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回应退役问题

1988年出生、即将年满37岁的马龙,早在东京奥运会时,就已经成就了双圈大满贯的传奇,但他并未止步,而是继续着一场一场的比赛。

2025年4月23日,中国乒乓球协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中,马龙当选为中国乒协副主席,有意思的是,在拥有这一新身份时,马龙尚未退役。

而他被频繁问及,什么时候告别国际赛场,什么时候离开国家队?

前不久仍在备战全运会的他接受了总台《面对面》栏目的专访,回应了这一问题。

马龙:我不会刻意办发布会那种告别,感觉赛场上告别挺好,就像军人在战场上一样,可能鞠个躬,挥挥手就完了。我相信球迷相信我的抉择。

重新开始

如果从2003年进入国家队算起,马龙的职业生涯已延续22年。他想把自己的经验更多地分享给年轻运动员。天赋、勤奋、热爱,是通往顶峰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这一标准答案之外,每一位登顶者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课题。

马龙:我觉得自己可能对于乒乓球,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可能记别的东西不行,对于自己过往这些比赛,我觉得还是印象非常深刻。

记者:你会自己回看,2016年里约奥运会八分之一决赛,你跟郑荣植那场生死之战吗?

马龙:那次算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单打,其实那时候自己的夺冠呼声也是很高的,但其实自己再怎么想也不会想到,16进8这轮会让自己打得这么辛苦。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男单金牌,成就了马龙的第一个大满贯,但在八分之一决赛面对韩国选手郑荣植时,0:2落后的险境让他记忆深刻。

记者:对于那个时候的你来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会是什么?

马龙:一个字,难。如果两个字,我觉得就是煎熬吧。 可能有些人是天生抗压,拥有“大心脏”,但我可能不太喜欢紧张,我都喜欢一上来就领先,就这样越打越顺,所以说当时真是0比2落后时候,确实脑子也蒙。

在里约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一项新规则被启用——允许运动员在比赛间隙离场更换球衣,而这一规则的首次经典运用,便诞生于马龙的赛局之中。当马龙0:2落后,刘国梁指导叫了暂停,还建议马龙回休息室更换球衣。

龙:一开始我不想换,他说走,换一下吧。

记者:你当时不换是什么样的想法。

马龙:着急,想赶紧把比分追回来。他说走。当时刘指导就说,你就当这次比赛已经输了,你现在换件衣服重新走进来,相当于重新开始。

记者:从第一局开始打,换了件衣服等于换了个人,这时候马龙已经不一样了。

马龙:换了个马龙来。我觉得就能够抛下一切,你就当真是输了,背着那么多包袱、特别想赢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效果,那只能让自己轻松、专注到比赛当中。

当总比分回到2:2时,韩国教练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马龙再胜两局,以4-2逆转晋级八强,这场比赛,成了乒坛经典的心态重塑传奇。

王者对决

站上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马龙,在金牌和大满贯之外,收获了自我突破,从此成为中国男乒的核心人物和领军者。然而,2017年国际乒联的用球和球台更换,让马龙陷入困境。

新材料球降低的旋转,让马龙的弧圈技术威力骤减,不同品牌球台微妙的弹性差异,也打乱了他多年积累的击球节奏。2017年4月,在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半决赛中,马龙爆冷输给了韩国选手丁祥恩,这场外战的失利,让马龙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马龙:通常我可能更喜欢在大赛之前,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再去,而不是希望四年多没输外战,输一场外战再去打世锦赛,我觉得那样的心态,可能让自己会有所怀疑。

在2017年的世锦赛上,马龙成功卫冕世乒赛男单冠军,帮助中国队实现了世乒赛男单7连冠。年龄增长带来的体能挑战,年轻选手的冲击以及伤病的困扰,成为人们谈论马龙时,时常触及的问题。

2021年,33岁的马龙出战东京奥运会,是老将续写传奇,成就第二轮大满贯,还是年轻人完成代际更替,成为最大的悬念。

在东京奥运会备战周期,樊振东势头强劲,他向马龙发起全方位冲击。这位新生代力量凭借迅猛凌厉的进攻节奏、扎实稳健的技术功底,在多场国内外赛事中与马龙展开激烈交锋。

马龙和樊振东新老王者对决,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上开始了。纵观全场,马龙在关键分的处理上更加冷静果敢,技术发挥也更为稳定,他巧妙地控制住了比赛节奏,打乱了樊振东的进攻节奏。

最终,马龙顶住压力,4 - 2战胜樊振东成功卫冕,他成为了乒坛史上首位双圈大满贯选手。日本媒体送给他六边形战士的称谓。

谈到自己的这个称谓时马龙说,每个人都有弱点,只能通过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尝试,慢慢接近完美。但是运动员是活的,可能这次打得好,下次并不一定打得好,因为对手会变,心态会变,年龄会变。我觉得这些是运动员要不断尝试调整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算是一个追求完美,对自己苛刻的人。

新的旅程

东京奥运会之后,马龙卸下了过往对胜负的执着,以更松弛从容的态度看待赛场。面对媒体,他多次表达“享受比赛”才是当下的追求,珍惜每一次站在球台前与对手交锋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心态,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选拔赛中,马龙最终获得第三名,无缘巴黎奥运会男单赛场。

记者:巴黎奥运会男单比赛,你没有办法上场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是还会有一些失落。

马龙:没有,我觉得很正常,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那种能力,或者说可能我也害怕那个场地了,我想象如果我在单打当中输掉比赛,没有拿到冠军情况下,接下来面对团体(比赛),心态挺难再转变。所以有机会的话,我去参加团体(比赛)是最好的选择。

无缘巴黎奥运会男单赛场,马龙将精力投入到男子团体项目的备战中,因为他知道,乒乓球男团项目承载的不仅是一枚金牌的重量,更是国家荣誉。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马龙和王楚钦搭档双打,当他们战胜了瑞典组合后,他做出了自己的庆祝动作。

记者:你是带着多少岁的心态,上的巴黎奥运赛场?

马龙:我也不知道,作为运动员我希望能在30岁左右,能够始终跟着他们两个年轻人,能够显得积极一点,别显得拖后腿。

记者:巴黎奥运会之后,我看到你在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无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你都觉得你在成长,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马龙: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首先做好自己。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你都首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这个是我一直希望能够做到的。

从2003年到现在,马龙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中国乒乓球传奇人物。正是这种从渴望证明自己,到在挫折中坚定信念,再到巅峰时期的自信从容和坚守热爱,造就了如今的马龙。他曾经说过:“即使退役也不会离开乒乓球这项运动。”当选乒协副主席,意味着愿望的实现,也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开启了新的旅程。

制片人丨刘斌 沈公孚

记者丨王宁

策划丨黄瑛

编导丨沈公孚

摄像丨刘洪波 杨帆 高忠

编 辑丨单镜宇

审 校丨天明

来 源丨央视新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