斯坦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暂停了《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对巴北部水电和灌溉系统造成巨大威胁;同时关停了两国陆路过境口岸,由于两国没有直航航班,这意味着双方人员和贸易往来的唯一通道被关闭。
此外,印度还驱逐了巴驻印外交机构武官及全部军事人员,并要求巴自5月1日起将驻印外交人员由55人减少至30人。
巴方坚决否认袭击事件与巴方有关。并于24日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反制措施。目前,巴方已出台驱逐印驻巴外交官并对印航空公司关闭领空等反制措施。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表示,巴方将对印度“不严肃、不成熟”的举动采取全面反制,相关反制恐将持续升级。
随后,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将进一步加大应对力度,撤销向巴基斯坦公民签发的所有签证,并暂停了对巴基斯坦人的签证服务。
此次恐袭事发地帕哈尔加姆镇距离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城市斯利那加约50公里,是当地热门旅游目的地。据报道,22日下午2时许,一群身穿迷彩服的武装人员从景区附近的树林中蹿出,开始向景区游客进行无差别射击。该景区是一处山坡步道,只能步行或骑小马到达,游客无处躲藏,现场情况十分惨烈。
“帕哈尔加姆”在克什米尔语中意为“牧羊人之谷”,水草丰美,风景秀丽,该镇常被称为“印度的瑞士”,每年夏天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恐袭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有媒体评论称,这是2000年以来,印度境内针对平民的最为致命的袭击。也有评论称,这是继2001年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议会大厦爆炸事件后,该地区规模最大的恐袭事件。此次袭击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此次袭击。
事件发生后,一个名叫“克什米尔抵抗阵线”的武装组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该组织对印度政府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并大量引进外来人口在克定居表示不满,本月早些时候,克什米尔地区政府在一份报告中称,过去两年内,来自印度境内的近84,000名非本地人已获得本地区的居住权。该组织在声明中称,8.5万名“外来者”冲击了本地区克什米尔人占主体的人口结构,“因此,我们将继续对那些试图非法定居的人采取暴力行动”。该组织声称,“此次袭击不仅是对德里的一次警告,也为那些支持德里可疑政策的人敲响警钟”。
“克什米尔抵抗阵线”成立于2019年10月,自称是一支为“克什米尔民族主义”而战的独立武装组织,但印度内政部认为其与活跃在印巴边界地区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组织“虔诚军”有紧密联系。印度内政部称,该组织参与宣传恐怖主义、招募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并从事跨境武器和毒品走私,印度根据《非法活动(预防)法》于2023年将其认定为恐怖组织并予以取缔。
据报道,“克什米尔抵抗阵线”频繁使用手枪等小型武器实施袭击,至2022年,在克什米尔枪战中丧生的大多数武装人员与该组织有关。2024年6月,该组织声称对在查谟雷阿西地区发生的印度教朝圣者袭击事件负责,该事件中一辆载有印度教朝圣者的大巴车遇袭,造成至少9人死亡,33人受伤。此外,该组织还因向当地记者发出死亡威胁而闻名,称其与印度政府勾结,并将其列入“叛徒名单”,至今至少5名被列入名单的记者在压力下辞职。
印度安全机构表示,一些重大袭击事件恰逢外国高官访问印度,此举可能是为了吸引国际社会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关注。此次事件发生前一天,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其印度裔夫人乌莎抵达印度开启了为期4天的私人访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0年,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抵达印度进行访问前夕,恐怖分子在帕哈尔加姆镇附近村庄杀害了36名锡克教徒。
恐袭事件让动荡难平的克什米尔地区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一直以来,克什米尔都是整个南亚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一方面,印巴两国的领土纷争难以平息。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这片土地上的各邦可以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当时的克什米尔邦统治者是印度教徒,而主要居民是穆斯林,在选择加入哪个国家问题上迟迟难以做出决定。
由于归属权久拖不决,当地及周边部落势力摩擦不断,当地局势逐渐失控,印巴纷纷军事介入,两国先后于1947至1948以及1965年就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两场战争,双方最终于1972年达成《西姆拉协议》按停火线划定实际控制线,印度控制该邦三分之二领土,巴基斯坦控制北部剩余地区。
尽管签署了协议,双方均不承认对方对克什米尔的主权, 多年来双军事摩擦不断。另一方面,1989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武装叛乱使当地安全局势更趋复杂。大量具有伊斯兰宗教色彩和克什米尔民族主义的地方武装崛起,发动反对印度统治的武装叛乱,造成数万人死亡。当前,大规模叛乱早已平息,但《武装部队特别授权法》等争议性法律在克什米尔仍然有效,印度强力部门在克什米尔拥有更多执法权,过渡执法和高压手段在当地引发的不满情绪,亦是印控克什米尔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2019年8月,印度修改宪法,取消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并将其拆分为两个中央直辖行政区,当地不满情绪被进一步激发,各类武装暴动风云再起,印政府下令在克什米尔增兵50万维稳控局。同时对政治活动采取高压态势,逮捕社会活动人士和意见领袖千余人,并连续关闭互联网500余天。在一系列强力手段下,当地局势得到了一定改善。
为了彰显其克什米尔政策的有效性,莫迪政府一度声称,克什米尔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以专注于发展了。旅游业被印政府视为彰显印控克什米尔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对外大力宣传印控克什米尔“一切都好”的主流叙事。2023年,印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在具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举办G20旅游会议,引发多国抗议。
然而,此次袭击事件却给了莫迪政府的相关策略迎头一击。事件发生后,恐慌情绪席卷了当地旅游业,据当地媒体报道,23日游客纷纷取消旅行预订,准备返回家园,通往斯利那加机场的道路交通拥堵,从克什米尔出发的机票价格上涨了300%以上。
“克什米尔已不再正常。这种‘正常’的叙事是本届政府克什米尔政策中最令人遗憾之处。”“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执行董事阿贾伊·萨尼称,克什米尔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实现零武装袭击是很难实现的目标。此次袭击事件无疑是对莫迪政府的一次严峻考验。
文/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