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
“冯德莱恩,有毒”,瑞士德语媒体《世界周刊》(Die Weltwoche)4月26日给出了如此评价。
这家媒体4月26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无论是外交还是内部政策,欧盟高级官员越来越意识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毒性”,她并不具备政治和外交才干,人们希望她能够辞职。欧盟官员们认为,冯德莱恩的离任能够解决欧盟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与中国的持续对抗。
报道说,欧盟的对外政策显然处于危机之中,冯德莱恩正沦为众矢之的。西面,欧盟与美国爆发贸易争端;而在东面,乌克兰冲突久拖未决,欧盟与俄罗斯的紧张对峙不断加剧,而且(对俄)制裁本身也是贸易战的一种形式。
与此同时,欧盟还与中国持续上演着并不令人振奋的实力较量。
对外政策尚且如此,内部矛盾更是触目惊心。报道指出,欧盟成员国的内部分歧不断加深,持续打压坚持主权和民主参与权的匈牙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脱离了反特朗普阵营,转而与白宫套近乎。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欧盟症结就体现在‘上梁’冯德莱恩的身上。”报道写道,当特朗普提出“协议”,冯德莱恩必会以“拒绝”。在乌克兰和平进程中,欧盟正自断臂膀。
4月26日,意大利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晤。 视觉中国
这种困局其实早有先兆:冯德莱恩曾公开插手美国大选,坚定站队拜登阵营,这种政治越界行为已造成持续性后果,说明冯德莱恩并不具备外交手腕以及治国理政的风范。
经济层面同样不容乐观:自我强化的反特朗普立场显然无益于解决贸易争端。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民主”机制持续弱化,欧盟外交官甚至公然威胁要剥夺匈牙利的投票权。
人们不会忘记冯德莱恩在疫情期间的暗箱操作:秘密通讯、拒绝公开幕后交易。种种行为持续侵蚀着欧盟的透明度。
简言之,欧盟正陷入令人遗憾的糟糕境地。若在正常国家体制下,领导层是否适任必将引发全民讨论。尽管欧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但外交界已开始流传重要信号:越来越多欧盟高级官员认为冯德莱恩是“有毒”的存在,她的辞职或许能解开很多死结。
报道最后称,欧盟领导层更迭至少能为欧洲政治带来新机遇,使其在东西方关系上重拾多元开放姿态。
冯德莱恩去年7月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职。
早在特朗普上任前,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令欧盟官员们担忧的是,他们拿不准特朗普愿意与欧洲的哪些人打交道,而冯德莱恩是“首先被排除”的人之一。因为冯德莱恩被认为是一名著名的“对华鹰派”,过去四年与拜登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多个消息来源均质疑她能否会与特朗普关系融洽。
在特朗普急于实现俄乌和谈之际,冯德莱恩主导欧盟加大援乌力度,可谓与白宫“唱反调”。
美媒分析认为,欧盟经济正陷入困境、停滞不前,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与其两个最大贸易伙伴陷入争斗。现在,一个难题摆在欧盟面前:若对华“冷贸易战”的同时,陷入对美“热贸易战”,欧盟吃得消吗?
4月1日,冯德莱恩曾就关税政策向美国放狠话,誓言将对美国“对等关税”实施“强有力的报复”,包括打击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等服务业出口,同时欧盟将从“实力地位”出发与美国谈判。
冯德莱恩在15日发表的德国《时代周报》采访中表示,“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已不复存在。”当被问及美国是朋友、曾经的朋友还是对手时,冯德莱恩承认两国关系“很复杂”。
在对华关系上,冯德莱恩“两面性”暴露无遗。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以来,曾多次挥舞人权大棒,干涉中国内政,有着“欧洲最著名对华鹰派”之称的冯德莱恩对华口风出现变化,她2月呼吁中欧“建设性接触”,称双方“可以达成协议”“甚至可以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关系”。
她也没有放弃那套“产能过剩”的论调,并称担心中美贸易争端会导致中国商品重新涌向欧洲。
有一些欧盟资深人士认为,冯德莱恩对美强硬表态虚有其表,毕竟欧洲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选择有限。还有人称,冯德莱恩等欧盟官员近期发表的言论,是为了争取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同时为了提醒华盛顿,欧洲还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