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论文,再用工具“去AI味儿”,机灵用错了地方

近日

不少高校相继颁发“AI禁令”

规范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

与此同时

也有学生依旧依赖AI

并想出了用AI工具给论文“降AI味”的办法

学术创作与AI工具之间的矛盾

究竟如何解?

图片

AI写作“拼凑感”强

写机构也不靠谱

去年保研武汉大学的小蔡告诉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此前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曾借助过AI。

小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学习新知识,有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可以把我们不懂的问题直接输入进去,让AI给我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也让我们对技术、背景有更多的认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小蔡坦言,AI只是辅助工具,自己在论文的写作层面并不会依赖它。“每个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写作风格,直接改写AI提供的文本有很强的拼凑感。”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合理使用AI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适得其反,甚至面临风险。在河北上大四的小张(化名)告诉记者,为了图方便,他选择了论文代写机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我本身专业能力不是很强,我就想花2000多块钱,(这样就)不用管了,挺合适。机构承诺说这个东西绝对可以做,会给出论文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开题答辩的论文、中期答辩的论文、最后的论文,还有论文的降重,全套服务。”小张说。

本以为代写机构能省心,但懂计算机的小张发现,他的论文竟也使用了AI。“论文段落特别多,明明可以综合成一段话,却分了好几行,很容易发现是AI(的作品)。”另外,一篇26000字的论文,仅用了7分钟的时间就编辑成了word文档,这让小张更加确定这是运用AI做出来的文章。

最后,论文代写机构并没有完成此前给小张的承诺。小张坦言,大多数论文代写机构并不靠谱,自己也是花钱买了教训。如今,很多学校都开始查学生论文的“AI率”,像这样的论文绝对过不了关。“大四学生都知道,会有很多人往宿舍门缝里塞卡片,给代写机构打广告。”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搜索社交平台发现,AI代写、人工代写名头的帖子比比皆是。记者添加了一位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后,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AI生成论文每千字15元,一篇万字论文150元左右,需求提得越详细,生成的论文质量越高。如果过不了查重软件的AI检测,还可以进行“降AI”的操作。小张告诉记者,目前降AI率的方法很多,有一定的规律。

小张介绍,可以把“首先”“其次”“接着”这种逻辑性的关键词删去,然后把分段罗列的话想办法整合成一段。如果全篇都用AI工具来改,两万字论文改起来要花个十多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掏钱,‘病急乱投医’”。

图片

“降AI率”成生意

背后暗藏风险

记者注意到,网上提到的关于“AI降重指令”的办法有软件降重,也有人工降重。记者咨询了一位提供“人工降重”服务的博主,其表示,利用软件“降AI率”存在把语句改差和后续的复检风险,有可能被查出来。人工“降AI”会多注意语句处理,经过处理后需要同学进行复检反馈,并承诺包原平台检测通过。

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尹旭表示,所谓“识别AI”是通过专门的模型去学习AI的输出特点,一些软件虽然可以提供相应服务,但客观上存在诈骗风险。

去年末,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成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的规范化管理文件。随后,多所高校相继发布类似规定。

除了传统高校外,一些艺术类院校也开始对毕业论文使用AI的行为进行约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津某艺术类高校专业老师告诉记者,一些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就会想“偷懒”,以前他们可能会找人代写,如今则找上了免费的AI软件。老师还称,学校今年引入了AI查重的手段,如果学生论文检查不合格,将无法参加答辩,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黄尹旭表示,各个高校目前还没有针对AI率统一的标准,由于AI检测存在概率问题,一些检测平台提供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权威。“之前我们说重复率可以对比,相对比较权威,到底重复了多少,标出来一目了然。但是AI检测则是根据特征点判断,有学生反映,哪怕是自己写的内容,也有一定概率被标定成AI写的,这个问题现在确实比较复杂。”

黄尹旭建议,高校今后对学生职业的发展和培养的要求都要融合人工智能,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禁止使用,而是要学会甚至驾驭人工智能,更好地成就自我。

图片

为论文立规矩

为论文“AI率”立规矩的,不只高校。4月14日,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辑刊》发文谴责用AI生成或辅助创作学术论文的现象,并宣布对查实的论文作者实行黑名单制。

总编辑李学成告诉南都记者,为2025年第4期刊物筛选出的3篇投稿有明显的AI创作痕迹,这3篇的作者均已被纳入黑名单。但论文的作者向其反馈时,仅承认用AI工具润色。

图片

《社会科学辑刊》公告截图。

李学成透露,从2024年底,他便发现投稿论文中有使用AI创作的苗头。此后,这类情况越来越多。其中的投稿者,不仅有学生,还包括有职称的高校教师。

在他看来,随着AI创作的论文比例越来越高,这不仅增加了期刊编辑部的检测工作量,更关键的是,文章将缺乏学术创新,“没有灵魂”,还可能让写作者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去读原著原文,尤其会阻碍青年人才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更让李学成担忧的是,与核心期刊面临的状况相比,普通期刊才是AI创作的“重灾区”。李学成向一些普刊编辑部了解到,由于接收了大量硕士生、博士生的投稿,普刊中AI创作的论文占比已经“很高了”。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许多期刊和机构的指引,允许AI工具在文字撰写过程中的适度使用。

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明确,AI可用于论文的语言润色,不同语种的翻译,提升论文的可读性,作者可参考但不能直接照搬AI提供的写作风格;AI不能用于整篇论文或论文重要部分的撰写(如研究方法、结果和对结果的解释分析等),所有属于科学贡献或智力劳动范畴的内容均应由作者完成。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沈锡宾向记者表示,AI工具有双面性,虽然存在学术不端风险,但确实能辅助提升科研产出的效率。当AI工具唾手可得,实际上很难杜绝科研者去使用。

目前,《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使用了中国知网、北大方正等多家平台提供的AIGC检测工具。李学成用以前发表的论文和AI参与创作的论文,对AIGC检测工具的可靠性进行过测试,他认为检测手段是相对科学和严谨的。

如果检测出来的AI创作疑似度超过20%,这样的论文会被《社会科学辑刊》直接退稿。其余低度或中度疑似的情形,目前依然按人为创作认定。但李学成认为:“(疑似度)超过10%,我认为就已经很过分了,最好一点都不要有。”

沈锡宾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半年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系列期刊有超过12%的投稿论文,AI撰写的内容占比达到5%以上。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使用的是一款杂志社和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AIGC检测系统。收到作者线上投稿后,系统会自动进行检测筛查,直接将AI代写疑似度数据报告给期刊编辑。当稿件修改上传后,系统再次进行检测,以便发现存在明显AI代写的内容。

沈锡宾曾带领团队横向对比过副高级以上编辑与AIGC检测系统的筛查准确率。结果显示,检测系统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不劣于人类编辑。沈锡宾说,当前系统正在快速迭代,检测水平已超过一般编辑的能力。

不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并不完全依赖检测工具给出的数据。沈锡宾表示,AIGC检测工具的疑似度数据,仅仅作为基础参照,引起期刊编辑警惕。编辑随后再详细查看文章哪些部分由AI撰写,如果是特别需要作者智慧贡献的部分,可能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

市面上,反AIGC检测的“猫鼠游戏”亦在展开。记者注意到,不少查重网站在推出AIGC检测服务的同时,也上线了智能或人工降低AI生成疑似率的服务。

图片

“AI率检测”

会提高原创率吗?

AI工具的发展,给学术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论文尤其文科论文原创性的问题,说是一个痼疾恐怕不会有异议。今天学者们忧虑的、高度依赖AI生成的论文,在20年前可能是高度依赖“Ctrl+C/Ctrl+V”的论文,在10年前可能是高度依赖“降重神器”的论文,性质上没有差别。原创意识是一种珍贵的自觉,甚至是一种自信,它需要建立在对专业神圣性的深度信任之上。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教育者的另一个焦虑是,AI生成论文,严重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和批判性,但它的高速简便却在强烈吸引着学生竞相采用。无疑如此,只是要更进一步想想,这个致命的吸引力从何而来?今天的学术评判标准,整体上都在朝向高效率、高功绩标准,所有行内人都在不断寻找,什么手段能高度压缩时间、什么办法能带来最高性价比的投入产出。否则,拿什么来跑过“非升即走”的倒计时,拿什么来达到论文、项目的订单量,拿什么来紧紧卡住年龄申请各类“基金”“人才”?

是否能找到最高产高效的方法,其结果,与其说是奖励性的,不如说是惩罚性的。也即,找到了只是过关,而找不到却是淘汰。大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实际范围远大于专业知识,其中必定包括对这套“学术算法”的了解与识别。如果这套被习得的“学术算法”,本身就是反人文主义的,那么这个悖论也无法在更年轻一代思维里得到解决。从这个角度看,预防AI生成论文或许只是一个大问题的子命题。

从过往经验看,技术手段与技术治理手段一定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均衡,所以更精准化的AI检测工具早晚会出现。需要想一想的事情是,上述那些问题,比如缺乏原创性、批判性与人文主义,会不会随着工具的升级而消失。

你觉得写论文时

哪些环节可以合理借助AI工具的力量?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总台之声、南方都市报、光明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