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中国5年内将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核聚变能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将为人类提供绿色、安全、无限利用的能源。”

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认为,预计可以在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并在5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核能作为低碳可调度基荷能源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以《核能双擎: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为主题,邀请了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界人士共同研讨裂变(小型堆)与聚变的协同关系,探索如何统筹裂变与聚变资源,形成核能创新合力。

“从实验装置到聚变实验堆、工程示范堆,再到聚变能原型电站,是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李建刚在活动中透露,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之间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演示聚变能持续大功率、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

好望角科学沙龙现场

好望角科学沙龙现场

本期“好望角科学沙龙”同时邀请了核能规划发展、科研设计、工程管理、核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田佳树担任“科学主理人”。他以《核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为题,分享了科技界对于先进核能开发的研究前沿,以及对裂变能、聚变能未来发展的看法。在他看来,安全、高效、规模化发展的核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支柱之一。

田佳树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兼科技部、核电部主任,华龙国际核电技术公司总经理,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等。他认为,核电是双碳目标下,替代煤电的最佳选择。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统计数据,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其中小堆将占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4,约3亿千瓦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简称“小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沙龙上,田佳树着重分享他对小堆的理解和最新研究,“小堆有近百种设计方案,涵盖多种反应堆技术,包括水冷、气冷、液态金属冷却和熔盐冷却反应堆。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并有希望率先建成全球首个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

与大型核反应堆相比,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特征,还因其体积小、固有安全性高、功率比大、适应性好、核废物产生量少、退役成本低等特点,在全球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田佳树作主题分享

田佳树作主题分享

“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达到400TWh,是2020年的两倍。而DeepSeek的爆火将带来整体AI应用生态繁荣和对算力更大的需求。” 田佳树表示,小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他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也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小堆和聚变堆都是当下的研发和投资热点。田佳树认为,前者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战略必争领域,但还需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证明其与大型反应堆相比具有竞争力;而后者还需要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方面的问题,他预计未来二十年内可能会完成实验堆和示范堆的环节,并在商业堆的环节探索市场接受度。两者最终将共同引领世界能源的绿色转型。

核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70多人共同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在圆桌交流环节,两位科学家李建刚、田佳树,与翌曦科技创始人金之俭、星能玄光创始人孙玄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晓晶、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就核能创新生态构建、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核聚变商业化与投资逻辑等话题,进行共同探讨。

李建刚表示,人类要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向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过渡,并预计到下世纪末替代化石能源。这期间,所有清洁能源技术都值得大力发展,其中既包括核聚变技术,也包括核裂变技术。

米磊表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与可控核聚变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人类能源革命的“双引擎”。这样的双轨发展折射出人类能源利用的深层逻辑——既要立足当下,通过小堆实现核能安全发展的“确定性”;也投资未来,依托可控核聚变打开“无限能源”的想象。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策的协同、耐心的资本和公众的理解,共同推动核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实现能源的升维。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联合主办,这一科创融合公益活动,旨在通过科研、产业、投资、科普等领域的跨界交流与碰撞,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与新路径。此前分别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针对“量子计算”和“RISC-V”主题进行分享。后续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光子科学、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搭建以跨界交流为特色的公益性科创社区,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